第三章
三、麻醉药
(一)局部麻醉药
41.利多卡因 Lidocaine (注射剂)
本品又名赛罗卡因、Lignocaine、XYLOCAINE。本品属酰胺类局麻药,局麻效能与持续时间均比普鲁卡因强,但毒性较大,穿透性、扩散性强,在肝内代谢的去乙基代谢产物仍有局麻效能,毒性加大,局麻时效约1.5h,绝大部分经酰胺酶降解随尿排出,适用于硬脊膜外阻滞、浸润局麻、区域阻滞和局部止痛、外周神经丛阻滞。本品用法用量按不同用途而定,常用0.25%~0.5%溶液,特殊情况才用1.0%溶液。静脉注射过量作用于中枢神经,可无先驱的兴奋即出现深度的抑制,应警惕。注射液中如加肾上腺素,吸收减慢。由于个体差异大,应先从小量开始给药,无特殊情况才给予常用量或足量。静脉注射时可有麻醉感觉、头晕、眼发热等。心、肝功能不全者应酌情减量。药液中若加对羟基苯甲酸酯作为防腐剂者,不得用于神经阻滞或椎管内注射。
42.布比卡因 Bupivacaine (注射剂)
本品又名丁吡卡因、麻卡因、MARCAJN。本品为酰胺类局麻药,作用于外周神经,能制止和阻滞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递,并作用于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静脉注射继以滴注一次用量可使病态心搏恢复正常。作用快,常用于抢救,本品局麻作用强于利多卡因(强约4倍),0.25%~0.5%溶液引起局麻时间为4~10min,0.75%溶液起效较快。用其0.5%溶液加肾上腺素作硬膜外阻滞麻醉,作用可维持5h。
本品在血液内浓度低,体内蓄积少,作用持续时间长,为一种比较安全的长效局麻药,适用于外周神经阻滞、硬脊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隙阻滞,用法用量按不同用途而定。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常由于超量、吸收快或误注入血流循环而导致血药浓度过高,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症状,依次表现为舌麻、轻度头痛、视觉障碍、肌肉颤动、意识消失、抽搐、昏迷、呼吸停止、中枢神经抑制,如药液中加肾上腺素,还可出现头晕或头痛、胸痛、高血压、心动过速甚至心律失常、不寻常的不安静、焦虑或精神紧张及难以自制的震颤等。小儿和老年人的毒性反应比青壮年和成人严重,早产、子痫和虚弱的产妇更应慎重,慎用于心血管功能不全包括房室传导阻滞或休克的患者,恶性高热患者禁用,肝功能不全者用量酌减。
43.普鲁卡因 Procaine (注射剂)
本品又名奴佛卡因、NOVOCAINE。本品属于酯类的局部麻醉药,具有良好的局麻作用,但对皮肤、黏膜穿透力弱,不适用于表面麻醉。本品从注射局部吸收入血液后,大部分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释放的普鲁卡因主要分布在骨骼肌,经血及组织胆碱酯酶分解后随尿排出,主要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隙阻滞以及区域阻滞。浸润局麻,用0.25%~0.5%溶液,一次量0.5~1.0g;外周神经(丛)阻滞,用1.0%~2.0%溶液,以1.0g为限。本品与其他酯族局麻药彼此间常见交叉过敏反应,与氯琥珀胆碱合用可增强其肌松作用,应减少琥珀胆碱用量,腰麻时常出现血压下降,可在麻醉前注射麻黄碱15~20mg预防,有时出现过敏性休克,用药前应询问患者过敏史,对过敏性体质患者应做皮内试验,不宜与葡萄糖液配伍,因可使其局麻作用降低。
(二)全身麻醉药
44.氯胺酮 Ketamine (注射剂)
本品又名凯他敏、KETALAR、CL-581。本品区别于其他静脉麻醉药,并不是对所有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与之相反,本品对新皮质系统皮层下结构(丘脑)有抑制作用,而对边缘系统有兴奋作用。本品镇痛效应主要与阻滞痛觉的情绪成分有关,另外其与阿片受体结合也是产生镇痛的机制之一;其麻醉作用主要是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所致。静脉注射本品后首先进入脑组织,15s出现知觉分离,30s进入全麻状态,作用时间持续5~10min。经肝代谢,经肾随尿排泄。本品是唯一具有镇痛性的静脉全麻药,适用于无需肌松的短小诊断检查或手术,亦可用于吸入全麻的诱导或作为氧化亚氮或局麻的辅助用药。
全麻诱导,成人静脉注射1~2mg/kg,小儿肌内注射4~6mg/kg。全麻维持,成人可采用连续静脉滴注,每分钟不超过1~2mg,即按15~30μg/(kg·min)。镇痛,成人先静脉注射0.2~0.75mg/kg,2~3min注完,而后按体重5~20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也可先肌内注射2~4mg/kg,而后静脉滴注。小儿基础麻醉,按体重4~8mg/kg给药,个体差异大。最常见不良反应有血压升高和脉搏增快,偶见异常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减慢或困难、呕吐,罕见不能自控的肌缩,这些不良反应一般均能自行消失,但所需时间个体差异大。苏醒中可出现浮想、噩梦、幻觉、错视、倦困等,青壮年(15~45岁)比年幼和年长多,应合理监护。给药前后24h忌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