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节 黄疸 (1)
黄疸是指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巩膜与黏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μmol/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为13.68μmol/L胆红素在17.1~34.2μmol/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μmol/L时出现黄疸。
诊断策略
1.问诊要点确定有否黄疸,黄疸的起病伴随症状、时间与波动情况、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2.查体要点全身状况,腹部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3.辅助检查要点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辅助检查(X线、B超检查、CT、MRI、PTC等)。
4.中医辨证要点黄疸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为主;阳黄病程较短,阴黄病程较长,阳黄热盛于湿者易退,湿盛于热者易迁延转阴,缠绵难愈。
阳黄病程较短,如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恼,腹部胀满,口干而苦,恶心欲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属阳黄热重于湿;身目俱黄,但不如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或濡缓,属阳黄湿重于热;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胀痛腹满,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细数,属急黄;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纳少脘闷,或见腹胀,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属阴黄。
鉴别诊断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的皮肤与巩膜黄染常为轻度呈浅柠檬黄色,且常因贫血而伴有皮肤苍白。溶血性黄疸原因是:①红细胞本身内在缺陷;②红细胞受外在因素所损害。受损红细胞可在网状内皮系统内提早破坏,或直接在血管内破坏。溶血性黄疸的诊断主要靠下列实验室检查:①粪胆原及尿胆原含量增加;②血清胆红素增加,凡登伯试验呈间接反应;③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多;④血清铁含量增加;⑤骨髓红系统增生旺盛。其他详见溶血性贫血。
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除病史与临床检查之外,常须依靠试验检查。肝穿刺活检对某些疑难病例鉴别诊断有重要帮助,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与慎重施行。
(1)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其黄疸前期为数天至1周。最突出的症状是疲乏、食欲缺乏、恶心、肝区痛或不适感,伴有或不伴有发热。有些病例因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与腹泻,常被误诊为胃肠消化不良;有些主要表现上呼吸道症状,常被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少数病例可因发热与多发性关节痛,被误诊为风湿热。黄疸前期临床诊断较困难,但此时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常明显升高阳性率达100%,最有早期诊断价值。黄疸出现后,自觉症状反而减轻,此时主要体征为黄疸、肝大或肝脾大,肝区常有叩击痛,也可无明显肝大,尿胆原排量增多与胆红素阳性,有助于诊断。黄疸持续时间一般为2~4周,有时较长。
