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20719700000034

第34章 周仲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2)

(三)周仲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 (2)

以上方略加减连服15剂,肝区刺痛已除,饮食大增,大便正常,精神明显好转。此后,因特殊情况,患者临时更医换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味连服10剂,诸症有增无减,复查B超,提示:轻度肝大。余又以原方去白茅根,加当归10g,丹参15g,先后服22剂,诸症已除。后转用异功散合四逆散加减续服12剂,HBsAg转阴,肝功能各项均正常,B超提示:肝胆未见异常。随访3年,仍安然无恙。

【解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为正虚夹湿热疫毒之邪残留。本案患者阴液受损和湿热疫毒胶凝并存,从脾论治,使脾运化湿,再加养阴利湿之品,使湿邪得除,而阴液亦可相续而生。且“肝病治脾”,所以不论扶正或祛邪,均始终要调治肝脾为主。王氏方中以沙参、白术、淮山药养脾胃之阴,以土茯苓、蒲公英清解余毒,以泽泻、白茅根利水渗湿,以白芍、香附、金铃子疏理肝气。药后诸症好转,然患者再次伐脾殃胃,伤肝累胆,病情恶化。《素问·标本病传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中宫衰败,则五脏俱伤,故应求本溯源,谨守病机,守法守方。王氏以原方加减,患者续服22剂诸症悉除,以异功散合四逆散加减善后,终能获愈。因胆胃同气相求,肝胃和则有达胆之用,故胆囊炎亦自愈。

(十)张桂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张桂明益气健脾法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学报,1994;4:29)

徐某,男,45岁,农民,1990年4月15日初诊。患慢性肝炎4年,肝功能长期异常。近2个月来倦怠乏力,纳呆腹胀加剧,腰酸膝软,下肢水肿,大便溏薄。发病后曾多次求医,索观前方,皆清热利湿、解毒化瘀、消食软坚等法。查肝功能:黄疸指数6U,麝浊18U,锌浊12U,GPT 110U/L,白、球蛋白比例085∶1,HBsAg 1∶256。查体:面色苍白虚浮少华,精神稍软弱,巩膜及皮肤无黄染,右颈有蜘蛛痣两颗,无肝掌,心脏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晰。腹部稍膨隆,叩之呈鼓音,腹水征阴性,无腹壁静脉怒张,肝大右胁下25cm,剑突下35cm,质地偏硬,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根微腻,脉沉细无力。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证属脾肾亏虚,湿瘀阻滞。法取益气补肾、健脾渗湿,佐以化瘀软坚。

【处方】黄芪20g,太子参30g,焦术15g,茯苓20g,薏苡仁30g,丹参15g,仙灵脾15g,鸡内金20g,砂仁5g(冲),鳖甲15g(先煎),山药20g,蒲公英20g,白花蛇舌草20g,赤小豆15g。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1个月余,纳增知馨,唯食后腹微胀,精神转佳,面色转红润,腰膝酸软显减。慢性痼疾,徐徐图功。原方再服50余剂。诸症悉除,肝肋下1 cm,质尚软,复查肝功能已正常,后以香砂六君子丸、八珍冲剂交替服用半载而收功。其间曾两次复查肝功能、乙肝表明抗原、蛋白比例均属正常。

【解析】慢性乙型肝炎属中医“虚劳”、“胁痛”等病范畴,中医对其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张氏认为在各种治法中,以益气健脾法尤为重要。本病的病机首先在于肝脾功能彼此失调,肝气郁久必克脾土,致使脾气亏虚,肝脾既损,则疏泄和运化功能失司,乃致气滞、湿阻、血瘀、渐成胁下癥积。肝血瘀阻日甚则脾土虚弱日增,湿热浊邪难除。久则脾虚及肾,阳损及阴,肾之阴阳俱虚。肝、脾、肾功能彼此失调,脏腑虚者愈虚,气、血、湿热实者愈实,正气不足,无力驱邪,致使病情反复缠绵难愈。故本虚标实,虚实交错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张氏以黄芪、太子参、焦术、仙灵脾益气补肾,以茯苓、薏苡仁、鸡内金、砂仁、淮山药、赤小豆健脾渗湿,佐以丹参、鳖甲化瘀软坚,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解余毒。痼疾缓图功,患者服药80余剂,诸症悉除,再以香砂六君子丸、八珍冲剂健脾养胃而收全功,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疗效满意。

(十一)谷济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张俊富谷济生主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天津中医,1995;12(1):1]

