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20719700000069

第69章 胆石症 (2)

第19章 胆石症 (2)

【解析】本案患者为胆石症行多次手术,正气受损,虚实夹杂,现以脾虚不运,肝胆失于疏泄为主要表现,顾氏治以健脾益气,疏肝利胆。顾氏方中,以党参、白术、云茯苓、山药益气健脾,以枳壳、木香、陈皮、延胡索行气疏肝,以玄明粉、虎杖、山楂、金钱草排石化瘀,以制大黄助结石从大便排出,诸药合用既扶助正气,又能疏肝排石,标本兼顾,故能取得满意疗效。

(三)邓铁涛治疗胆石症验案(《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简某,30岁,教师。1973年11月4日来诊。

患者1972年因胆石症手术治疗,至1973年5月胆绞痛又再发作,巩膜黄染,肝功能改变。从5月至9月发作7次(牵拉痛)。医院建议再一次手术治疗,未作。来诊时证见胆区钝痛,每日早上10时、下午5时左右其痛必增,舌黯苔白,舌边齿印,脉稍滑。

辨证属气滞血瘀。治以疏肝利胆活血法。

【处方】太子参、白芍各12g,柴胡、郁金各9g,金钱草24g,蒲黄、五灵脂各6g,甘草5g,服12剂。

11月再诊病减,未见大发作,舌稍红活,齿印明显,脉缓滑,治守前法。

【处方】金钱草30g,太子参15g,柴胡、郁金各9g,白芍12g,蒲黄、五灵脂各6g,甘草5g。

服上药10剂后已无痛,稍见口干,加白芍18g,以后每周服2~3剂,至1974年3月已能上班工作。服之日久,曾出现贫血,乃减去蒲黄、五灵脂,加首乌,金钱草亦减量,或予四君子汤加味以健脾间服。

【解析】本案为胆石症术后发为胆绞痛、黄疸,邓氏辨为气滞血瘀,从肝胆治疗,方中白芍、柴胡、郁金疏肝利胆,金钱草促进排石,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太子参、甘草顾护正气,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活血之效。

(四)张镜人治疗胆石症验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镜人》)

(1)陆某,女,56岁,初诊于1985年7月29日。

主诉:右上腹胀满疼痛。

病史:近来右上腹胀满疼痛,牵掣不舒,口苦,曾在外院检查,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

舌脉:舌苔根部薄黄腻,脉细。

辨证:肝胆湿热壅结。

诊断:胆囊炎,胆石症,胁痛。

治法:疏泄肝胆,清化湿热。

【处方】软柴胡6g,炒黄芩9g,广郁金9g,炙延胡索9g,川楝子9g,八月札15g,青陈皮各6g,炒枳壳6g,赤芍、白芍各9g,水炙甘草3g,制香附9g,连翘9g,炙鸡内金6g,金钱草30g,海金沙9g(包),香谷芽12g。14剂。

随访:服药2周症状消失,自行停药。1986年7月胁痛再次发作,仍予上方,药后症状又较快缓解。1987年5月又一次症状加重,再服上方,症状消失后,嘱服用成药金胆片、保和片巩固治疗。

【解析】患者为胆石症,同时合并胆囊炎、胁痛,张氏辨为肝胆湿热壅结之证,治以疏肝利胆,清化湿热,方中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合用是常用的一组排石药,同时以柴胡、延胡索、川楝子、青陈皮、枳壳等疏肝理气之品,使肝胆之气机通畅则疗效更明显,因为“肝以通为用”,肝胆之气机通畅,则诸症可除。

(2)杨某,男,58岁,初诊于1984年7月22日。

主诉:脘胁胀痛伴口腔溃疡多年。

病史:多年来反复胃脘及右胁胀满疼痛,曾在外院检查诊断为“胆囊炎,多发性胆结石”。且口腔及舌面经常出现溃疡,疼痛较明显,平素头晕,口燥,便行欠畅。

舌脉:舌苔黄腻,脉象弦滑。

辨证:肝胆失于疏泄,湿热交阻蕴结。

诊断:胆囊炎,胆石症,口腔溃疡。胁痛,口疮。

治法:疏理肝胆,清化湿热。

【处方】金钱草30g,炒黄芩9g,广郁金12g,知母5g,夏枯草9g,炒赤芍12g,连翘9g,炒薏苡仁12g,炒枳壳5g,桑叶9g,菊花9g,川楝子9g,金银花12g,干芦根30g,香谷芽12g,甘露消毒丹12g(包)。14剂。

二诊:8月5日。药后诸症均减,右腹略有隐痛,脉弦滑,苔薄黄腻,再守前法。

【处方】金钱草30g,黄芩9g,广郁金12g,炒赤芍12g,夏枯草9g,炒枳壳6g,瓜蒌皮9g,川楝子9g,知母5g,炙延胡索5g,炒薏苡仁12g,干芦根30g,香谷芽12g,金银花12g,炙远志5g,甘露消毒丹12g(包)。

