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方新用:临床一通百通的奥秘
20720000000018

第18章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3)

第十三章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3)

3.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是临床上常见之症,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祖国医学认为是脾不散精,偏渗于大肠所致,症见大便溏薄,缠绵不愈。用本方以分清浊,使水走清道,则大便自调。

4. 白带过多 白带过多是妇科常见之症,多为慢性盆腔炎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是湿邪为患,责之于脾肾。本方虽为利水之剂,但水饮痰湿是异名同类。故可用本方加重白术量以健脾燥湿;桂枝易肉桂以温肾阳,使水液得以正常运行,无湿邪之患。

5. 白浊症 白浊是前列腺炎的主症之一,这里所指的白浊为一般细菌所引起的慢性前列腺炎。祖国医学认为亦是湿邪为患,故仍用上方治疗。

6. 阴下湿 阴下湿是湿邪下注的病变,其症见****经常出汗不止。虽病变部位不同,然其因则一,故仍用上方治疗。

7. 眼球胀痛 眼球胀痛是眼科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多种疾病均可发生。若眼球胀痛伴有上眼睑乏困而懒于睁眼、眼压增高者,可用本方治疗。祖国医学认为眼睑属脾,脾为湿困,故懒于睁眼,眼球发胀亦是湿邪为患,故用本方燥湿利水。水湿出,则其症自愈。

病案举例

例一:郑某,男,32岁,榆中县定远人。1974年9月18日初诊。

患者右耳流清水三月余,其水清亮无臭味,经多方治疗无效。诊其脉平,无其他异常变化。

方用本方治疗:茯苓6克,猪苓6克,泽泻9克,白术6克,桂枝3克。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二诊:病情明显好转,耳流清水量已减少。继用上方,再服三剂。

三诊:病愈,耳已不流清水。停药观察一月,再未复发。

例二:王某,男,3岁,兰州医学院干部家属。1976年8月12日初诊。

患儿自生后经常口流涎水,先以为属正常现象,未予治疗。后因流涎水太多,才进行多方治疗,但疗效不佳,遂邀中医治疗。

方用五苓散半量治之。服药三剂后,涎水量大为减少。又服三剂而告愈。

誅 体会:第一例耳流清水者,祖国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肾主水,水气上溢则耳流清水。肾水之出路宜从膀胱泄之,故用治膀胱蓄水证的五苓散治之,临证上获得满意效果。由此可见,祖国医学的脏腑与五官九窍及脏腑表里关系的理论,甚为真切。

第二例口流涎水者,根据《金匮要略》中“吐涎沫而巅顶眩者,五苓散主之”之义而治之,亦取得卓效。

真武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茯苓、芍药、生姜各二两(9克),白术二两(6克),附子一枚(炮)(3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

【方解】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阳、祛寒邪;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导水下行;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和里,与附子同用,能入阴破结,敛阴和阳。合为温肾散寒、健脾利水之剂。

若咳,加五味子12克,干姜、细辛各3克;若小便利,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6克;若呕,去附子,再加生姜15克。

水寒伤肺则咳,加干姜、细辛以胜寒水,加五味子以收敛肺气;小便利去茯苓,恐其过利伤肾阴;下利去芍药,以其苦降涌泄之故,加干姜以温中胜寒,呕者去附子,加重生姜量,以其病不在下焦,水停于胃,所以不需温肾以行水,当温胃以散水,且生姜功能止呕。

【应用】

1. 黄疸 黄疸,祖国医学分为阴黄与阳黄,此处所指为阴黄。症见色暗黄,腹部胀大,小便不利,脉沉迟者,可用本方加防己、木通、茵陈,温阳利水以退黄。

2. 浮肿 浮肿指慢性肾炎性浮肿,其程度轻重不同,以肾病性型最重。大多数病人则因尿蛋白长期丧失,致使血浆蛋白低下,影响血浆渗透压、血容量和水钠代谢,成为浮肿产生的主要原因。祖国医学认为是阳虚水泛。症见下肢肿胀明显、眼睑浮肿、蛋白尿++ ~ +++、脉沉迟者,用上方加防己、木通。若尿内有红、白细胞者,再加茵陈。

3. 喘证 喘证以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特征。前人对喘证的描述甚多,《临证指南医案·喘》有“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之说。提示了肺肾两脏主司呼吸摄纳的功能失常,则为本病病理的重点所在。一般来说,邪气壅肺者为实喘,精气内虚者为虚喘。此处所指是肾阳不足水寒射肺的虚喘,症见喘促日久,形瘦神疲,动则喘息更甚、气不得续,咳甚时汗自出、肢冷面青,脉沉迟、尺脉尤甚者,可在急诊平喘治疗的同时选用本方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肾阳、敛肺气、胜寒水,其喘自平。

茯苓四逆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茯苓六两(18克),人参一两(3克),附子一枚(3克),甘草二两(炙)(6克),干姜一两半(4.5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发汗、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

【方解】 汗、下后,心肾之****两虚,以致病仍不解,阴阳水火离隔而烦躁。烦是阳不得遇阴,躁是阴不得遇阳。茯苓、人参助心以止阳烦,四逆补肾脏以定阴躁。

【应用】

1. 尿频 尿频,多由下焦湿热引起。此处所指,是由于阴阳两伤所致。症见尿频,夜达数十次,色白量少,无尿痛、尿赤,小腹不胀,脉沉迟无力者,可用本方以补阴阳。阴阳得补,小便自调,尿频即愈。

