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方新用:临床一通百通的奥秘
20720000000001

第1章 桂枝汤

第一章 桂枝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药三两(9克),甘草二两(炙)(6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擘)(12枚)。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并喝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盖被取微汗,不可使汗如水流而更伤其阴,病必不除。若一服微汗出,病愈,则其余之药停服。若不微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 自汗,恶风,头痛,体痛,脉浮缓等。

【方解】 本方为资汗源以发汗而解除风邪,达到营卫自然调和之方。卫气主司汗孔的启闭,卫气出表则汗孔开,卫气入里则汗孔闭。今风邪伤卫,致使卫气不能入里而汗孔开,营不能内守而外出,故自汗。因而形成了卫阳不能为营阴之使,营阴不能为卫阳之守的营卫不和的病理现象。这时若因自汗而不发汗,则风邪不能解;若因风邪在表而发汗,则有自汗而发汗的虚虚之戒。故不用其他发汗方剂,而用桂枝汤资汗源以发汗,使风邪解而不致更伤津液。面面周到,其善于用方者若此。

方中芍药酸苦微寒,固在内之营阴;大枣味甘,佐芍药以和里;甘草甘平和中,合大枣稀粥和养胃气,为发汗之资;生姜味辛,宣肺气而上焦开发,卫气得到补益;桂枝辛温,温通阳气,发汗解肌,去在外之风邪。使卫气随风邪解而能入里与营气相和,则汗孔随卫气之入里而闭,其汗自止,各症自愈。

【应用】

1. 后头痛 头痛有外感、内伤之分,这里所指为外感性头痛。外感性头痛,因其疼痛部位不同,亦应分别论治。若因风邪侵袭太阳经,致使经气不舒作痛,虽无汗出、恶风等症,也可用本方治疗,使风邪解,经气舒,则头痛自愈。

2. 坐骨神经痛 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自臀部沿大腿后面、小腿后外侧向远端放射。此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以后者为多见。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即坐骨神经炎,主要是间质神经炎,它和受冷、病灶感染等有关。继发性坐骨神经痛,主要是由其邻近组织结构的病变所引起,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肥大性脊柱炎等,均可引起坐骨神经痛。本方主要是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因风寒湿邪侵袭太阳经脉所致之疼痛,其自觉症状为腿有增长或缩短的感觉,而本方用于腿有缩短感的患者。治疗时,在本方内再加附子以温阳驱寒,加重芍药、甘草量以濡筋缓急,取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之意。

3. 疮疡 疮疡是气血瘀滞所形成,祖国医学有“诸痛疮痒皆属于心”之说,因心主血脉,故属于心。症见疮疡溃烂、色青,久不收口。若患于小腿后部者,亦属太阳经脉循行之途径,故可用本方治疗。

4. 项强痛 项强痛是感冒病中常见症状之一,祖国医学认为是风邪侵袭太阳经脉所致。风为阳邪,阳邪盛则津液受伤,不能濡润筋脉,而形成短缩强直。症见项部强直疼痛,脉沉迟,是风邪入里之象征。治疗时,可用本方以解除风邪,再加花粉以解热生津。风邪得解,筋脉得濡,则项强疼痛自除。

5. 目斜视 目斜视是风邪侵袭太阳经脉所致。症见目向内斜视,也可出现复视。治疗时,可用上方加葛根以散风邪、疏通经脉,因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之故。若得病时短者可服三至五剂,时久者应多服。

6. 舌斜 舌斜系属风邪为患。症见舌斜,言语不清。舌为心之苗。治疗时本应从心经施治;但心为脏,恐藏邪而不出。所以可从心之表太阳经施治,以引邪外出。故用上方治疗,其意同上。

7. 痫证 痫证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疾患,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暂短的脑功能异常(如意识障碍、肢体抽动),有反复发作性。本病的病因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一为先天遗传,一为情志刺激或继发于其他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精神、饮食及先天等因素有关。从脏腑来说,主要由于肝、脾、心、肾脏气失调,导致一时性的阴阳紊乱,气逆痰壅,蒙蔽清窍,而突然发作。症见全身或手足抽搐颤动,或面部肌肉抽搐,牙关紧闭,颈项强硬。治疗时,若先抽搐而后仆倒不省人事者,则可用上方加防风、竹叶,息风清热。风息热清,则逆气可降,痰壅可除,阴阳和调,诸症可解。

8. 背痛 背痛是一种临床常见之症,现代医学也无专治之法。祖国医学认为,也属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所致。经气不通,不通则痛。故以本方散风邪,再加葛根以疏通太阳之经脉。风邪散,经气通,其痛自愈。

9. 下腰部胀痛 下腰部胀痛,是风湿侵袭太阳经脉所致。治疗时,用本方加白术、茯苓以散风邪,祛除寒湿,其症自愈。

10. 眼疾 此处所指眼疾,主要是瞳孔中有蓝雾而影响视力。瞳孔属肾,蓝为水色,故本病是由于心阳不足、肾水上泛清窍所致。所以用本方加重桂枝量,扶心阳以制水邪;加附子以温肾阳。心阳复则水邪不能上泛,肾阳温则其水自伏。