随访:以后根据原方加减,服药经年,有时仍感右胁不舒,或口腔溃疡举发,但整体病情比较稳定。

【解析】胆囊炎、胆石症致气机不畅发为脘胁胀痛,因肝胆湿热之邪上蒸故发为口腔溃疡,张氏方中以疏肝利胆、清化湿热之品为主,同时加用甘露消毒丹以化湿泄浊。

(五)焦树德治疗胆石症验案(《医学实践录》)

让某,男,60岁,某国驻华大使。初诊日期1985年10月10日。

主诉:右胁下隐痛15年。

病史:15年来经常右胁下隐痛不适,失眠有恶梦,无恶心呕吐,饮食及二便正常。4年前曾在法国B超检查为“肝内结石”,40年前曾患“黄疸性肝炎”,已治愈。

皮肤黏膜及白睛未见黄染,舌苔白,根部微黄,舌质正常。腹部平软,未扪及积块,右脉沉弦滑有力,左脉沉滑。

B超提示:肝左叶48cm×65cm,右叶厚123cm,肝左叶内可见1个05cm的强光团,后部有声影。胆囊前后径27cm,胆管06cm。B超诊断肝内小结石,余未见明显异常。

辨证;肝经湿热蕴结,久滞不散而成石。

治法:疏肝散结,清利湿热,佐以化石。

【处方】燮枢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炒川楝子12g,茯苓30g,猪苓20g,泽泻20g,土茯苓30g,鸡内金12g,海金沙15g(包煎),金钱草30g,郁金10g,生明矾2g,皂刺6g,珍珠母30g(先下),车前子12g(包煎)。7剂,水煎服。

二诊(1985年10月17日)右胁隐痛减轻,舌苔尚白,根部已不黄,脉象沉滑略弦。前方内去生明矾,加王不留行10g,泽泻改为25g。14剂。

三至八诊(1985年10月31日至1986年4月17日):服上药20剂后,胁痛隐痛即消失。饮食、大便均正常,睡眠好,小便有时浑浊。即主要以上方去珍珠母,加焦四仙、红花、白蒺藜,改金钱草为40g,海金沙为20g进行治疗,下肢酸痛时曾加威灵仙、牛膝。

九诊(1986年4月24日):自觉良好,舌苔薄白,脉象和缓。1986年4月18日B超复查:肝内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强回声。肝胆未见异常,肝内结石已消失。为巩固疗效,如下处方,隔日服1剂,服完即停药。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炒川楝子12g,茯苓30g,炒内金12g,泽泻20g,半夏10g,厚朴9g,远志10g,枳实10g,金钱草30g,藿香10g,红花10g,焦四仙40g,土茯苓30g。14剂。

1986年12月又在法国做B超检查,肝内胆石已不见。

【解析】患者以右胁下隐痛15年为主诉,可见病在肝胆,久病肝络不通,固定不移,故隐痛不除。肝郁化火,肝火燎心故睡眠不佳;舌根部苔微黄,脉见滑象为湿邪不化。湿热久蕴不散,灼湿成痰,渐发为结石。焦氏在治疗时以疏肝散结顾护肝胆之气机为先,兼用清利湿热化石之品。方中以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配柴胡、黄芩清利肝胆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分消;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利湿化石,明矾、郁金消痰燥湿,皂刺、红花化瘀消癥,加珍珠母以育心潜神安眠。诸药合用,综合调理,症状逐渐改善。

(六)高辉远治疗胆石症验案(《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陈某,女,55岁。1989年5月10日初诊。

素有右胁部隐痛,近3个月来加重,时有阵痛如针刺。伴有反酸、恶心、纳呆、腹胀、大便不畅,时干时稀。舌苔黄,脉弦细。B超示:胆囊增大,胆囊、胆管均有泥沙样结石。辨证为肝胆气郁,脾胃失和之候,治拟疏肝利胆,健脾和胃之法。

【处方】柴胡8g,白芍10g,郁金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枳壳8g,陈皮8g,海金沙15g,金钱草15g,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竹茹10g,当归10g,官桂6g,炙甘草5g。

服用7剂后,自觉症状减轻。续服1个月,疼痛情况大为好转。B超示:胆管结石消失,胆囊结石少量。于上方中去延胡索、川楝子、当归,加焦三仙30g,守方服用2个月,症状消失,B超检查结石已除。

【解析】本案患者之胆石症以胁部疼痛为主要表现,伴有反酸、恶心、纳呆、腹胀、大便不畅中焦气机失运之症,高氏治疗,以健脾和胃为基础,配合疏肝理气、利胆通腑。以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和逍遥散加减,同时加用郁金、延胡索、川楝子、枳壳、海金沙、金钱草等理气排石之品,官桂能助化气,可鼓舞药力直达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