(2)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暴发型肝炎)少见。在急性肝炎经过中,黄疸呈迅速进行性加深,或(及)体温持续上升,应首先考虑此病。其他先兆症状为持续性呕吐,精神神经症状和出现肝臭。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性格改变、定向力障碍、时翼状震颤、捉衣动作、嗜睡或昏睡,部分病例可发生瞻妄,进入深度昏迷(肝性昏迷)脑电图常显示异常波形,有助于早期诊断。体检常发现深度黄染,肝浊音界缩小,时有皮肤与巩膜出血。尿量显著减少,并出现蛋白尿及管型。肝功能试验提示严重肝损害。
如不及早治疗,患者往往于短期内死亡、病理表现为急性肝坏死;亚急性重型肝炎:本型较暴发型肝炎为慢。黄疸呈渐进性加深,血清胆红素常>17μmol/L,凝血因子Ⅱ时间明显延长,胆碱脂酶活性明显减低,且有精神不振、消化障碍、恶心呕吐、体力衰退、发热、肝大(或缩小)与触痛。逐渐出现顽固性鼓肠与腹水,严重时可出现肝肾综合征,甚至进入昏迷。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可康复,或发展为肝硬化,若病程中附加感染或肝衰竭严重,则预后多凶险;慢性重型肝炎:此型即慢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临床表现如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的病史,体征及化验异常。
(3)慢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诊断的主要依据为:①病程持续半年以上。②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缺乏、食后饱胀、厌油腻,时有恶心呕吐,黄疸可有可无,且常为轻度而有波动性,肝持续肿大与硬度增加,伴有触痛与叩击痛,脾大诊断的意义较大。急性肝炎患者在恢复期脾大不回缩意味着病程为迁延性,或向慢性发展。③肝功能试验异常,比较敏感的试验为尿内尿胆素原试验,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及血清絮状与浊度反应等。血清电泳丙种球蛋白增高是提示慢性肝炎的标志。急性甲型肝炎不致发展为慢性,而急性乙型肝炎与非甲非乙型肝炎则有慢性化倾向。如发展为肝硬化,则肝脏缩小而硬度增加,脾脏大,血清蛋白持续降低而丙种球蛋白持续增高。
3.原发性急性妊娠脂肪肝本病临床甚少见,原因未明,是否继发于内分泌或营养障碍仍未定,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常易被误诊为暴发型肝炎。
4.中毒性肝损伤有些药物或毒物有肝毒素作用,可引起肝脂肪变性与肝小叶中心性坏死,临床表现为肝大、黄疸及肝功能损害。
5.梗阻性黄疸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肝内毛细胆管及胆管、肝胆管或胆总管的机械性阻塞所引起。皮肤瘙痒与心动徐缓是常见的症状、肝大是常见的体征。无合并感染的机械性阻塞不致引起脾大。黄疸早期呈金黄色,稍后呈黄绿色,晚期呈绿褐色,甚至近于黑色,黑色黄疸患者如触及胀大的胆囊,提示阻塞部位在胆总管,起源肿瘤者较多,而起源于结石者甚少。
肝内梗阻性黄疸:肝内梗阻性黄疸多表现肝内淤胆综合征。临床与病理有独特的内容,病程经过可区分为急性和慢性,临床以急性型为多见,少数急性病例可发展为慢性,甚至演变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内淤胆综合征有下列临床与病理特点,①有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某些有关药物治疗史,黄疸起病较急,有皮肤瘙痒、深色尿、浅色粪便、肝大等征象;②血生化检查符合阻塞性黄疸的特点,提示肝实质损害较轻或无肝实质损害的征象;③肝活检的主要改变是毛细胆管与小胆管内胆汁淤积与胆栓形成,而肝实质损伤轻微。
(2)肝外梗阻性黄疸:胆总管结石,临床特点是阵发性右上腹绞痛后出现黄疸,过去可有同样的发作史。如合并感染,则出现寒战和发热。黄疸为中等度(胆红素总量较少超过 120μmol/L),化验检查示阻塞性黄疸,而无肝功能损害的表现。黄疸的发生不仅由于结石梗阻,还可由于胆总管平滑肌痉挛或水肿所致。X线平片可显示不透X线的结石影,静脉胆囊造影可显示胆总管扩张与透X线的结石影,但有黄疸时不宜做此项检查。B型超声,结合临床常可确定诊断。胰头癌,男性为多见,发病多在40~60岁。癌最多发生在胰头部,表现进行性阻塞性黄疸。
6.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疾病此类黄疸临床上少见。一般为先天性,偶尔也可为获得性。常误诊为慢性肝炎或慢性胆道疾病。临床上慢性波动性黄疸患者症状轻微,肝功能试验除胆红素代谢障碍外无其他明显的异常,病程经过不符合病毒性肝炎的一般转归规律时,特别是有家族史者,应注意此类少见的黄疸。
