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健康小百科
20719200000005

第5章

第五章 (1)

17.纠正孩子错误应注意哪些事项

第一,不要当众批评孩子。对懂事的孩子进行批评时,最好单独进行,忌使孩子当众丢脸,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第二,不要一味批评。批评孩子前,先表扬他的一些优点,如能帮助妈妈干家务活;学习上如何用心等。这样,孩子对大人的批评,会心悦诚服而乐于接受。

第三,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过失。对孩子进行批评,重点应放在如何改正上,批评对事不对人。

第四,不要居高临下咄咄逼人。对孩子进行批评,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会使孩子有被威胁之感,而生畏惧。

第五,不要责骂不休。对孩子进行批评,要简明扼要,抓住要害;认真地指出错误。

第六,不及时批评孩子的错误。孩子一旦有错,要立即批评纠正,错误发生过久,再对他进行批评,他可能忘却,那样效果既小,也容易使孩子莫名其妙。

第七,不要因父母的情绪关系时常批评同一错误。那样,将使孩子迷惑不解,难明是非。

第八,不要以为一次批评,万事皆正。特别是年龄大一点的孩子,纠正了的错误难免重犯,如有重犯要坚持耐心说服。

第九,不要无休止批评。只要孩子领会了批评的意思,而且有悔改之意,就要原谅他。

18.如何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第一,口气平静。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只有用平静、爱护的口气说话,孩子才能在心理上与父母接近。如果盛气凌人,甚至怒气冲冲,孩子就会在感情上惧而远之,这是不利于孩子接受教育的。

第二,时机适当。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要适时,有时可以在坏习惯出现后立即进行。例如:孩子不洗手乱抓乱吃东西,就要及时劝说、引导,给他讲讲究卫生和病从口入的故事等。如果下次吃东西他注意洗手了,要及时给予肯定。

第三,持之以恒。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太高,不能寄希望于一劳永逸,不要指望孩子发生奇迹般的转变,只要孩子在每次引导和教育时多少懂得一些道理就足够了。反复是正常的,只要引导和教育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不要忽略小事情。“教育无小事”。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尽管有些事情对成年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对小孩来说,却是不可忽略的隐患。

第五,不抱成见。孩子有了坏习惯,即使屡“教”屡犯,父母也不能抱有成见,感到孩子不可教。因为,这种认识,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往往容易造成创伤,会从反面强化形成坏习惯的动机。这种动机,最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19.教育孩子严宽有度

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其根本还是要落实在孩子的心理和精神方面。如果孩子能自觉地、主动地去接受教育,自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和管束要严宽适度,要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这样一来,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孩子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和精神系统还都不很健全,如果家长对孩子态度生硬,遇事声色俱厉,动辄拳脚相加,使孩子长期处于精神压抑和精神紧张的状态,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形成变态心理;也有孩子因常受体罚,产生自卑,失去进取心,变得自暴自弃,或离家出走;也有孩子生性倔强,与家长顶牛对立;也有孩子为了逃避体罚,撒谎骗人等。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必须要以正面说服为主,轻易不要使用体罚。如果惩罚过激,或惩罚不当,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发生意外,可参考以下方面。

第一,不责打。责打不能使孩子心悦诚服,虽能达到表面的、暂时的效果,但能引起孩子的怨恨、敌视和愤怒情绪,情况严重者,可使亲情疏远,或失手伤及孩子。

第二,不责备。责备虽属说服教育范围,但有些家长欠缺方法,申斥过于浅陋:“你真没出息”、“天生的笨蛋”……这些粗暴鄙视的语言,往往只会激起孩子的反感和沮丧情绪,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第三,不唠叨。有些家长,特别是母亲,要力戒平素对孩子喋喋不休。这种无休止的唠叨,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加重心理负担,最终会使孩子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或者尽量避开和家长相处。

第四,不要挟。教育孩子要以事论事,切忌以要挟为手段。“你不听话,就把你送给别人”、“不好好学习,长大就去扫垃圾”。这些没有是非标准的话,只能对孩子的心理施压。由于孩子的思维尚不成熟,是非观念也很模糊,会使他们产生价值观的偏差。

