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20718300000020

第20章 手少阳与手厥阴经辨证 (1)

第11章 手少阳与手厥阴经辨证 (1)

一、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概述

(一)手少阳三焦经

1.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线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沿着手背(中渚、阳池),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会秉风、肩井、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后项,连系耳后(天牖、翳风、颅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孙;会颔厌、悬厘、上关),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耳和髎、耳门;会听会),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会瞳子髎)接足少阳胆经。

此外,三焦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

2.手少阳三焦经主病

(1)手少阳三焦经病候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耳聋,耳鸣,咽峡肿,喉 咙痛。

本经所属腧穴能治有关“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自汗出,眼睛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部、上臂、肘弯、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病痛,小指侧的次指(无名指)运用欠灵活。

(2)手少阳络脉病候

实证:见肘关节拘挛;虚证:见肘关节不能收屈运动。

(3)手少阳经筋病候

手少阳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循行部位支撑不适,转筋掣引,以及舌卷。

(二)手厥阴心包经

1.手厥阴心包经循行路线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它的支干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天泉),行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

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2.手厥阴心包经主病

(1)手厥阴心包经病候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心中热,前臂和肘弯掣强拘急,腋窝部肿胀,甚至胸中满闷,心跳不宁,面赤、眼睛昏黄,喜笑不止。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脉”(心主血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心胸烦闷,心痛,掌心发热。

(2)手厥阴络脉病候

心系的实证,见心痛;虚证,见心中烦乱。

(3)手厥阴经筋病候

手厥阴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支撑不适,掣引、转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贲病。

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辨证病案评析

(一)手少阳三焦经辨证病案评析

每一经均内属于脏或腑,手少阳当内属于六腑之三焦,但有关三焦部位自古至今争论不休,《内经》《难经》伊始,即开争论之端。持《内经》之说者,谓之有形;宗《难经》之说者,谓其无形。在讨论手少阳三焦经辨证之前有必要加以简要论述。

1.从经络循行看六腑之三焦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五藏别论》亦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由此可知,三焦乃“器”,既是营养化源之处,又是糟粕传导之道,故称“传化之府”。为腑当有形,其位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通过经脉的循行得到启示。《灵枢·经脉篇》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又云:“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从此段文字看,三焦当有位,其在膈下,即腹中也。后人所说的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脏腑部位分类之三焦,与六腑之三焦并非一回事。至于温病学的三焦辨证之“三焦”乃系辨证纲领,与六腑之“三焦”的概念相去更远。

2.六腑之三焦的生理功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从这一段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六腑之三焦的生理功能之一也就是六腑的共有功能——传化之腑。“传化之府”,所传化者何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亦云:“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府也。”《说文解字》说:“决者,行流也。”其中“决”为开、行流之意。渎,《说文解字》曰:“沟也”,水沟,水渠之谓。决渎则意为疏通水道。故三焦主持人体水液的输布、疏通和排泄之深意已明。《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因此三焦尚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功能。

3.六腑之三焦的病理表现

三焦主持人体水液的输布、疏通和排泄,其病则水道不通,气滞形肿。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灵枢·九针篇》云,“六府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由此可见下焦有时亦作六腑之三焦义也!何以验之?观《灵枢·本输篇》说:“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一本作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此处下焦亦指三焦。可见三焦病,则水液排泄失常,蓄积腹中而出现腹胀满、小便量少或不通。

《素问》曰:“中满者,泻之于内”“下之则胀已”。《普济方》指出:“论曰三焦有水气者,气滞不通,决渎之官内壅也……治宜导气而行之,气通则水自决矣。”由此,有人认为水蓄腹中之臌胀病,治疗应通调三焦水道,化湿行水。三焦决渎无权,水液滞留蓄积,不从膀胱气化而外溢,积蓄胃肠则成水臌。故通调三焦水道,输化水液,化湿行水,是消除肝硬化腹水的重要手段,此说符合临床。另外《内经》尚记载有三焦咳的症状:“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嗽腹满,不欲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有关三焦经的病案古今医籍记载的不多,既有之,其所说之三焦并非经脉络属六腑之三焦,对此,希望后来者能进一步研究。现摘录三焦经辨证病案2则,与大家共赏析之。