患者,男,54岁。1984年9月15日住院。

10年前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治愈后未再复发,住院前5天突然恶心,厌油,不欲食,胸胁胀满,口干口苦,乏力,尿赤,便秘,继则皮肤巩膜黄染,色鲜明。查体:神志清楚,心肺(-),腹软,肝大肋下3 cm,脾未触及,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有力。肝功能ALT 550 U,胆红素23256μmol/L(136 mg%),TTT 136 U,A/G=314/335,HBsAg 1∶1024。西医诊断: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辨证属肝胆湿热,余邪未尽。治以清热利湿法。

【处方】茵陈30g,大黄10g,柴胡10g,丹参30g,郁金10g,鸡骨草30g,垂盆草30g,苍术、白术各10g,泽泻10g,枳壳10g,甘草10g。

服药3周后黄疸明显消退,胆红素10089μmol/L(59 mg%),舌苔转薄白,进行肝穿刺,病理提示:肝细胞水样变、气球样变及嗜酸样变,门脉区及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内有胆红素,胆管扩张,小胆管胆栓。继续治疗2个月肝功能恢复正常,再次肝穿刺,肝细胞炎性浸润及变性、坏死均明显好转,淤胆消失,治愈出院。

【解析】本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活动期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谷氏以清热利湿法治之,药后黄疸明显消退,且从病理检查的前后改变,说明了治疗方案的正确性,从而肯定了中药的疗效。

(十二)刘焕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刘焕兰化瘀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9例新中医,1995;9:48)

李某,男,28岁,1992年7月1日初诊。患乙型肝炎3年,反复发作,经用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疗效。刻诊:面色晦黯,肝脾大,肝肋下25 cm,有叩击痛,舌质黯淡,苔白腻微黄,脉弦涩。HBsAg阳性,GPT 218U/L。诊断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证属肝郁脾虚血瘀型,治宜疏肝解毒,活血扶脾,用自拟化瘀解毒汤加味。

【处方】柴胡、绵茵陈、泽泻、茯苓、虎杖、延胡索、佛手、丹参各15g,桃仁12g,金土鳖6g,板蓝根20g,白背叶根30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另用枸杞子、淮山药各20g,土茯苓30g,乌龟1只,加水炖服,每周2次。

服药2个月余,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各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HBsAg转阴,至此病已基本痊愈,为巩固疗效,建议按上方续调服1个月以善其后。1年后随访复查,未见复发。

【解析】根据本案患者的临床表现,其病机主要是疫毒留恋,气滞血瘀,本虚标实。刘氏自拟化瘀解毒汤,方中虎杖、绵茵陈、板蓝根、白背叶根清解邪毒,丹参、桃仁、金土鳖活血化瘀,柴胡、泽泻、茯苓疏肝健脾。化瘀解毒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治则,应贯穿治疗的始终。本案患者还用配合食疗,以乌龟、枸杞子、山药补益肝阴,终获满意疗效。

(十三)秦春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秦春红,付业洲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9例疗效观察新中医,1995;4:47)

侯某,男,28岁,干部,1992年9月4日初诊。1年来,常感乏力、纳差、右胁疼痛。化验HBsAg(+),HBeAg(+),抗HBc(+)。曾服益肝灵片、肌酐片、维生素C片等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而来就诊。刻诊:自觉右胁隐痛,乏力,腹胀,恶心,厌油腻,巩膜黄染,小便黄,舌红,苔微黄腻,脉沉弦。检查:GPT 276U/L,TB 171μmol/L,TTT 12U,HBsAg 1∶128,HBeAg(+),抗HBc(+)。证属肝郁脾虚,湿热交蒸,治宜疏肝健脾,佐以清热利湿。

【处方】黄芪、白芍、淮山药、茵陈各20g,党参、五味子、虎杖、茯苓各15g,白术12g,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各30g,柴胡、郁金、枳壳、鸡内金各9g,甘草10g,每日1剂,早、晚各煎服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黄疸消失,恶心、腹胀、右胁疼痛均消失,小便正常,仍感乏力、纳差、口干,舌红、苔薄白,脉沉弦无力。检查:肝功能正常,HBsAg(+),HBeAg(+),抗HBc(+)。证属肝郁脾虚,毒邪未尽,治以疏肝健脾,益气养阴。

【处方】黄芪、薏苡仁各30g,茯苓20g,淮山药25g,柴胡、鸡内金、郁金各9g,木香6g,白花蛇舌草18g,五味子、党参、白术、当归、虎杖、白芍各15g,甘草10g。

