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对证自疗
20719600000038

第38章 胆结石 (3)

第五节 胆结石 (3)

柴胡10g,薄荷(后下)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10g,炙甘草6g,茵陈15g,金钱草30g,海金沙(包煎)10g,石菖蒲10g,郁金10g,川楝子10g,泽兰10g。每日1剂,水煎服。

连服上方30余剂,诸症消失。1994年3月24日复查B超,肝内胆管未见结石影,患者非常高兴。刻下口干思饮,舌边红,脉弦滑。守方去海金沙、石菖蒲、郁金等加天花粉20g,五味子10g,再服15剂。以资巩固。

按:本案患者为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手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因不宜再行手术,故多采取非手术治疗。祝氏结合患者的症状,辨为肝脾不和,湿热内蕴,治以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合营,方中茵陈、金钱草、海金沙、石菖蒲、郁金以清热排石,川楝子合泽兰理气通络,行气、理血并用,更适合用于肝内胆管结石,故疗效显著,患者药后诸症消失,肝内胆管结石消失。

医案出处:《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3

陈某,女,55岁。1989年5月10日初诊。

素有右胁部隐痛,近3月来加重,时有阵痛如针刺。伴有反酸、恶心、纳呆、腹胀、大便不畅,时干时稀。舌苔黄,脉弦细。B超示:胆囊增大,胆囊、胆管均有泥沙样结石。

辨证为肝胆气郁,脾胃失和之候。治拟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治法。

柴胡8g,白芍10g,郁金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枳壳8g,陈皮8g,海金沙15g,金钱草15g,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竹茹10g,当归10g,肉桂6g,炙甘草5g。

服用7剂后,自觉症状减轻。续服1个月,疼痛情况大为好转,B超示:胆管结石消失,胆囊结石少量。于上方中去延胡索、川楝子、当归,加焦三仙30g,守方服用2个月,症状消失,B超检查结石已除。

按:本案患者之胆石症以胁部疼痛为主要表现,伴有反酸、恶心、纳呆、腹胀、大便不畅中焦气机失运之症,高氏治疗,以健脾和胃为基础,配合疏肝理气、利胆通腑。以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和逍遥散加减,同时加用郁金、延胡索、川楝子、枳壳、海金沙、金钱草等理气排石之品,肉桂能助化气,可鼓舞药力直达病所。

医案出处:《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4

徐某,女,43岁。初诊于1973年5月。

患者有胆道残余结石,先后手术3次,第1次于1952年做胆囊切除术,1964年复发;1967年做第2次手术(总胆管取石),1968年复发;延至1973年4月又做手术(手术时查到右侧肝管尚有结石,T形管引流有不少泥沙样结石)。以前发作时,常出现黄疸,发热,右上腹、剑突下作痛。目前体质虚弱,神疲肢软,脘腹时有闷胀感,大便日行二三次,溏泄。苔薄腻,脉濡缓。

证属病久体虚,脾气健运失司,肝胆不和,失于疏泄。治拟健脾益气,疏肝利胆为法。

党参12g,白术9g,茯苓9g,枳壳9g,木香9g,延胡索粉(分冲)4.5g,大黄炭9g,虎杖15g,生山楂12g,金钱草30g。

1975年4月,经服前方出入治疗达2年,未见发作过。与2年前相比,症状改善如下:①体重增加,气色好转,食欲增加,每日进食1斤以上,大便每日1次,成形。②右上腹闷胀不舒感消失。③以前遇冷或疲劳时容易发病,现在即使受凉或工作疲劳亦未见发病,而且去冬未穿棉袄,说明体质增强。再守原意出入。

党参12g,白术9g,怀山药9g,枳壳9g,陈皮9g,玄明粉(分冲)4.5g,虎杖12g,大黄炭9g,生山楂12g,延胡索12g。

按:本案患者为胆石症行多次手术,正气受损,虚实夹杂,现以脾虚不运,肝胆失于疏泄为主要表现,顾氏治以健脾益气,疏肝利胆。顾氏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以枳壳、木香、陈皮、延胡索行气疏肝,以延胡索粉、虎杖、山楂、金钱草排石化瘀,以大黄炭助结石从大便排出,诸药合用既扶助正气,又能疏肝排石,标本兼顾,顾能取得满意疗效。

医案出处:《现代名中医类案选》—顾伯华

四、其他证候

验案1肝胆寒实

赵某,男,年46岁。1963年1月17日来诊。

自10年前因饮食不当,出现右上腹发作性疼痛,每1~2年有大发作1次,过去常因针药治疗而可缓解。此次发作已持续3月之久,连绵不已,经多方治疗不效而来就医。每次发作先突然于右季肋处绞痛,疼痛十分难忍,因痛而汗出滚滚,湿透衣衫,如此可持续1~24小时不等。痛时牵引右胸及肩部均痛,气闷怕冷。每2~3日内即有此发作1次,初痛时以手按之似有稍可减轻之势,近日来拒按,且不论发作与否按之则痛剧。但无恶心呕吐吞酸嗳气等症状,大小便如常,常因疼痛影响睡眠。查其体壮,舌净质稍红,脉象右弦左弱,肝于肋下3cm,右肋弓下有7.0cm×8.0cm之囊状物压痛明显,墨菲征阳性。因时间不便未做其他辅助检查。就其病史及发作特点观之,当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绞痛”。综观其证,除绞痛发作之外,怕冷、脉象右弦左弱,舌质稍红,病程已达10余年之久。恐为肝旺克土,肝寒犯胃,久病伤阴。

