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20720300000028

第28章 内科疾病 (12)

第十一章 内科疾病 (12)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命门穴),轻刮3行,以泛红为止,再重点刮胸5~8及其两侧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上腹部、足三里及膝眼下,用补法。每日1次。

主治:胃肌衰弱。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配穴方二胸7~12及其两侧,上腹部及足三里、阴陵泉穴。

治法:用刮痧加灸法。用补法先轻刮胸椎7行,上腹部5行及足三里、阴陵泉。再用艾条悬灸。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肌衰弱。

附记:程爵棠经验。坚持治疗,每获良效。同时注意饮食选择,忌食不易消化和水分多之食物,常常按摩背部两侧与胃部,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痢疾

痢疾,又名“滞下”、“肠癖”。现代医学命名与宋代《济生方》谓“痢疾”基本一致。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病因)痢疾虽有赤痢、白痢、赤白痢之分,皆是湿热、寒湿为患,或兼暑湿热毒。多因饮食不节或不洁,伤及脾胃,湿热熏蒸,气血瘀滞,化为脓血。虽有虚寒,然必素体虚弱,痢下过久,寒泄太过,由湿热转为虚寒,且痢疾初起断无虚寒者。

(症状)下痢频行不畅,里急后重,便下赤白黏液。又以赤多为赤痢,白多为白痢,赤白相兼为赤白痢。证属湿热为多。下痢稀白黏液,且有腥臭气味,四肢厥冷,虽有里急后重而不甚明显,脉象细弱,此属虚寒。古人虽有赤痢属热,白痢属寒之论,然白而稠黏亦属湿热。根据临床表现又有湿热痢、疫毒痢、噤口痢和休息痢之分,治当详察。

(疗法)

配穴方一分3组:一为手掌区、足三里、三阴交、膝眼下;二为神门、合谷、中脘、天枢、涌泉;三为十宣、委中、尺泽。

治法:第1组穴用刮痧法中的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第2组穴用点揉法,根据患者体质决定,一般以患者有得气感应为度,每穴3~5分钟;第3组穴用放痧法,十宣用捏紧放血法,委中、尺泽用放血法。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各1~5滴。若四肢厥冷,上用平补平泻法,再加灸关元穴,多1次即效。

主治:中毒性痢疾。

附记:笔者师授经验。多年使用,屡用良效。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脾俞、大肠俞、曲池、合谷、阴陵泉、上巨虚、下巨虚;二为天枢、气海。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第1组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第2组穴用点揉法,每穴3~5分钟,至有较强的得气感应为度,每日1次。

主治:细菌性痢疾。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临床屡用,均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配穴方三脊柱两侧,腰骶椎及其两侧,上腹部,脐侧区,膝眼下,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穴)。轻刮3行,至泛红为度,再将腰骶椎及其两侧重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上腹部(以正中线为重点)、脐侧区及膝眼下、膝弯区。每日1次。

主治:痢疾。

附记:程爵棠经验。一般赤痢用泻法;赤白痢和白痢用平补平泻法,且白痢刮后在神阙穴上拔火罐;虚寒痢用补法加温灸关元、肾俞、脾俞。临床屡用,均收到较好的疗效。

配穴方四中脘、天枢、神阙、气海、足三里、大肠俞。

治法:用点揉、刮痧法。先在前4穴上轻轻点揉各3~5分钟至有得气感为止,然后在神阙穴上隔姜灸3~5壮;最后刮大肠俞、足三里,用补法刮至皮肤鲜红色为止。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虚寒痢、白痢。

附记:程功文经验。屡用屡验,久治效佳。

腹痛

腹痛病变部位较广,这里指肚脐以下耻骨以上的整个部位发生疼痛者,概称之为腹痛。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发病。本病既可单独出现,亦可继发其他疾病中。

(病因)多因外感风、寒、暑、湿或贪食生冷,内伤饮食,或情志失常,气滞血瘀所致,或由其他疾病引起。

(症状)腹痛病位有大腹、小腹、少腹之分,证有寒、热、虚、实之辨。治当详察。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腰骶椎及其两侧及压痛点,下腹部,脐侧区,腹股沟区,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自大椎至长强穴)轻刮3行至泛红为止,再刮治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及压痛点(腹背部),至出现痧痕为止,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然后刮下腹部,脐侧区(绕脐痛多刮)、腹股沟区(少腹痛多刮)及膝弯区。每日1次。

主治:腹痛。

附记:程爵棠经验。屡用效佳。若寒性腹痛,刮后在神阙穴上拔火罐10~15分钟,或隔姜灸3~5壮则效果更佳。

配穴方二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内关、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或仅取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亦用泻法。多1次即效。

主治:腹痛。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效佳,一般1或2次即愈。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胃俞、肾俞、大肠俞、梁丘、足三里;二为中脘、天枢、关元。随证配穴:里寒实配中脘、神阙、公孙;虚寒配中脘、章门、气海、神阙;里实热配天枢、上巨虚、支沟、曲池、内庭;气滞配肝俞、期门、天枢、阳陵泉、太冲;瘀血配胆俞、天枢、行间;食积配中脘、璇玑、内庭。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第1组穴用刮痧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第2组穴用点揉法,每穴3~5分钟,至有得气感为度,每日1次。再随证加刮配穴:里寒实、虚寒、里实热、气滞和食积型的手法力度均中等,操作范围宜广泛,其中大冲穴以针点刺;瘀血型的手法力度宜重,操作范围宜广泛。