上方略为出入,续服2个疗程,诸症消失,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HBsAg(-),HBeAg(-),抗HBc(-)。随访半年,症状无反复,健康如常,乙肝5项指标复查皆为阴性。

【解析】乙肝病毒侵入机体,其主要原因在于正气不足,抵抗力低下。发病后,耗气伤阴,损肝伐脾,肝郁脾虚为基本病机。患者来诊时有湿热交蒸之象,故治以疏肝健脾,佐清热利湿。方中黄芪、党参、茯苓、白术、淮山药、薏苡仁、甘草健脾益气,柴胡、郁金、枳壳行气疏肝解郁,茵陈、虎杖清热利湿,以白花蛇舌草抗病毒。药后黄疸消失,诸症减轻,治以益气养阴为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大黄芪、茯苓、淮山药用量,并加当归、白芍以养血柔肝,最终取得满意疗效。

(十四)岳建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岳建平健脾补肾解毒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2例新中医,1996;3:48)

武某,男,43岁,干部,1992年10月4日初诊。3年前因饮食逐渐减少,上腹胀满,神疲乏力,右胁疼痛,经某医院化验检查确诊为乙型肝炎,先后用过多种西药未见明显效果而来就诊。刻诊:精神不振,倦怠乏力,面色晦黯,肤无润色,食纳呆滞,腹胀胁痛,心烦易怒,口干少饮,夜寐不宁,巩膜黄染,大便不爽,小便短黄,腹软,肝大15 cm,质软无压痛,脾未扪及,舌质淡红,苔微黄腻,脉沉弦。查肝功能:GPT 276U/L,其余正常,HBsAg 1∶128,HBeAg(+),抗HBc(+)。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四诊合参,证属疫毒久蕴,脾肾俱虚,气滞血瘀。治当健脾补肾,活血解毒。

【处方】黄芪、丹参、白花蛇舌草各30g,白术、茯苓、黄精、桑寄生、枳壳、鸡内金、菟丝子、虎杖、郁金、蚕砂各15g,延胡索、茵陈、半枝莲各20g,柴胡12g,甘草6g。水煎服,每个疗程30天。

1个疗程后,黄疸消失,诸症减轻,复查肝功能正常,HBsAg(+),HBeAg(+),抗HBc(+)。上方略有出入,又连服2个疗程,诸症消失,肝功能正常,HBsAg及HBeAg转阴,抗HBc(-)。随访2年,症状无反复,健康如常,乙肝五项指标复查皆为阴性。

【解析】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整个病变过程中,湿热疫毒的持续感染是其病理因素,正气不足是其病理基础,瘀血阻滞是其病理产物,三者互为因果,病情迁延难愈。而正气不足主要是脾肾两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俱虚,则元气不足,根本不固,元气亏损,故无力抗邪外出,致邪气留恋,病久不愈。方中以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桑寄生、菟丝子、黄精滋补肝肾,丹参、柴胡、郁金活血祛瘀,虎杖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清热利湿解毒,蚕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本方补虚而不滞邪,祛邪而不伤正。要取得疗效,必须守法守方,切忌服药数剂即更医更方,以延误病情。

(十五)刑子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刑子亨》)

张某,男,36岁,汽车司机。

1995年3月10日初诊。疲困乏力、肝区疼痛、脘腹胀满、恶心2个月。查肝功能异常: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2 U,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谷丙转氨酶256U,HBsA(+)。其面黯萎黄,脉象弦细稍数。证属肝经气血郁滞,运化受阻,肝脾不和。拟疏肝理气、化瘀解毒之剂。

【处方】当归15g,赤芍15g,丹参15g,红花5g,柴胡12g,青皮10g,延胡索12g,川楝子12g,郁金12g,半枝莲15g,草河车12g,山楂12g,泽泻12g,生薏苡仁30g,炒麦芽20g。每周4剂。

3月20日二诊:肝区疼痛减,腹胀轻,纳食增进。上方去延胡索、川楝子,加茵陈15g,土鳖虫6g,清肝胆之瘀热,以消萎黄;加丝瓜络12g以消络中之瘀热。

3月30日三诊:面色已显红润,腹胀已消,身体已不劳困。上方加牡丹皮15g,清血分之瘀热。

以后遵上方加减出入,2个月后,肝功能复查HBsAg(-),其他项目亦趋正常。毒消热清,内环境改变,使病毒无适合繁衍之环境,则HBsAg亦转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