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20719000000039

第39章 肾 系 疾 病 (6)

第四节肾 系 疾 病 (6)

二诊:以上治法连用2周,食欲增加,腹胀消除,余症如故。停用内服汤剂,其他照前。

三诊:4周后症情大为好转,浮肿已消,皮肤转温,踝骨已能活动,可下地站立,在扶持下尚能履步行走。

四诊:5周后复查诸症皆愈。为巩固疗效,继服加味金刚片1周,以善其后。

数年来几经访视,此童健壮无恙。

按语:本案乃寒湿阻络,故立法重于温经通络,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以重“独取阳明”之意,资生化之源;佐以桂枝温经通络,促进气血之运行;加之卷柏、丹参、当归、红花、透骨草外洗,活血散瘀。仅治5周,病告痊愈。(《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痿躄》)

病案三

吴某,男,10个月。

1980年9月6日初诊:其母代诉,两腿不会活动,左重右轻1个月多。1980年8月10日病发咳嗽,发热流涕。服小儿退热片等药医治2天,发热未解。又入某医院住院治疗5天,热退,但隔日又突然发热,治疗10余日方解。热退后遗留两腿瘫软不会行动,经某医院确诊为小儿下肢麻痹症。又住院治疗半个月,疗效不佳。于1980年9月6日转本科治疗。现双侧下肢痿软无力,不能抬动,左重右轻,踝关节处皮肤灼热肿胀,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指纹紫暗。诊断为双下肢痿躄。证属湿热下注,瘀阻经络。应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方用二妙散加味。

处方:苍术4克,黄柏3克,萆薢6克,豨莶草6克,赤芍4克,桑寄生5克,甘草6克。6剂,每日1剂,水煎服。

外用药:丹参30克,生卷柏30克,当归30克,红花15克,透骨草30克。3日1剂,熬水温洗,每日1次,连洗6天。

二诊:右腿已能活动,两腿肿胀均有好转,左侧稍差,小便转清,舌苔薄白。

处方:忍冬藤6克,白薇6克,桑白皮6克,牛膝5克,桑寄生6克,北沙参6克,生白芍6克,甘草5克。6剂。水煎,每日服1剂。

外洗药同上。

三诊:左下肢已能屈伸活动,但不能持重,伸展乏力。

加味金刚片100片,每日2次,每次2片,开水冲服。

外洗药同上,继用。

于12月12日随访检查,双侧下肢活动正常。

按语:本例乃湿热搏结,阻塞经络,故内服二妙散加萆薢、豨莶草、桑寄生等清热利湿之品,外用丹参、红花、当归等品逐日洗浴,佐以活血。尤以复诊时,据证易方,内服药改用忍冬藤、北沙参、桑白皮、白芍、白薇,滋肺生津,乃月余而愈。“病案一”“病案二”、“病案三”皆用加味金刚片以壮肾强筋,祛风湿而善后,使邪去正复不留遗患。(《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痿躄》)

病案四

刘某,男,4岁半。

初诊:其母代诉,8个月时,其祖母抱其至大街玩耍,回屋后患儿右半身突然不用,4年来到处求医而罔效。现上臂弯曲成40°,不能屈伸、抬举,手卷卧,四指靠拢拇指不能张开,臂粗小于健侧1厘米,下肢呈前屈形,行走时足尖着地,患侧肢凉,畏风寒,夜寐不宁,纳食不佳,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弦滑细。证属邪伤血脉,气血凝滞,留滞不化,筋脉失养。宜温阳通络,补气养血。

处方:桂枝6克,白芍6克,鸡血藤10克,茯苓10克,橘红10克,橘络5克,独活10克,半夏5克,羌活10克,甘草5克,大枣5克,生姜3片。5剂。水煎服。

另针刺取穴:百会、哑门、肩髃、曲池透少海、合谷、环跳、足三里、昆仑,隔日进行1次。

二诊:服药后肢凉改善,上臂伸直,可抬举平肩,足掌着地。上方加黄芪6克,防己3克,防风3克。继服。

三诊:双臂粗细相等,手有握力不强,拇指、食指摄物困难。上方加穿山甲2克(代)。桃仁3克,地龙5克。经过3个月治疗,基本痊愈。以上方配制丸药以资巩固,并嘱其认真进行功能锻炼。

