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20719700000066

第66章 赵绍琴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 (2)

(六)赵绍琴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2)

【处方】炙甘草15g,炒当归、茯苓、炒白芍、炒白术、柴胡、牡丹皮、栀子各30g,清半夏、丹参、炒香附、炒川楝子、炒延胡索各16g,共为散,每服6g。鲜姜、薄荷各6g水煎汤冲服每日3次。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服药6日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服药16日,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经B超复查胆囊正常。

【解析】慢性胆囊炎,多表现为胁痛,口苦,咽干,恶心,纳差等临床症状,属“胁痛”和“郁症”范畴。多由肝胆疏泄不力,气机升降受阻所致。治疗重在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次在清热凉血,和胃利胆。丹栀逍遥加味散,方中甘草、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生姜、薄荷乃《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之逍遥散,本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效,加延胡索,香附,川楝子理气止痛,以增其疏肝解郁之力,加牡丹皮,栀子,丹参,则有清热凉血行血,和胃利胆之功,故疗效明显。

(十一)曾慧敏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曾慧敏应用补中益气法治疗慢性胆囊炎体会中医研究,1995;8(4):46]

郭某,女,38岁,农民。1991年5月14日初诊。

主诉:3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右胁疼痛,放射至右肩部。曾用中西药治疗,无明显好转,已服用大量消炎利胆片。

现症:右胁疼痛向右肩部放射,胆囊区压痛明显,两乳胀痛,口干苦,全身乏力,头晕耳鸣,腰腿酸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分析:肝气不舒,郁久化热。

诊断:①胁痛(肝郁化热);②慢性胆囊炎。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清热。

【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味。牡丹皮12g,栀子10g,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5g,茯苓20g,薄荷l0g,郁金15g,川贝母10g,知母l0g,黄芩12g,连翘15g,香附15g,川楝子15g,甘草l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5月17日二诊:服上方后诸症如前,又增下午低热,乏力加重。从病史3年余,结合全身乏力、下午低热、头晕耳鸣、腰腿酸痛分析,乃属久病多虚;又长期服用清热利胆苦寒之剂,更使中气不足,脾胃受伤。遂易补中益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服之。

【处方】红参10g,黄芪30g,白术12g,升麻6g,柴胡10g,当归12g,陈皮6g,郁金12g,天麻15g,香附15g,川楝子15g,炙甘草10g,姜枣引。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5月23日三诊:服上方后诸症明显好转。药对其症,守方20余剂,痊愈。

【解析】胆为阳木之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其升发疏泄的功能,能够协调中焦脾胃,纳运相协,升降相因。一旦阳木有灾,必使脾胃患起,日久必然形成中气亏虚之势而变生诸症。本案初诊以疏肝理气,解郁清热为治法,然药后症状无改善,曾氏认为乃长期服用清热利胆苦寒之剂,更使中气不足,脾胃受伤,故改用补中益气法治疗,是从虚论治。补中益气法可扶持中阳,培健脾胃,是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变法。慢性胆囊炎患者,一般病程都较长,患者在反复治疗过程中过用苦寒之剂,必伤中阳,导致脾胃气虚,此亦“久病多虚”的原因之一。因此临床治疗应结合患者的体质、病程进行辨证,只有辨证准确方可药到病除。

(十二)张蕾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张蕾,钱煜四金四君汤治疗慢性胆囊炎40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5):49]

张某,女,58岁,干部,1994年5月20日初诊。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6年,症状加重4天。曾在苏州市中医院多次B超检查,确诊为慢性胆囊炎。刻诊,患者右上腹胀痛,纳呆厌油,饮食后腹胀痛加剧,伴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舌苔薄黄腻,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脉细弦。体检:巩膜无黄染,腹软,墨菲征阳性。辨证属湿热内蕴肝胆,脾胃运化不健。

【处方】自拟四金四君汤:金钱草30g,郁金10g,鸡内金10g,川楝子10g,柴胡10g,青皮10g,党参20g,黄芪2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生大黄(后下)10g,延胡索10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药后复诊,患者右上腹疼痛缓解,仍觉纳呆,乏力,食后饱胀,大便溏薄,每日3次,上方去大黄、延胡索,加陈皮10g,大腹皮10g,重用黄芪30g,再服20剂复诊时,诸证消失,复查B超肝胆正常。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解析】慢性胆囊炎,病位在肝胆。在诸多病因中,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湿热中阻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是肝胆湿热郁滞的主要原因。肝病日久,必犯及脾胃,加之临床屡受苦寒通利之药攻伐,以致脾气更虚;脾虚运化失职,加剧湿热久恋不化。这样恶性循环,使本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张氏治疗本病,在以“四金”清利肝胆湿热的同时,配合“四君”健运中气,同时又可防清利之品耗伤正气。现代临床和实验证实:金钱草、大黄、柴胡、茵陈、郁金等药,除了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外,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而参、术、芪等扶正固本中药有明显的收缩胆囊作用,可促进胆汁排出,提高细胞的免疫力,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对抗菌药物有增效作用。

