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统血汤
【方源】 《高鼓峰心法》。
【组成】 人参、黄芪(炙)、甘草(炙)、当归、白芍各三钱(9克),炮姜二钱(6克),大枣3枚。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血症恶心者。
【方解】 方中人参、甘草、大枣补脾益气,使脾气健旺而****得以濡布;黄芪补气,气得补而能为血帅;炮姜温中祛寒,比干姜刺激性小,中温寒祛,则阳气能以化生;芍药、当归养血、补血、活血。中气健则运化不息,血液补则亏者盈,而病自愈。
【应用】 月经过多:月经过多,属于排卵性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凡****出血经一般检查不能发现明显的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者,往往是因其功能失常所引起,此统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表现为经血量多,经期延长。祖国医学认为,是脾虚不能摄血而发生****出血。症见自汗气短,面浮色,出血量多或持续不断,色淡红,脉沉弱者,用本方以补脾益气。脾气健旺,则统摄有权,其血自止。
桂枝茯苓丸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份。
【用法】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5克重,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若用汤剂,则各用9克,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妇人宿有癥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
【方解】 方中桂枝通肝阳,芍药滋肝阴,茯苓补心气,牡丹皮运心血,桃仁攻癥痼,使瘀结去而新血无伤。瘀既去,则新血自能养胎,而胎即安。
【应用】
1. 痛经 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来潮前伴有腰酸疼痛、乳房胀痛等症,到月经来时则疼痛自止。祖国医学认为是血瘀作痛,当月经要来不来时疼痛剧烈,而到月经来潮时瘀血已通,故疼痛缓解,此正是“不通则痛”的有力印证。治疗时,用本方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瘀血得化,其痛自愈,
2.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主要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形成。属于祖国医学癥瘕之证,癥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仍为脏病,若病有结瘕而不可推移者,名为瘕。癥瘕多因寒温不调或脏气缚结所生。症见腹部肿块,固定不移或可移动,亦有****出血而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缩短者,可用本方以化癥结。
新定所以载丸
【方源】 《妇科要旨》。
【组成】 白术一斤(500克),人参八两(250克),桑寄生六两(180克),茯苓六两(180克),川杜仲八两(240克)。
【用法】 共为细末,以大枣一斤(500克)(擘)开用水熬汁为丸,每丸9克重,每服一丸,米汤冲服。若用汤剂,以白术15克,人参7.5克,桑寄生、茯苓各5克,川杜仲7.5克,大枣5枚。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胎气不安不长,妇人半产,或三月或五月,按期而堕者。
【方解】 方中白术健脾,脾健而能载胎,茯苓、桑寄生补脾以资养气血,杜仲补肾中阴阳,人参主补五脏。脾气健,胃气盛,随之五脏之气皆盛,所以能起载胎之作用。
【应用】 习惯性流产:习惯性流产,是指连续流产3次以上者。祖国医学称为“滑胎”。本病多由精子或卵子本身缺陷,以致胚胎不能发育,或发育到一定阶段而死亡;亦可由胚胎发育异常,不能供应胚芽营养而流产,还有母体方面的原因,如子宫发育不良、卵巢功能不足、孕酮分泌过少、子宫肌瘤及全身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是孕妇体质虚弱,肾气不足,胎元不固;或脾虚肾弱,化源不足,胎失所养;或精神因素,肝失条达,抑郁化热,损及胎元;或孕后不节房事,损及冲任,均可导致流产。此处所指是脾虚肾弱,化源不足,而致胎失所养者。治疗时,可用本方双补脾肾,以增强载胎之功能。服药时应掌握时机常服,一般在流产前一月开始服药,服至流产时间过后一月停服,方可保胎。若此胎服药多未保住者,下次怀胎再不服药也无流产之虑。
病案举例
李某,女,30岁,江苏省人,某军区医院医师。1973年5月18日初诊。
患者闭经50余天,西医诊断为早孕。于两日前****有少量流血,伴有小腹疼痛,但无下坠感,诊断为先兆流产。经注射******等药,疗效不明显,特邀中医治疗。追问病史,患者已流产数胎,曾诊断为习惯性流产。诊其脉,关尺脉无力。辨证为胎漏。
方用本方治疗:白术15克,党参9克,茯苓9克,桑寄生9克,杜仲9克,大枣5枚,稀粥引。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流血停止,腹痛减轻。因患者习惯性流产,故用本方又配制丸药一料常服,服至6个月后停服。足月分娩一女婴,产程顺利,至今小孩健康活泼。
誅 体会:祖国医学认为,胎儿由五脏之气所载,五脏气虚,则易流产。本方主补五脏之气,五脏之气得补,则胎能载,故名曰所以载丸,以其能载胎之意。本方治习惯性流产,屡用屡验。其用法,需从流产期前服至流产期后,则疗效更佳。如前几次在怀孕后3个月即流产,则应于怀孕后2个月开始服药,直服至怀孕4个月停服。
