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阴寒积滞型便秘 (1)
主症: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
兼症: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
舌脉:舌苔白腻,脉弦紧。
一、治疗要义
阴寒积滞,留于肠胃,阴气固结,阳气不运,使肠道传送无力而排便困难。腹中冷痛,腰膝酸软;舌淡嫩、苔白润,脉沉迟或细而无力均为阳虚内寒之象。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导滞。
二、代表方剂
1.温脾汤
[组成] 大黄12g,附子6g,干姜6g,人参6g,甘草6g(水煎服)。
[功效]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 脾阳不足,冷积内停。症见大便秘结,或久痢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方析] 本方治证,系因中焦虚寒,运化无力,加之过食生冷,积而不化,寒积留阻肠胃,故症见腹痛便秘;冷积不化,壅遏气血,腐败化浊,则为下痢赤白;脾主四肢,脾阳不足,四肢失于温煦,故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亦为阳虚寒凝之象。
阳虚冷积,若单补其虚,冷积不除;若单攻其积,则更伤中阳。故必须泻下冷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中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泻下攻积,力猛效捷;附子大辛大热,善治一切沉寒痼冷,此处用之补火暖土,温阳散寒。二味相伍,附子辛热制约大黄寒凉之性而不影响泻下作用,使其攻逐荡涤而无伤阳之弊,体现“去性存用”之法;附子得大黄资助,能温通寒凝冷积而开闭结。寒温并用,共奏温下之功,为方中君药。干姜温中散寒,助附子之力,为臣药。阳虚者,气必虚,助阳必先益气,故用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与附子、干姜配伍,辛甘化阳,以助温补脾阳,为方中佐药。甘草兼能调和药性,又为使药之用。诸药合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使寒凝散,冷积除,脾阳旺,诸证自除。
2.大黄附子汤
[组成] 大黄9g,附子9g,细辛3g。
[功效]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析] 大黄附子汤为温下的代表方剂。凡寒邪内结成实,见有腹胀痛,肢冷,便秘等症,均可选用。其证属寒实内结,非温不散,非下不去,故以大辛大热的附子,配以苦寒之大黄,辛散之细辛,共成温散之方,苦辛通降之剂。
本方重点在温下寒积,故重用附子三枚以制大黄之寒。
本方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均为附子细辛同用,而治证则异。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助阳温经之附、辛,配解表发汗之麻黄,共成助阳解表之剂,适用于少阴阳虚而兼有表寒者;本方以附、辛温阳散寒,配大黄攻积通便,合奏温下之效,实用于寒积腹痛便秘者。
三、临床效方
1.桂枝汤加味
[方药] 桂枝9~12g,白芍12~24g,大枣10g,生姜、甘草各6g,黄芪30g。
[加减] 气滞者,加木香、佛手;食滞者,佐以莱菔子、枳实;年高肠燥者,加熟地黄、火麻仁、肉苁蓉;术后或产后气亏者,加党参、何首乌、当归、阿胶。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在大便通畅后继续服3~7剂以巩固疗效。
[功效] 温阳通便。
[应用] 临床治疗46例,临床症见大便秘结,乏力,纳差,腹胀,舌淡或舌黑起芒刺,脉细。13例疗效优(用药3天后,大便已畅,软便,连续观察3天均每日解1次),占28.26%;26例疗效良(用药5天后,大便始畅,软便,每日1次),占56.52%;6例有效(用药5天后粪便能解,但稍费力),占13.04%;1例无效(用药7天后症状无改善),占2.17%。经随访有3例半年后复发,仍用上药取效。
[体会] 桂枝汤乃《伤寒论》为发表解肌、调和营卫而设,今用以治疗虚性便秘,是得益于《金匮要略心典》“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之说。
[方源] 王金彭,等.桂枝汤加味治疗虚性便秘46例.浙江中医杂志,2001;(7):289
2.济川煎加减
[方药] 党参、白术各30g,郁李仁20g,肉苁蓉、当归、牛膝、桑椹、杏仁、胡桃仁各15g,升麻、枳壳各10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
[功效] 健脾温肾、润肠通便。
[应用] 临床治疗32例,治愈:排便正常(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16例,好转(排便趋于正常,或比治疗前明显好转,伴随症状减轻)12例,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无改变)4例。
治验:黎某,女,69岁,便秘数年,常口服果导片或外用开塞露,症状时轻时重。就诊时自诉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无力,伴有头晕,食欲缺乏,面色无华。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诊断为肾亏,气血虚弱。予济川煎加减,7剂,水煎服,治疗7天后,大便每天1次,每次排便约10分钟,无其他不适,守方调理15天痊愈,停药后未复发。
[体会] 济川煎出自《景岳全书》,由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组成,具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之功,用以治疗老年肾虚之便秘。但临床上以老年人虚证便秘为主,多病情长久,常涉及多个脏腑,并非一证独见,尤以肺、脾、肾虚较明显。中医学认为,肺主气,与大肠相表里,司肃降。肺气虚则肠道传导失职;脾主运化,脾虚不运,肠传导无力;肾司二便,肾虚气化无力,开合不利,都能引起大肠传导失常而见大便秘结。治疗时,应根据病机不同,随症灵活运用,采用健脾益气,温肾润肠通便之法。方中党参、白术补气健脾,气充则能升清降浊,促大肠传导;肉苁蓉、桑椹、当归益肾养血,增液润肠,肉苁蓉能显著提高小肠推进度,缩短排便时间;郁李仁、杏仁、胡桃仁润肠通便,杏仁有助肺通降作用,胡桃仁除有补肾作用外,还有温肺功能;牛膝补肾强腰,性善下行;枳壳行气化滞,降肠中之气而助通便;升麻用以升举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诸药合用,既能补肺、健脾、温肾,又能润肠通便,标本兼顾,临床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方源] 陈炳权.济川煎加减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32例.天津中医药,2004;21(3):184
3.颈胃安饮加减
[方药] 威灵仙50g,葛根15g,泽泻30g,狗脊、骨碎补、沙参、麦冬各12g,黄连6g,蒲公英20g,半夏、木香各9g,甘草3g。
[加减] 伴有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加当归、生地黄、蜂蜜等;若脘腹胀满气滞症状明显加枳实、厚朴;实热症状如口舌生疮,肛裂较重加黄连、槐角;若出现气机郁滞,排便困难,腹胀,****下坠,胸胁痞满,宜顺气导滞,加用槟榔、沉香、乌药、枳壳等。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10剂为1个疗程。
[功效] 散寒利湿,滋阴和胃。
[应用] 临床治疗67例,均确诊为颈椎病。67例中,交感神经型颈椎病51例,混合型(颈型、颈感神经型)16例。均合并慢性胃炎,其中胃镜确诊46例,胃电图18例,胃肠钡餐3例。主要临床特征:头痛、头晕67例,视物疲劳59例,耳鸣42例,颈背酸痛65例,头面部自汗64例,面部潮红58例,口干、口苦64例,腹胀、便秘,或大便困难67例;便秘3~5天49例,5天以上18例;舌质淡红,苔薄白46例,无苔14例,苔微黄7例;脉弦细57例,脉弦而滑10例。痊愈:大便日1次,排便不困难共49例;其中1个疗程获愈38例,2个疗程或以上11例;好转:大便2日1次,偶有困难16例,多1~2个疗程;无效:症状未改善2例。总有效率为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