(十三)张道运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张道运,李邦文茵柴大金汤治疗胆囊炎104例时珍国医国药,1999; 10(2):109]

张某,男,46岁。1994年2月10日初诊。患者自诉右上腹疼痛胀满2个月余。近来因劳累、生气后引起右上腹疼痛拒按,有时向右肩胛及背部放射,不思饮食,恶心厌食,进食油腻或多脂食物后疼痛加重。检查:右上腹压痛,可触及增大的胆囊,墨菲征阳性。舌质红,苔薄腻,脉沉弦。B超显示:胆囊80 cm×39 cm,壁厚05 cm,胆囊不光滑粗糙。血化验:血白细胞9×109/L,中性粒细胞068,淋巴细胞032。诊断为慢性胆囊炎。中医辨证:肝气郁滞,肝胆湿热,胆汁瘀阻,胃失和降。

【处方】茵陈30g,春柴胡10g,大黄(后下)5g,金钱草30g,黄芩15g,山栀子15g,延胡索15g,广木香15g,姜半夏10g,川厚朴15g,川楝子15g,鸡内金15g,广郁金15g,车前子(包)15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温服。

服10剂后腹痛胀满、恶心厌食症状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继服8剂,经B超检查,血化验均正常,随访2年未复发。

【解析】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胆胀、肝胀范围。《灵枢·胀论》云:“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所述之症与胆囊炎颇为类似。本案患者,张氏辨为肝气郁滞,肝胆湿热,胆汁瘀阻,胃失和降证,所处方中茵陈、金钱草、黄芩、山栀子、车前子清利肝胆湿热,能促胆汁分泌和排泄;春柴胡、延胡索、大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泻火解毒,逐瘀通络;姜半夏、川厚朴、鸡内金和胃降浊消痞;重用川楝子苦寒入肝既可行气止痛,又可清热除湿而无温燥之弊;配广郁金、广木香行气活血止痛又可清热利胆,使气血运行得畅,湿热之邪得去。诸药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清利肝胆湿热、逐瘀通络之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十四)王寿福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王寿福自拟龙虎利胆汤治疗胆囊炎563例中医函授通讯,2000;19(1):41]

吴某,女,41岁。1994年5月17日初诊。右胁胀痛1月余,患者平素情志抑郁,1个月前因家务事与爱人争吵后,右胁胀痛,胸脘胀闷,嗳气频作,饮食减少,经当地卫生院给予香砂养胃丸等治疗后乏效,来我院诊治。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 120 g/L,血红细胞 38×1012/L,白细胞 78×109/L,中性粒细胞071,淋巴细胞029。肝胆B超示:慢性胆囊炎。查体神清,咽(-),心肺(-),腹软,肝脾(-),无包块,墨菲征(±),脉弦细。患者平素情志抑郁,证系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辨证为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利胆法。

【处方】自拟龙虎利胆汤:龙胆草9g,柴胡l0g,虎杖15g,茵陈20g,炒麦芽15g,木香6g,郁金6g,细青皮6g,八月札10g,西砂仁6g。

服5剂后右胁胀痛减轻,嗳气减轻,胸脘胀闷大减,仍纳差,脉弦细。原方服10剂后,胁痛已除,右胁略胀,嗳气已除,饮食量大增,脉仍弦细。原方去青皮,加炒白芍10g,服15剂后胁胀已除,临床诸多症状消失,复查肝胆B超提示肝胆未见异常。1年后随访未复发。

【解析】本案患者以右胁胀痛,胸脘胀闷,嗳气频作为主要表现,王氏辨为肝郁气滞型慢性胆囊炎,治以自拟龙虎利胆汤,方中龙胆草清利湿热,泻肝胆之火;柴胡疏肝解郁,清热利胆,二药合用,加强清湿热,利肝胆之功效。木香行气止痛和中,虎杖活血定痛,清热利湿,茵陈清湿热,利肝胆,且退黄疸。柴胡与木香同用,可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柴胡与虎杖为伍,更奏清利肝胆之效;茵陈合虎杖,其利湿退黄作用更强;配麦芽消食和中,又有疏肝之力为使药,并可防苦寒伤胃。诸药同用,共奏疏肝利胆、清化湿热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