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安全用药心中有数
20717100000008

第8章 药物治疗 (1)

(1)药物治疗 (1)

① 药物分类:WHO推荐的一线降压药为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洛尔类)、钙离子拮抗药(地平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普利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沙坦类)以及α受体阻滞药(唑嗪类)6大类。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目的不仅是降低动脉血压,更重要的是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不受损害。

a. 利尿药:价格便宜,作用温和。一般小剂量降压效果更为明显,服药期间要注意补钾,多吃富含钾的蔬菜和水果。

b. 洛尔类:须注意的是此类药物突然停药时易出现“反跳现象”,提前7~14天逐渐减量。

c. 地平类:对患者总死亡、心性死亡、冠心病、卒中均有良好防治效果,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安全性良好,且禁忌证及不良反应最少。

d. 普利类:在一线药物中,唯一拥有全部6个强适应证(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预防卒中复发)。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干咳,停药后即可消失。

e. 沙坦类:一类新型的降血压药物。主要用于不能耐受普利类干咳的患者。

f. 唑嗪类:该类药物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并伴有前列腺增生的患者。服用时须注意首剂现象(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心悸等),建议开始服用时剂量要减半,且在睡前服用。

② 联合用药:高血压治疗通常推荐小剂量联合用药。

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引发的疾病,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即使是轻度原发性高血压,单一用药治疗的有效率也仅为50%~60%。加大剂量可以提高疗效,但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如果不同机制的降压药小剂量联合应用,首先是降压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不会明显增加,甚至有些不良反应还会相互抵消而明显减轻;其次是联合用药从不同的机制入手,更有利于靶器官的保护;再次是不同峰效时间的药物联合治疗可能延长降压作用时间。现临床使用较多的联合用药方案包括:

a. 以利尿药为基础的联合用药:

利尿药+普利类(或沙坦类);利尿药+洛尔类。

b. 以地平类为基础的联合用药:

地平类(二氢吡啶)+洛尔类;地平类+普利类(或沙坦类);地平类+利尿药。

c. 唑嗪类与洛尔类联合用药。

临床医生在治疗高血压时大多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案,一般以2种药物联用为主。研究表明,联合使用2种降压药的治疗方案不但降压效果可靠、稳定,而且随着长效降压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多,在恰当地选择了联合使用的药物后,一般患者每天联合服药1次即可使24小时的血压稳定在理想的范围内,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2)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在高血压防治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非药物治疗包括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具体内容包括戒烟,减轻体重,减少过多的酒精摄入,适当运动,减少盐的摄入量,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脂肪总量,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合理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高血压的预防。

① 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

② 限制脂肪的摄入。烹调时,选用植物油。可多吃海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卒中,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

③ 适量摄入蛋白质。高血压病人每日蛋白质的量为每千克体重1克为宜。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如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④ 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含钙高的食品:牛奶、酸牛奶、虾皮。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多,会促进体内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脏的负担。

(1)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一般而言,人过35岁后血压就会有升高的趋势。所以,定期监测血压是保证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高血压患者,每日需定时测量血压,及时掌握血压的变化情况,因此,家中应常备一个家用血压计。有任何疑似症状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

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就医依从性差是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由于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防脑卒中的意识不足。而只要是高血压患者,就有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平时必须注意血压波动情况,定期去医院复诊,在医生指导下按需要调整药物剂量,从而预防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

(2)最佳服药时间:根据血压波动变化,高血压通常分为勺型高血压和非勺型高血压,不同的高血压类型需采用不同的服用方式及服用时间。

勺型高血压:24小时内血压呈“两峰一谷”的状态波动,血压高峰常出现在上午8~10时和下午3~5时。凌晨2~3时降至最低,血压比日间的峰值降低10%~20%。非勺型高血压:血压夜间降低小于10%或大于日间血压20%。因此,勺型高血压通常夜间不用服药,而属于非勺形高血压患者睡前需加服1次药,具体情况须遵医嘱,每天尽量固定服药时间。

长效降压药:早上6~7时服药,每日1次。

中效降压药:早上7时,下午2时服药,每日2次。

短效降压药:早上7时,下午2时,傍晚7时服药,每日3次。

(3)老年病人不适用的降压药物:根据老年人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特点,强利尿药、神经节阻滞药、α受体阻滞药等应避免使用,以免发生脑供血不足。此外,如利舍平、可乐定、甲基多巴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应尽量避免,以防产生精神抑郁等不良反应。

(4)诱发高血压的药物:一些药物服用期间除了起到治疗的效果同时也可能诱发高血压,如甘草、口服避孕药、类固醇、非甾体抗炎药、******、********、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环孢素等,因此在服用期间要随时观察血压的变化。

(栾潇潇)

三、糖尿病,您的认识有多少

* 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超过10%

* 糖尿病对心脑血管、肾、周围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的危害

* 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 合理控制血糖应做到的“八个不”

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使得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又一严重危害大众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我国曾在1980年、1994年、1996年、2002年和2007年进行过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异常明显,2007年的患病率较1980年增加了10多倍,可以说糖尿病的流行在我国是愈演愈烈。

根据最新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逾一成。我国20 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超过10%,达到11.66%。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其中男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六成的糖尿病患者没有进行明确诊断,1994年有糖尿病但未诊断出来的患者为70.3%,而2007年调查未诊断出来的患者约为57%,也就是说不查不知道的糖尿病患者占57%。

1. 糖尿病的病因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系统内分泌病。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早期无症状,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主要并发症有酮症酸中毒、感染、动脉粥样硬化、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以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为例,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但也只是诱发因素,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2型糖尿病这种遗传特性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患者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50%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