内补当归建中汤
【方源】 《千金方》。
【组成】 当归四两(12克),桂枝三两(9克),芍药六两(18克),生姜三两(9克),甘草二两(炙)(6克),大枣十二枚(4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服四五剂为好,使人强壮。
【方解】 痛属虚羸不足,故用桂枝汤倍芍药以助脾气之转输;刺痛牵引是血瘀滞着,故用当归以活血。虚补瘀通,各症自愈。
若大虚,加饴糖18克,以补中焦之气血;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18克,阿胶6克以养阴。
【应用】
1. 产后****流血不止 产后****流血,是由于产后气血虚衰、冲任不固、气虚不能摄血所致。症见****流血,淋漓不尽,量多色淡红,质稀无血块,伴有少气懒言、倦怠、颜面浮肿、脉细弱者,可配合西医止血治疗的同时选用本方建中气以摄血。
2. 脚后跟痛 脚后跟痛发生在分娩后者,祖国医学认为是因产后失血过多,耗伤阴液,以致下部脉道空虚,虚则作痛。症见产后脚后跟痛,难以履地,脉虚弱者,可用本方补气生血,血充于下则痛止。此取其脚得血而能步之意。
3. 席汉综合征 席汉综合征,是由于产后大失血所致。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今产后失血过多,损及脾胃,影响气血之化生。故形成月经闭塞,毛发得不到血之濡养而脱落。若症见面黄肌瘦、食欲减退、脉细弱者,可用本方建中以补血。本方与肾气丸均治本症,前者重补后天,后者重补先天。在治疗时,两方也可交替应用,效果更好。
病案举例
乔某,女,48岁,某军区家属。1975年4月9日初诊。
患者流产后****流血,淋漓不断,已月余。其血色鲜红,无血块,伴有疲乏无力,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结代无力。辨证为气血双虚。
方用本方加味治疗: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甘草(炙)6克,大枣4枚,生姜9克,阿胶6克,地黄18克。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二诊:服上药后,****流血停止,余证尚存。继用上方三剂,以巩固其疗效。
誅 体会:该患者流产后流血月余,并察其舌脉,属气血双损之证。理应补血益气,但因气血来源于中焦,故用本方以建立中气,使气血资源充足,血液得以统摄而不妄行,则血流自止。加阿胶、地黄,使已亏之阴血得到补益,则源清流节,故病自愈。
地黄饮子
【方源】 《宣明论》。
【组成】 地黄、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洗焙)、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去心)、附子(炮)、石菖蒲、远志(去心)各等份(6克),薄荷叶七片(1克),生姜五片(3克),大枣1枚。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谓少阴气厥不至,急当温之,名曰痱症。
【方解】 方中地黄、山茱萸、巴戟、肉苁蓉补益肾脏之不足,以肉桂、附子之辛热协上药以温养真元、摄纳浮阳;麦冬、石斛、五味子滋阴敛液,使阴阳相配,以济于平;石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更少佐薄荷,搜其浮散不尽之邪;姜枣为引,和其营卫,益正气而除邪气。合而成方,具有温补下元、摄纳浮阳、交通心肾、开窍化痰之功。
【应用】
1. 脚后跟痛 脚后跟痛,祖国医学认为脚后跟为少阴所主,前人有“足得血而能履地”之说,血为阴。今足不能履地是肾阴不足所致。但阴为阳气所化,故用双补阴阳的本方治疗。使阴阳得补,其痛自止。
2. 右下肢瘫痪 右下肢瘫痪,祖国医学认为下肢为肾所主,今废而不用,应责之于肾,故用本方以补肾之阴阳。
病案举例
屠某,男,42岁,广西人,干部。1979年3月2日初诊。
患者于两月前自感右足跟疼痛,不能触地,走路时疼痛加剧。近半月来疼痛沿小腿内侧向膝关节内髁方向放射抽痛,曾服多种西药无效,针灸治疗多日也未显效。其疼痛与气候变化无关,并伴有下肢发凉。经检查:右足局部无红肿、压痛,血的细胞计数加分类、抗“O”、血沉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舌淡红,舌体胖有齿印,苔白厚,脉沉细。辨证为肾阴阳两虚。
方用本方治疗: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附子、石菖蒲、远志各6克,薄荷1克,生姜3克,大枣1枚。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疼痛大减,其痛已不向膝关节内侧放射。但足跟仍有疼痛,走路时不敢踩实。舌脉仍同上。继用上方加重附子药量至9克,再服三剂。
三诊:患者服上药后,足已能着地走路,足感较前温和,不走路时疼痛已消失。但在走路时足底部感到有一股筋向小腿后抽痛。舌苔退为薄白,脉同上。改用桂枝汤加附子、葛根[肉桂、白芍、生姜各9克,甘草(炙)6克,大枣4枚,附子3克,葛根12克],三剂。
四诊:患者服上药后下肢已不抽搐疼痛,走路时足跟也不再疼痛,诸症消失。仍再用地黄饮子三剂,补肾培本,以善其后。
誅 体会:足跟为足少阴经脉循行部位,足冷为肾阳不足,阳不足则阴无以化,导致肾阴亦不足,阴血不能充盈肾经,故虚而作痛。本方为肾的阴阳两补之剂,所以用之显效。三诊时改用桂枝汤者,因病邪已由里出表,故从表以透之,病告痊愈。本病例为地黄饮子而列举,桂枝汤已如前述,不再赘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