简明诊断流程
治疗措施
1.西医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症治疗。
2.中医治疗
(1)阳黄
①热重于湿:清利湿热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大黄等。
②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方药:茵陈五苓汤合连朴饮加减,茵陈、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黄连、厚朴等。
③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减,犀角(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升麻、茵陈等。
(2)阴黄
①寒湿困脾:温阳健脾,化湿退黄。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茵陈、附子、白术、干姜、甘草等。
②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白芍、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炙)、饴糖等。
常见误诊原因分析与对策
黄疸患者应首先确定高胆红素血症类型,再确定黄疸的病因。肝细胞性黄疸与肝内梗阻性黄疸的区别最为困难,应从临床、实验室等多项指标入手,认真分析,作出判断。
第二十节 排尿困难
排尿困难系指排尿不畅,如排尿时,尿液超过2s不能开始排出,或射尿无力、尿流细小不均匀,甚至尿流中断及排尿后继续有尿液滴出等。
排尿困难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引起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出现尿潴留,又分为急性尿潴留与慢性尿潴留两种。急性尿潴留(acute retention of urine)是指膀胱内的尿液突然不能自行排出,原因很多,属泌尿系梗阻性疾患,多由外伤或多种疾病引起,是一种常见急症,病情急、痛苦大,需要及时、准确做出诊断及处理。
诊断策略
1.问诊要点重点询问病史、既往史、伴随症状。
2.查体要点重点查体腹部、肾脏、输尿管、膀胱、外阴、前列腺,以及神经系统检查、脊柱检查等。
3.辅助检查要点
(1)尿常规了解有无尿路感染。
(2)膀胱及下尿路B超。
(3)X线检查尿路平片。
(4)血液的常规、血糖和电解质检查,了解有无尿潴留、膀胱或下尿路结石等。
(5)选择膀胱镜检查、排尿期膀胱内压测定、尿流率测定、放射性核素检查等。
4.中医辨证要点本病以肾虚、血瘀为本,以肺热、气滞、湿热和脾虚气陷为标。故其证型分虚、实两大证类,实证见于肺热气壅、湿热蕴结、肝郁气滞和瘀积内阻,虚证表现为肾阳虚衰、肾阴亏耗和脾虚气陷。
鉴别诊断
1.无尿(尿闭)没有尿液排出,似与排尿困难相近,但有急性创伤、灼伤、大手术、大量出血、挤压伤、错误输血、严重感染、各种休克等引起长期低血压和中毒的病史。患病前尿量正常,患病后尿量减少在50ml/d以下。检查,耻骨上膀胱空虚,膀胱导尿时无尿液流出。
2.前列腺疾病
(1)前列腺增生症(PH)是老年男性很常见的疾病,因性激素平衡失调使前列腺内层的尿道周围腺体呈结节样增生,以致前列腺部尿道受压变窄、弯曲、伸长,使排尿阻力增加,引起排尿困难。最早的症状是增生腺体刺激所引起的尿频,以夜间为明显,继而出现进行性排尿困难,最终发展为尿潴留。肿大的前列腺表面黏膜充血或静脉怒张,一旦破裂可出现血尿,严重时还有血块。在病程中的任何阶段也可因饮酒、劳累、受凉等使前列腺突然充血、水肿而发生急性尿潴留,有残余尿的患者可继发感染出现膀胱炎症状。晚期患者可因双肾积水、尿毒症而误诊为其他疾病。PH的诊断方法有:①直肠指检一般能触及肿大的前列腺,但增生的中叶可突入膀胱腔内,则直肠指检不易触及;②膀胱镜检可以观察到腺体增生情况和膀胱内有无憩室、结石或炎症;③B超检查,特别是经尿道或经直肠插入探头,可以准确测量前列腺体积,还可以根据图像与前列腺癌进行鉴别;④尿流率测定可见尿流曲线呈低平状,最大尿流率常低于10ml/s(正常人>25ml/s);⑤通过B超检查、尿路造影或导尿可测定膀胱残余尿量,供选择治疗方案时参考。
(2)前列腺癌在我国比较少见,多起源于前列腺外层即后叶和侧叶部分,直肠指检可触及坚硬结节,后期则表现为表面凹凸不平的肿块。症状和PH相似,有时需行活体组织或针吸细胞学检查才能进行鉴别。
(3)前列腺纤维性变系由慢性炎症引起,亦表现为膀胱出口梗阻所致的排尿困难,但前列腺不增大,主要依靠膀胱镜检查确定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