按语:人身所养者惟血和气,气血均等则无过、不及之害。稍至衰微,则所运不周,遂致体有偏差,风客身一边而手足不随。桂枝汤调和营卫,养气血,强腠理,外证得之为解肌,内证得之为补虚。本方具有和畅血行,缓正气,养阴血,解痉挛之功效。二陈汤化湿,开肺气。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三方合为一体而达到温阳通络,补气养血之效。穿山甲(代)、地龙利于通经脉,窜经络,尤其对手、足指(趾)尖之麻木不仁更宜。本症以药物、针灸、按摩并施,标本兼顾,缓缓图功。针刺选穴时,阴阳交替进行,更利于阴阳并复。(《临证笔录秘验集·小儿痿证》)

病案五

侯某,男,9岁。

初诊:2个月来,患儿右臂屈伸不利,双下肢行走无力,易摔跤。在某医院做脑电图、心电图均正常,胸透正常,脊柱X线片正常,谷丙转氨酶正常,肌电图异常。舌淡无苔,上腭淡红,脉沉细。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证属脾肾两虚,气血双亏,筋络不舒。当补脾培肾,调和气血,疏筋活络,强壮筋骨。

处方:黄精9克,木瓜9克,千年健12克,草豆蔻6克,伸筋草9克。

二诊:服上方药7剂,自觉较前有力,右上肢能上举110°,摔跤减少,食欲好转。

处方:黄精9克,紫草9克,千年健12克,木瓜9克,草豆蔻6克,何首乌9克。7剂。

三诊:服上药后,右上肢能上举130°,行走已不摔跤,并能跑。近日感冒,咽痛,低热。

处方:黄精9克,钩藤9克,千年健12克,狗脊9克,木瓜9克,五加皮9克。7剂。

四诊:服上药后,右上肢已能上举180°,不摔跤,食欲好。

处方:青黛3克,黄精9克,千年健12克,木瓜9克,丁香15克,何首乌9克。7剂。

五诊:服上药后,走路不摔跤,上肢能举180°,但还有些无力。食欲好,舌淡、少苔,上腭淡,脉沉缓。

处方:黄精9克,木瓜9克,千年健9克,狗脊9克,建曲9克,五加皮9克。

按语:重症肌无力属痿病,它与肝、脾、肾三脏有关,但与脾肾更为密切,治疗用药基本同多发性神经根炎恢复期。此例患儿肌电图异常,经单纯中药治疗,服21剂药后右上肢能上举180°,能跑并不摔跤,疗效尚属明显。(《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集·重症肌无力》)

病案六

王某,男,2岁。

1989年1月5日初诊:热病后四肢不能举,渐至软不能履,坐之不稳,某医院诊为小儿麻痹后遗症。症见四肢不举、欠温,口角流涎,语言不清,面色无华,大便干燥,小便黄少,舌淡苔白,脉细,纹不察。此乃肺热伤津,精血亏耗,不能下荫于肝肾,肝失血则筋失舒,肾失养则骨失强。治宜补肾强筋,佐以清热燥湿,补肾强筋。方用温经通络汤加味。

处方:鹿角片30克,淫羊藿15~30克,熟地黄10克,骨碎补30克,枸杞子15克,伸筋草15克,舒筋草15克,忍冬藤30克,菟丝子15克,补骨脂15克,安桂6克,牛膝10克,焦侧柏叶12克,苍术9克,豆蔻6克,连翘9克。6剂。同时辅以外洗方。

1989年1月20日二诊:服上方后脚力有增,但脚部浮肿,按之凹陷,夜啼便溏,舌尖红,苔黄厚。痿病以肝脾肾虚损,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亦不能通调水道,故治当燥湿醒脾,恢复脾胃功能。

处方:黄连6克,橘络15克,丝瓜络30克,竹茹10克,薏苡仁3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豆蔻9克,谷芽30克,麦芽30克,木通10克,连翘10克。4剂。1剂服3天,每日服4次。两便正常即服初诊方。外洗同前。