2. 无脉症 无脉症属现代医学周围血管疾病,常由多发性大动脉炎所引起。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结核病、风湿病等有关。祖国医学认为,是由气血紊乱所致。此处所指是因惊恐伤及心肾,心主血脉,肾主精,惊则伤心,恐则伤肾,清血被伤,气无由所生,不能充于血脉,故产生无脉症。症见昏迷不醒,四肢冰凉,颜面苍白,两上肢寸关尺脉全无。治疗时,用本方以补心肾之阴阳,阴阳得补,气血得充,其脉自复。

3. 失眠 失眠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若症见失眠无梦,伴有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虚弱者,可用本方补益心肾。心肾相交,失眠自愈。

病案举例

王某,男,23岁,通渭县人,农民。1955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于清晨掏大粪时,见有人上吊于厕所内,立即被吓“死”于地。当时患者四肢冰凉,面色发青,呼吸微弱,脉摸不到。当地老中医认为无脉为不治之症,不予用药。余思良久,认为患者因惊恐所得,惊则伤心,恐则伤肾,而心主血脉,致使心肾不交而无脉。

方用本方以救急:附片3克,甘草(炙)6克,干姜4.5克,党参3克,茯苓18克。水煎分二次服。二剂。

二诊:患者服二剂后,神志清醒,四肢转温,脉已出。但又出现腹泻、失眠二症,此为心肾病及肝所致,又用乌梅汤二剂。

三诊:患者服上药后腹泻止,舌苔转黄,心中懊,又用栀子豉汤一剂,病告痊愈。

誅 体会:该患者无脉,四肢冰凉,本宜用四逆汤治疗。但患者因惊吓所得,而伤及心肾。本方是仲景为汗、下后心肾两伤而设。该患者也属心肾病变,故用之一取四逆之意,一取交通心肾之意。

参附汤

【方源】 《正体类要》。

【组成】 人参一两(30克),熟附子三钱(9克)。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回阳,益气,救脱。

【方解】 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壮真阳,二药合用,力专用宏,是一首大温大补、回阳救脱之方剂。

【应用】

1. 尿失禁 尿失禁是指尿失去控制而不自觉地流出。祖国医学认为是肾阳虚衰,致使膀胱气化无权,开合失司,只开不合。治疗时,用本方温阳益气,肾气得温,开合得司,其症自愈。

2. 阳缩 阳缩是指****收缩不能伸展。祖国医学认为前阴为肾所主,阳盛则伸,阴盛则屈。今****屈而不伸,是肾阳虚衰的表现,故用本方温补肾阳。肾阳得到温补,则屈者能伸,其症自愈。

大黄牡丹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四两(12克),牡丹皮一两(3克),桃仁五十个(9克),冬瓜仁半升(12克),芒硝三合(9克)。

【用法】 水先煎四味,去渣,入芒硝再煎几沸,一次温服。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主治】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方解】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痈是肺气不舒下结于大肠之头,故用大黄、芒硝开大肠之结,桃仁、牡丹皮下将败之血,冬瓜仁清肺润肠。

【应用】 阑尾炎:阑尾炎是急性化脓性炎症,为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多见于青壮年。以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为主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或食后急剧奔走,致使肠腑传导失常,气机不利,气血瘀滞,湿浊内蕴,郁而化热,热盛气血蒸腐成痈。初起气血瘀滞肠中,则见右下腹疼痛,腑气通降失常,浊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气血瘀滞不化,湿浊蕴遏,则郁而化热。若病情进展,热极化火,火毒炽盛,则脓成破溃,蔓延少腹,少腹痛而拒按,身热加重。一般认为本方适用于病之早期脓未成之时,但据我之经验,凡不宜手术治疗者,配合抗生素治疗,不论脓成或未成均可使用,甚至脓成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右下腹疼痛而按之有硬块者,亦可使用。服药后可排出脓血便,排出者则愈。

病案举例

颜某,男,64岁,兰州市人。1978年9月14日初诊。

患者右下腹疼痛,按之则疼痛更甚,某医院以阑尾周围脓肿收入住院。入院后,经体查,发现有高血压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不宜手术治疗,遂采取非手术疗法,效果不佳。故邀中医会诊:右下腹有10cm×14cm包块,疼痛拒按,大便不畅,脉浮大数硬。

方用本方治疗:大黄12克,牡丹皮3克,桃仁9克,冬瓜仁12克,芒硝9克。水煎前四味,去渣入芒硝溶解后顿服。一剂。

二诊:患者服上方一剂后,大便一日七次,便内有脓血,便后腹痛减轻、肿块缩小,但脉仍浮数有力。继用上方,再服一剂。

三诊:患者服上药后,又大便一日七次,便内仍有脓血,便后腹痛继续好转,肿块已摸不清楚。但右下腹部仍有压痛,脉仍浮数而力始平。即停药调养,取其“大毒治病,十去其七”之意。

誅 体会:后人对本方原文的理解,认为“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宜用此方;“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即不宜用此方。但在方后又说,服此方后“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通过本例患者的脉浮数有力和服药后下脓血来看,本方对阑尾炎成脓与不成脓者均可使用。

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葛根半斤(24克),甘草二两(炙)(6克),黄芩二两(6克),黄连二两(6克)。

【用法】 水先煎葛根,后入诸药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