肝硬化腹水案

徐某,男,46岁。1994年6月11日诊。乏力、纳差、腹胀1年余,皮肤、巩膜黄染,面色黧黑,肝掌、蜘蛛痣均阳性,腹壁见静脉曲张,腹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高度凹陷性水肿;消化道钡餐结果证实胃底及食道静脉曲张(中度);B超示:肝硬化,腹水,胆结石,肝前腹水32mm。HBsAg、HBeAg均阳性,TBIL 124.6mol/L,PA 30.2%,HA 443.5g/ml,曾经保肝利尿治疗,疗效不显。今停用其他西药,用徒都子补气丸加减方治疗:

海蛤壳60g,牵牛子、赤茯苓、防己、苦葶苈子、川芎、木通、防风、大黄(炒)、莪术、大腹皮、黄芪、京三棱、桑根白皮、鳖甲(醋炙)、郁李仁、赤芍各30g。

上药共研为末,过100目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丸2g,每日服30丸,分早、晚餐前用米汤送服。1个月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病情明显好转,腹胀消退,食欲改进,乏力好转,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未见水肿,B超检查证实腹水消除。TBIL降至45.2mol/L,HA降至133.9g/ml,PA升至42.6%,后追访1年,每2个月查1次B超,未见腹水复发。

[郭朋,刘士敬. 三焦病与肝硬化腹水.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5):221-222]

原按:徒都子补气丸在多部唐宋医籍提及,主治三焦病久,腹满为水,腹胀不消,小便不利。方中海蛤壳为主药,清热利胆、化痰软坚散结。由于中晚期肝硬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及痰瘀癥瘕,治疗当以软坚化瘀,活血理气为主,故佐以赤芍、川芎、三棱、莪术、鳖甲行气活血,破瘀散结,配伍黄芪等有健脾养胃之功,鳖甲兼有养阴清热之功,已成为治疗肝脾大常用之药。本方消肿利水从上、中、下三焦把关,使三焦气机通畅,水液代谢复常,桑白皮、葶苈子均入肺经,泻肺气、利水消肿,功在上焦;大腹皮、郁李仁、茯苓主入脾胃经,共奏下气宽中、泻下去积、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之功;汉防己主入肾经,利尿消肿。诸药配伍,理气破瘀活血为治本,通调三焦利水消肿为治标。从三焦病辨治入手,治疗肝硬化腹水,收到良效,证明古法辨证仍有一定实用价值。

三焦咳案

蔡某,男,49岁。1995年8月3日就诊。咳嗽伴头昏头重20多天,患者20多天前出差,感冒发热38.2℃,头昏,咳嗽,腹泻日3~5次,就诊于重庆市某医院,诊为肠胃型感冒,注射庆大霉素3天,热退泻止。但咳嗽不愈,咳声重浊,痰白黏稠,头昏头重,头顶如压重物,胸闷腹胀满,口黏恶心,不渴,纳差无味,小便黄少而灼热,大便似了未了,涩而不畅。舌红苔薄黄厚腻,脉濡滑。回京后曾到某医院拍胸片未见异常,查肝功正常,服交沙霉素等未见效。中医辨证为:“三焦咳。证属湿热中阻,肺失宣降。治宜宣畅三焦气机,清热祛湿化痰。方用三仁汤和二陈汤加减。药用:

生薏苡仁30g,杏仁10g,豆蔻6g,清半夏10g,橘红10g,茯苓15g,生甘草3g,滑石18g,藿香10g,佩兰10g,竹叶10g,厚朴花10g。

药服4剂后咳减,头昏头重大减,饮食有味,小便、大便畅,舌苔薄黄腻。上方去滑石、厚朴花,加连翘、生焦麦芽、百部,加强清热止咳的作用,又服5剂,舌苔薄白,诸症消失。

[沈可英.浅探“三焦咳”的辨治.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5(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