三诊:1个月后,脚肿消尽,脚力更增,扶杖可站立,两便正常。初诊方重加枸杞子,补养肝肾以益精血。6剂。

以后随访,痿病明显好转,巩固治疗。

按语:痿之辨治非一脏一腑、一个病机、一种病性可以概括治之,需细心辨证,追本求源,随症变化,坚持服药,内外兼治,配合功能锻炼,饮食调补,方可取效。并需慎避风寒,防止复发。(《王静安临证精要·痿证》)

病案七

孙某,男,7岁。

患儿自5岁起下肢无力,步行摇摆,易倾跌,渐渐行走困难,呈鸭行步态,翻身、起床困难,曾多次求医无效。在某骨科医院做肌电图,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因无好办法前来就诊。查体:见鸭行步态,病儿自仰卧位直至直立位动作甚为典型,见上、下肢,躯干,髋,肩肌肉均萎缩。投化萎汤1个月后,小儿精神、食欲好转,稍能活动。继用3个月后,能走路来看病,不用大人背。半年后能走路去上学。1年后停药,肌肉萎缩基本消失,上学走路毫无困难。

化萎汤(韦俊自拟方)。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党参10克,赤芍6克,川芎6克,红花3克,地龙6克,丹参15克,茯苓15克,丝瓜络10克,焦山楂10克,甘草3克,牛膝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按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种遗传性骨骼肌退行性变性疾病。本病属中医痿病范畴。本案患儿所表现主要为脾肾双虚,气血不足。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充实四肢。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致血瘀;肾主骨生髓,肾气虚则骨软髓少,筋脉疲软。化萎汤为补阳还五汤化裁方,为补阳还五汤去桃仁而加党参、丹参、茯苓、丝瓜络、牛膝和焦山楂而成。其功效为补气活血通络,补肝肾,强筋骨,利关节。(《陕西验方新编·韦俊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案》)

(李兰)

五、五 迟 五 软

五迟五软是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的疾病,五迟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两者都是小儿时期的虚弱证候。五迟五软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五迟五软包括西医学之大脑发育不全、佝偻病、脑性瘫痪、智能低下等多种病症,也有因抚育不当、营养不良等所产生者。

本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有关。先天不足,肾气失充,多由父之精气与母之血养方面的虚弱而致胎元不足,或母孕之初,因用药不当,毒物损害,疾病影响等,伤及胎元;后天因素多为护养失当或外感六淫所伤。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气虚,是本病主要病理改变。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心、脾、肝、肾亏损,气血不足,筋脉失养,痿软不用,或感受毒邪,脑髓受损,或气滞痰生,痰瘀阻络,脑窍被蒙而生诸症。可为虚证,亦可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虚证为肝肾亏损,心脾两虚等,此较为多见;实证多为痰瘀阻滞。现代研究认为,本病病因为多种因素所造成,大约50%是因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某些有害因素导致胎儿或婴儿脑部缺氧,或者脑部血液灌注量不足所致。

病案一

周某,男,4岁。

双脚痿软,不能站立行走,指纹、脉象俱呈微细,舌淡苔少。此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两亏,筋骨痿软。治疗当脾肾双补法。予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治之。

处方:党参三钱,白术二钱,怀山药四钱,茯苓二钱,熟地黄四钱,山茱萸一钱,牡丹皮一钱半,泽泻一钱,炙甘草一钱。水煎。

另以鹿茸粉六分(作两次送服)。

连服四十剂,渐能步履。

按语:先天之精髓不足,有赖后天营养为之补充。而草木无情,必借血肉有情之品助其生长。鹿茸禀纯阳之性,含生发之气,为峻补督肾要药,故能收效。(《蒲园医案·行迟》)

病案二

郭某,男,4岁。

1963年9月26日就诊。患儿已4岁,口软不能言,足软不能步,腰软不能坐,肌肉松弛无弹力,大便自利,头部膨大,囟门半年前才闭合,毛发憔悴,二便不能自主,食睡尚可,面色不华,神情淡漠,苔色薄白,脉细无力。

处方:党参6克,黄芪6克,熟地黄6克,怀山药10克,茯苓6克,炒白术6克,补骨脂10克,鹿茸03克(冲),益智3克,肉桂3克,附子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