11. 喘证 喘是呼吸系统多种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多与过敏有关。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肺肾相关,遇冷感寒常易诱发。症见恶寒、怕风、鼻流清涕,呼吸喘促者,可用本方散风寒,加厚朴以宽胸,再加杏仁以降逆气。风寒散,胸得宽,逆气降,其喘促自平。

12. 腹痛腹胀气上冲 此腹痛腹胀气上冲,是指由于手术后肠粘连所引起,多为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常见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是气机不畅。治疗时,用本方加重桂枝量以温通气机。气机通畅,痛胀自解。

13.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容物因腹腔内压力增加或腹股沟韧带薄弱,而突出于浅环所致之病。它可分为可复性和钳闭性两类,此处所指是可复性疝。症见腹股沟部有肿物突起,可为双侧,也可为单侧;于劳累或站立后发作,而休息或用手托扶可以还纳;除有下坠不适外,常无其他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是阳虚阴盛所致。治疗时,用本方去芍药之阴加附子,以温阳化气。

病案举例

例一:王某,男,26岁,兰州市人,工人。1978年12月13日初诊。

患者突感左腰臀部疼痛,并呈线条状向下放射至腘窝部。向前弯腰和行走时疼痛加剧,似有条筋缩短一样牵制性痛,伴有麻木、困重感。患病已有两月余,仍不能坐,只能站立就诊。检查:患者不能做弯腰活动,抬腿、拾物试验阳性,局部无肿胀,左臀部有压痛。X线骨盆正位片示双髂骨、耻骨及坐骨结节骨质均无异常。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患者舌尖红,苔薄白,脉滑。

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重白芍、甘草药量:桂枝9克,白芍12克,甘草12克,生姜9克,大枣4枚,附子3克。水煎分两次服。三剂。

二诊:患者自感服上药三剂后,疼痛大为减轻,其向下放射范围已缩短而局限于臀部,再不向腘窝部放射,局部压痛也已减轻。舌脉仍同上。继用上方,再服三剂。

三诊:患者服上药三剂后,已能坐在凳子上就诊,下肢已不痛。但臀部有麻木感,弯腰时腰部仍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滑。再用上方,加葛根12克。三剂。

四诊:服上药后,向前弯腰时仍感疼痛,仍有筋短缩之感。舌脉同上。仍用上方,再加花粉12克。三剂。

五诊:服上药后,弯腰时已不疼痛,抬腿、拾物试验转为阴性。舌尖红,苔薄白,脉滑。再服上药,以善其后。

誅 体会:坐骨神经为太阳经脉所循行部位,本例患者为风邪侵袭太阳经脉而作痛。风为阳邪,能伤阴化燥,故有经脉缩短之感。本方加重芍药、甘草量者,取其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之意;加附子者,取其阴得阳以化之意。三诊时加葛根者,因弯腰疼痛为筋脉还未完全疏通之象,用葛根以疏通经脉。四诊又加花粉者,因患者有筋脉短缩之感,仍为经燥之象,故用花粉清热生津以润之。

例二:褚某,男,20岁,通渭县人,工人。1957年4月18日初诊。

患者右小腿腓肠肌部位发生疮疡,经久不愈,不能收口,已有月余,溃疡周围青紫,无红肿,脉沉微。

方用本方加附子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附子3克。水煎分两次服。三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溃疡由青紫转红,继用上方,再服三剂。

三诊:服用上药后,溃疡开始缩小,疮面有肉芽新生。继用上方,服至十剂,疮面愈合,病告痊愈。

誅 体会:小腿腓肠肌部位,属太阳经脉循行部位。溃疡久不收口、色青紫,为阴证。取桂枝汤以治太阳经脉之病变,加附片以温阳,共奏调和营卫,温通阳气之功,则病由阴转阳、得阳则生,故病自愈。

例三:俄某,男,50岁,甘肃环县人,干部。1976年8月18日初诊。

患者于两月前因突然吐血昏迷而入院,经住院检查治疗两月余,原因仍不清,诊断不明。但病情已好转,故出院后又来兰州诊治。现患者自感头晕,走路不稳,舌向右歪,苔薄白,脉沉迟。

方用本方加花粉、葛根治之: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花粉9克,葛根12克。水煎分两次服。三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走路较稳,头晕有好转。连服十二剂后,诸症消失,舌正不歪,脉转和缓。又去医院检查一次,也无阳性发现,遂回家休养,至今再未复发。

誅 体会:患者站立不稳、头晕,《内经》谓之“掉眩”,舌歪又属风痉,皆为风邪为患。舌为心之苗,为少阴。桂枝汤为太阳病之方药,少阴为里,太阳为表,病在少阴而用太阳方药者,是使病邪由里达表之意。加葛根、花粉者,是因歪斜属经燥之故,所以用二药以生津润燥,故获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