第五,不滥罚。孩子顽皮,有些家长会采取一些惩罚措施,如不许吃饭,不许与他人玩,不许看电视,没收或毁坏孩子的玩具等。这些行为,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怨恨,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甚至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更有甚者,将孩子完全隔离,一个人锁在屋内,进行所谓的“反省”。殊不知,这样做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比如:导致孩子出逃,造成家长预料不到的麻烦。对孩子滥罚的结果,使孩子的性格孤独自卑,产生敌意和对立,这些都是错误的教育方式。

第六,不滥奖。家长利用奖励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但是,奖励过滥,奖励不当,则会养成孩子做事讲条件的习惯,家长则由主动变为被动,不仅失去奖励的意义,也纵容了孩子的虚荣和惟利是图心态的滋生。

20.父母以身作则,孩子行为良好

在家庭里,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忌不以身作则。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必须言传身教影响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数事例,如父母好看书、讲文明,孩子也爱学习、懂礼貌;父母粗鲁,孩子也脏话多。父母言行一致,会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向孩子提出要求后,最重要的是父母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严格贯彻自己提出的要求。这样做的父母,能够对孩子取得威信,父母的正确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是孩子效仿的榜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耳濡目染,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1.孩子反感“旧事(账)重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些毛病和过错,事毕已知错改过。因此,家长对孩子犯新的毛病或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时,忌“旧事(账)重提”。如果家长不注意教育方法,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不仅会对家长产生反感,而且会“旧病重犯”。

俗话说“打人莫打脸,说人莫揭短”,“旧事(账)重提”就是揭短的具体表现。揭短就是否定“知错已改的历史”,也是一种揭露孩子隐私的行为。这样一来,会造成孩子严重的逆反心理,对他人的一切帮助失去信任,产生抵触帮助、教育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

22.早晨骂孩子,一日心不宁

美国《读者文摘》的记者曾走访了1 000多名孩子,了解他们的苦恼和要求,孩子的要求有一条:希望父母早晨不要开口就骂他们。

如果早晨父母对孩子大声训斥,那么,声音就会整天在孩子头脑中回响,影响孩子的情绪。心理学家指出,声音最容易引起小孩的惧怕,大声训斥,把孩子早晨宁静的心境扰乱,使他们整天心神不宁。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也指出:“拣在早晨骂孩子,父母的一腔闷气虽然发泄了,但是孩子身心上、精神上损失可就大了。”

23.吃饭时训孩子易诱发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教育孩子不但要注意方式方法,还要注意时间。在吃饭时切忌训孩子,否则,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其科学理由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孩子边吃边哭,饭粒、碎屑和水等食物,很易在抽泣时吸到气管里,给孩子造成不应有的痛苦。

第二,孩子在受到训斥前,原本处在旺盛食欲条件下,但是,突然受到大人责备,由于强烈的外界刺激,会使食欲很快消失,唾液分泌骤减,甚至停止。这时,孩子吃的饭不能与唾液充分地混合,食团不润滑,尤其是吃坚硬粗糙的食物时,很容易划破食管,破坏胃肠壁黏膜层,引起严重炎症。

第三,食物吃进口内,需经消化液分解成极细微粒,才能被肠壁吸收,由于大脑神经的指挥,每当就餐前消化系统就开始分泌消化液,如果这时突然受到大人训斥,那么,本来已出现的强烈食欲,则会受到严重的抑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人威逼孩子继续吃饭,则食物到了肚里,也不会充分地消化。不仅降低其吸收率,而且未被消化掉的食物,增加肠道食物的腐败,产生毒素,轻则引起食欲缺乏,重则致病。

24.重复唠叨,孩子反感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嘴碎,爱唠叨,在教育孩子时,不讲究方法,常常抓住一两件孩子的错事,唠叨个没完,能从早上讲到晚上。其实,这种方法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而且也不会收到好效果。

从心理学上讲,唠叨是一种重复刺激,同一内容重复多次,会在大脑皮质产生一种保护性抑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是越说越不听。因此,在家庭里,父母教育孩子忌唠唠叨叨,批评孩子的缺点或错误,要有针对性,说问题时应抓住主要方面,选择时机,讲明道理,对孩子具体帮助和监督,以使孩子及时改掉缺点与错误。

25.对孩子无休止指责会起反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父母常犯这样的错误,他们经常监督似的观察孩子的行为,遇到孩子有错时,便马上去纠正,无休止指责,直到孩子做到完全正确才肯罢休。在这些父母的观念里,似乎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让他们达到完美无缺。其实,只要仔细地思考就能理解,这种要求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