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20719700000009

第9章 胁痛 (4)

第2章 胁痛 (4)

【处方】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0g,甘草6g,栀子10g,菊花10g,桑叶10g,僵蝉9g,佛手6g,薏苡仁15g,焦三仙30g,丝瓜络12g。

连服15剂,纳谷渐香。续服15剂而胁痛愈。守方加山药、黄精以养脾阴,巩固疗效。半年复查,病告痊愈。

【解析】肝气郁结,易夹热为病。气郁发热乃气机郁遏,阳气不达,既不同于肝火燔灼,亦不同于阴虚热盛,治疗上应遵循“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以开郁为主,宜轻宣透解之品,故用四逆散等行气之品以开肝之郁结,配菊花、桑叶清透郁火,加僵蚕、丝瓜络使透中有通,因此疗效明显。

(2)刘某,女,24岁。

素来情怀抑郁不舒,患右胁胀痛、胸满2年之久,迭经医治,屡用逍遥、越鞠疏肝解郁之药而不效。近几日胁痛频发,势如针刺而不移动,以手击其痛处能使疼痛缓解。兼见呕吐痰涎,而又欲热饮,饮后暂时心胸为之宽许。舌质黯,苔薄白,脉来细弦。刘老诊为“肝着”之证,投旋覆花汤加味。

【处方】茜草12g,青葱管10g,合欢皮12g,柏子仁10g,丝瓜络20g,当归10g,红花10g,紫降香10g,旋覆花10g(包煎)。服药3剂,疼痛不发。

【解析】《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并治第十一》云:“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为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肝着,是由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本案中患者胁痛时“以手击其痛处能使疼痛缓解,且欲热饮,饮后暂时心胸为之宽许”符合《金匮要略》中所记肝着一证。因为以手击痛处及饮热能使气血运行暂时通畅,故胁痛可缓解,用旋覆花汤加味治疗。旋覆花汤原方由旋覆花、葱白、新绛组成,功能行气活血,通阳散结。新绛为茜草所染,今常以茜草或红花代之,刘老处方中加降香以助旋覆花之下气散结,加丝瓜络、当归以活血化瘀通络,加合欢皮、柏子仁既能疏肝又能安神,诸药合用故获效较快。

(3)姜某,男,36岁。

1992年2月15日初诊。

右胁痛有半年之久,近1个月加重,疼痛如针刺,连及右侧肩背,身有微热,小便深黄,大便深黄稀溏。B超检查揭示“肝胆管泥沙样结石”。舌苔白腻,脉弦。证属肝胆湿热郁结,疏泄不利所致。治宜疏肝利胆,清热利湿。以自拟“柴胡排石汤”治疗。

【处方】柴胡18g,黄芩10g,刘寄奴10g,鸡内金10g,海金沙10g,茵陈15g,白芍16g,川楝子10g,鱼腥草15g,延胡索16g,虎杖16g,片姜黄10g,大金钱草30g。

服药7剂,症状明显减轻,续服至1个半月后,B超检查结石已除。

【解析】《灵枢·胀论》云:“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肝胆结石者多以胁痛为主要表现,本案中结石为肝胆湿热郁结,疏泄不利所致,所用柴胡排石汤中以柴胡、白芍、川楝子、延胡索、姜黄疏肝胆之气,以黄芩、茵陈、虎杖、鱼腥草清利湿热,以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排石。

(二十四)常振森治疗胁痛验案[常振森胁痛证治山东中医杂志,1994;13(12):545]

田某,女,46岁,1979年12月17日初诊。每逢秋末冬初,遂患者胁痛10余天,经多方治疗可暂缓解,伴有喜热恶寒,呕吐清水,巅顶疼痛,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弦。一派寒滞肝经之象,拟暖肝煎合吴茱萸汤加减治之。

【处方】乌药12g,吴茱萸6g,当归12g,附片6g,干姜6g,党参10g,桂枝12g,红枣5枚。

共服5剂获愈,未复发。

【解析】《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涩脉急,牵引少腹,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本案患者胁痛伴见呕吐清水,巅顶疼痛,手足不温为肝寒胁痛,故用暖肝煎合吴茱萸汤加减以暖肝去寒,降逆止呕。

(二十五)侯丕华治疗胁痛验案[侯丕华活血化瘀法则的临床运用体会中国医药学报,2002,17(5):297]

赵某,男,18岁,初诊日期2001年1月26日。主因“车祸外伤致右侧胸、腹部剧烈疼痛1天”,于1周前收入我院普外科。腹部CT检查示:①肝脏挫裂伤并肝内积液、积血;②腹水;③右侧胸腔积液。腹部B超示:肝右叶内可见20 cm×198 cm的网状无回声区,提示:肝包膜下血肿。临床诊断“肝破裂”。经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因服血府逐瘀口服液无效而请中医会诊。刻下症:右侧胸部憋闷,右上腹部疼痛不适,不能右侧卧位,行动缓慢,乏力,饮食二便正常,午后体温374℃,右侧少量胸腔积液,舌质黯红,苔薄而少,脉弦。中医诊断:胁痛,证属外伤所致右胁肋部血瘀水停。治以活血化瘀,宽胸利水。