此肝胆经“寒实”之证。治以温肝和胃为主,佐以泻肝为治,随处千金延年半夏汤加味。

半夏9g,厚朴9g,茯苓10g,柴胡9g,陈皮9g,茵陈10g,酒大黄10g,白术9g,郁金9g,枳壳9g,木香9g,生姜6g,甘草3g。每日煎服1剂。

归大兴后服2剂则疼痛消失,共服7剂后,除多食时稍感胃脘不适外,无其他症状。

二诊:自服药痛止后未再发,且右肋弓下原可触及之胆囊不甚明显,虑其病史过久,嘱按原方再服4剂,隔日1剂。再用5剂共为细末,早晚各服10g为之巩固其效。

愈后随访14年,一直未发。

按:多年来应用中药处方治疗胆结石、胆绞痛、胆囊炎等,多从少阳经及厥阴肝经辨证,急性发作病例,较多出现肝胆湿热证,如是者,多用大、小柴胡、柴胡加芒硝汤等加减治疗,证实其确有结石者,酌加金钱草、海金沙、蚕沙、郁金等;脉弦胁痛甚者,酌加香附、青橘叶、或加大白芍用量;并发感染者,加大柴胡用量,因柴胡在实验室内对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有抑制退热作用。或酌加大青、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清热解毒消炎之品;便溏脾虚,热象不重者,酒大黄要减量至3g,以期于方中起“佐”药之用。若大便干结热盛者,改用生大黄,或加芒硝以下之,更有益于缓解症状;若夹瘀血,可酌加乌药、红花、桃仁、延胡索等,或加大郁金用量以期活血化瘀以止痛。对其寒凉偏重者,或肝寒犯胃木旺克土者,常用吴茱萸汤,千金延年半夏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加减为用。

医案出处:《临床经验集》—王占玺

验案2阳明热结

陈某,男,30多岁。

身体强壮。发病时突然寒战、发高热,剧痛、呕吐。初吐黄绿水,后无物可吐,痛时患者呈惊怖颜貌,甚至以指头探压舌根,促其呕吐,痛苦万状,面目如金,色鲜明,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为阳明实证,方用用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9g,芍药9g,半夏9g,炙枳实9g,大黄12g,大枣12枚(擘)5枚,生姜片15g。

玄明粉12g,开水泡浸顿服。另以熊胆1.2g分2次吞服,时值夏令,嘱多吃西瓜,小便增多,大便已通,黄疸稍减。

1日服药后泻下稀便,系下于搪瓷痰盂内,突听到一阵撒石子声,便后捡得结石20余颗,大者如黄豆,小者如绿豆,矩形、圆形、菱形不等,外面黄色,剖视内面墨褐或兼灰白色。

此后逐次以原方加减,服药2个月,此例一直保持联系,三四年未曾复发。

按:此例为阳实证,患者年轻体壮,故叶氏用大柴胡汤加味方,和少阳、下热结。方内大黄加至12g以泻瘀热;另加玄明粉以软坚导滞;加小量熊胆吞服以加强消黄作用。须予注意的是,此案根据季令特点加用食疗、西瓜恣食,有清热利尿之辅疗作用。这种结合时令的药疗、食疗治法,反映了叶氏在治疗方面的心思活泼之处。

医案出处:《老中医医案选》—叶橘泉

验案3脾胃虚寒、肝胆寒湿

梁某,男,55岁。于1960年4月30日初诊。

因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痛4年。自1956年以来,经常有发作性右上腹痛,有时疼痛放射至右肩部。1956年发作3次,其中有4次伴有发热、黄疸及呕吐。从1960年起疼痛发作频繁,1月发作1次,2月发作3次,3月发作5次,4月发作9次。自觉受凉及劳累后容易诱发,与饮食关系不明显。在某医院确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患者平时经常有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睡眠不佳,在某医院治疗4个月,用西药治疗不能控制发作。检查:身体肥胖,无黄疸;右上腹部有轻压痛,反跳痛(-);墨菲征不典型,胆囊未触及,肝可触及边缘;脉沉细,苔白腻,根部淡黄。

辨证属脾胃虚寒,肝胆寒湿。治法以温脾胃,暖肝胆,散寒湿。

制附片(先煎)9g,川黄连1.8g,当归4.5g,党参6g,肉桂3g,细辛1.2g,干姜片4.5g,黄柏4.5g,川花椒3g,大乌梅2枚。

每次中、晚饭后各配服保和丸3g。

上方每日1剂服10天,药后头4天自觉上腹部发热,但得热甚舒,右上腹痛未曾发作。10天后改为2天1剂,20天后右上腹压痛及腹胀均消失,食欲转佳。以后每2日1剂,连服6个月,腹痛一直未作。

后于1962年2月右上腹痛发作1次,并伴呕吐,仍服原方3剂,痛即止。

按:本例辨证为脾胃虚寒,肝胆寒湿之胁痛,治疗上使用温脾暖胃之制附片、党参、肉桂、细辛、干姜,配合川黄连、当归、黄柏等入肝胆经,散寒湿,标本兼治,使病得愈。

医案出处:《叶心清医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