【处方】以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6g,牡丹皮12g,赤芍15g,乌药10g,延胡索10g,炒当归6g,川芎10g,五灵脂10g,红花10g,枳壳10g,香附10g,青蒿10g,地骨皮15g,葶苈子10g,茯苓20g,黄芪15g,太子参10g,枸杞子15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服上药5剂后,体温恢复正常,14剂后,右侧胸部憋闷感消失,右胁下已无疼痛,但有气窜感,精神体力均好转。腹部B超示肝包膜下血肿已缩小至17 cm×157 cm。故前方减去葶苈子、茯苓、青蒿、地骨皮利水退热之品,加入鳖甲10g以加强化瘀散结之力,并改黄芪20g,太子参15g以增强益气行血之力。患者于2001年2月出院,此后一直坚持服汤药治疗。以上方为基础,逐渐加大益气养血之品用量,并渐加入穿山甲、水蛭等虫类药物以助破瘀之力。服药至2002年4月,肝内血肿仅见75 cm×68 cm大小,身无不适。自4月27日停服汤药,改为人参归脾丸配合大黄虫丸,每次各1丸,每日2次口服,以巩固疗效。2002年5月患者恢复正常工作(在摩托车队训练)。

【解析】本案中患者为外伤所致肝包膜下血肿及右侧胸腔积液,中医诊断为胁痛,证属血瘀水停,治疗上用膈下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以葶苈子、茯苓泻肺利水,以地骨皮、青蒿清虚热,以黄芪、太子参、枸杞子固护正气防祛邪伤正。在治疗中患者水饮渐消,瘀血渐化,故逐渐加大扶正药量,以扶正祛邪;加入虫类药以入络搜邪故病灶逐渐缩小,病情向愈。

(二十六)邱志济治疗胁痛验案[邱志济,邱江东,邱江峰.朱良春治疗肝病顽固胁痛的廉验特色发挥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892]

(1)丁某,男,年届天命,患乙型肝炎肝硬化,B超诊为肝多发性结节、锯齿状,占位,肝内光点回声增强、增粗、血管网络不清,胁痛因气急恼怒始,中西药治疗3个月未愈,故患者更增疑虑,家属听某医生说,占位就是癌症,故亦惊恐非常,经亲友介绍,就诊于笔者。刻下大便秘结,右胁隐痛,时有加重,情绪欠佳,愁容满面,形倦懒言,自汗时有,舌黯紫,薄白苔,纳食尚可,夜寐不安,脉象弦而无力。证属肝病积聚,大怒伤肝,引动宿疾,阴损及阳,脾气下陷,加上终日疑愁,思虑伤脾,忧思伤肺,当以喜胜忧,悦其情志,配合药物治疗,遂告知患者和家属,此症B超诊为占位,决非癌症,胁痛诸证定很快缓解消失,如坚持服中药,结节和锯齿状亦会消失。患者和家属大喜,喜则心气和顺,悲忧气郁易散。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味:生黄芪18g,炒白术、当归各12g,陈皮6g,升麻、柴胡、炙甘草、乌梅各5g,党参、炒川楝子、生白芍各15g,鹿角霜30g,每日1剂,水煎服。

1剂药后胁痛减,服完3剂,胁痛消失,诸证大减,去川楝子,续服3剂,诸证全除,再嘱续服“消症复肝丸”(见《中医杂志》1995年第4期拙作)2年,B超复查,肝内多发性结节、锯齿状均消失,服药期间照常工作,一切如常。

【解析】本案中邱氏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实乃肝病“实脾之法”,取扶土抑木之意。通过补其中气,扶其脾土,抑其木横,疏其木郁,正合脾土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之旨,脾健则气机运化正常,气血调节疏泄有序,不通不荣缓解,胁痛自愈。方中加乌梅、生白芍,取其补肝健脾,敛肝舒脾之用;与川楝子同用取“酸苦泄热”之意,以川楝子反佐甘温,泄其肝阳,并能引药入胁,消其胀痛,“酸中寓通用梅芍”此与张锡纯所谓“山茱萸得木气最厚,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以木性喜条达故也。”其理相同。

(2)马某,男,38岁。自述肝病史10年,肝胁隐痛夹胀年余,肝功能检查一直异常,劳累后胁痛加剧,休息后好转,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阳事不举,纳食不香,夜寐不安。诊见面部两颧、鼻准部隐现血丝缕缕,形瘦面青紫,肝肋下扪及2指,脾肋下扪及1指,肝脾质地均偏硬,B超回声增强、增粗,舌质黯红,少苔,脉弦细带涩,曾去泸杭等地多处求治,中西药屡治未效,患者忧心忡忡,情绪更低,肝气更郁,此证显属虚痛,但证见寒热夹杂,虚中夹实,阴阳失衡,当以敛肝舒脾,补养肝阴,养血柔肝的同时兼顾健脾益胃,扶土抑肝,此所谓肝病治本之法。

【处方】滑氏补肝散(《血证论》):炒枣仁(捣细)、生白术、制何首乌各20g,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当归各10g,川芎、木瓜、独活、五味子各3g。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5剂,诸症大减,续服5剂,胁痛并诸症消失,嘱其照常上班工作,服“消症复肝丸”,服2个月,复查肝功能全部正常,再守服4个月,B超回声全部正常,肝肋下,脾肋下均已回缩,仅稍有扪及,眠食精神体力一切正常,追访5年无复发。

【解析】肝体阴而用阳,故一方面可见肝气郁而有余,另一方面则见肝阴虚损。本案中患者有慢性肝病,证见寒热夹杂,虚中夹实,阴阳失衡,当以敛肝舒脾,补养肝阴。邱氏所用“滑氏补肝散”中以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当归大补肝之阴血,以求其本,因为肝的生理功能是依赖肝血的濡养才能发挥作用。以川芎、木瓜、独活通行肝之郁滞,以五味子酸收敛肝阴。用药切中病机,故能获效明显。

参考文献

1王洪图内经选读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111

2柯雪帆伤寒论选读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6:60

3孟如金匮要略选读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70

4鲁兆麟二续名医类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3734

5魏之秀续名医类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456

6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61

7虞抟医学正传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

8王孟英古今医案按 北京:中国书店, 1986

9吴瑭吴鞠通医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84

10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74:733

11余瀛鏊现代名中医类案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204

12陈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