主治:腹痛。

附记:王平经验。临床屡用,疗效较佳。对于剧烈腹痛或轻痛不止者,应卧床休息,并加强护理和临床观察。

配穴方四神阙周围各旁开1寸对角点(共4点)。虚寒配关元;实寒配天枢;食积配中脘;气滞血瘀配期门、行间。

治法:用挑痧加拔火罐法。先在主穴各点挑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火罐5~10分钟,再随证加刮配穴,至出现痧痕为止。

主治:腹痛。

附记:程功文经验,一般治疗1次,最多3次即可见效或痛止。必要时,配合敷脐方治疗,则效果更佳。

腹胀

腹胀,一般单独者甚少,多见于其他疾病(如急性肠炎、肝病、小儿疳积和术后等)之中,或与腹痛并见。

(病因)原因较为复杂,多与宿疾或术后有关。多由湿热、食积、气滞所致,其证多实,但亦有久病虚胀。大概食后胀甚者多在肠胃,二便通调者,胀多在脏。

(症状)腹胀时重时轻,或食后胀甚,或遇情志变化而加重,矢气稍舒,或与腹痛并见,腹胀一般多有兼证,但较腹胀为轻。

(疗法)

配穴方一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均取双侧)。

治法:用刮痧法中的补法,先刮天枢,再刮足三里、上巨虚至皮微红充血为止。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腹部术后腹胀。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天枢穴施术要避开手术切口处,可向左或右移开0.5寸处即可。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胸8至腰骶椎及其两侧,脐侧区,下腹部,膝眼下。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骶4)轻刮3行,至泛红为止,再重点刮胸8~12与腰骶椎及其两侧,用平泻法共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脐侧区、下腹部、膝眼下。每日1次。

主治:腹胀或与腹痛并见。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床屡用,均收到较好的疗效。若配合敷脐则效果更佳。方药可详见《中药鼻脐疗法》。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足三里、梁丘;二为上巨虚、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任选第1组交替使用。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主治:腹胀。

附记:程功文经验。屡用效佳。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包括“迁肝”和“慢活肝”2类),属祖国医学的“黄疸”、“湿阻”、“胁痛”、“虚证”、“症积”等病范畴。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病程缠绵,较难根治。

(病因)多由急性肝炎失治转变而来。病由实致虚,虚实挟杂,终成肝郁脾虚、肝肾不足、脉络瘀阻等病理表现。

(症状)肝区(或胁)作痛,头晕,乏力,面色少华,肝肿大,口苦胁胀或脘腹胀满,或食欲不振,纳谷不香,或形体消瘦,或便溏,睡眠不安,肝功能异常等。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和胸6~12及其两侧与异常反应区,上腹部,剑突,前后肋间区(肝区周围为重点),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以大椎至长强穴)轻刮3行,至皮肤泛红为止,再重点刮治胸6~12及其两侧5行及异常反应区,至出现痧痕为止(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宜广),然后刮上腹部、剑突、前后肋间区及膝弯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肝炎。症见食欲减退,疲倦,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右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肝功异常并出现黄疸、肝脏肿大等。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若能坚持治疗,多收到较好的疗效,若配合敷脐或热熨方,则疗效颇佳。具体方药可详见《梅花针疗法治百病》。

配穴方二大椎、至阳、肝俞、胆俞、脾俞、膻中、期门、中脘、阳陵泉、太冲。

治法:用刮痧法中的补法依次轻刮上述穴位皮区至有痧痕为止,其中太冲穴可用点揉法。每日1次。

主治:慢性肝炎。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久治多效。患者可经常在至阳穴附近找到压痛点(其反应点部位以第6胸椎棘突处最为明显),并重点刮拭。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脾俞、肝俞、天池、日月、支沟、阴陵泉;二为胆俞、至阳、中脘、胸乡、足三里、商丘。

治法:用刮痧法。任选1组,交替使用。用补法依次轻刮上穴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肝炎。

附记:程功文经验。坚持治疗,其效始著。必要时,配合药物内外治疗,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胆囊炎、胆石症

胆囊炎和胆石症有急慢性之分。一般急性期多见胆囊炎,至慢性或慢性急性发作,往往二症并见。多属中医的“胁痛”、“黄疸”、“结胸”等病范畴。

(病因)胆附于肝,互为表里,胆汁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可导致气滞血瘀,湿热内蕴,而致胆囊肿大发炎;又肝失疏泄,胆汁排泄不畅,日积月累,久受煎熬,聚结成石。结石阻滞则“不通则痛”。

(症状)右上腹疼痛或绞痛,放射至右肩(胆石症绞痛尤剧)。多伴有恶心、呕吐、头昏无力或纳呆、口苦、黄疸等症。急性多伴有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肩上区,胸8~12及其两侧(急性期配胸1~5及其两侧),肩胛区,上腹部及异常反应区,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命门)轻刮3行及肩上区,至泛红为止,再于胸8~12及其两侧(或加刮配段)刮5行(手法力度:急性宜重,慢性中等),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肩胛区和异常反应区、上腹部及膝弯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

附记:程爵棠经验。急性期(发作)用泻法,慢性期(缓解)用平泻法。临床屡用,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必要时,应配合其他疗法治疗。

配穴方二发作期取天宗、胆俞及肩胛部期门、日月、梁门;缓解期取胆俞、日月及上腹部阳陵泉、胆囊穴、光明、丘墟及小腿外侧。

治法:用刮痧法。发作期用泻法;缓解期用平泻法。随证取穴,依次刮拭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胆绞痛(胆囊炎、胆石症)。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此法适用于慢性期治疗。对于急性病例(有感染)及剧烈的胆绞痛者,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治疗。

配穴方三分3组:一为天宗、胆俞及肩胛部;二为期门、日月、梁门、阳陵泉、胆囊穴;三为光明、丘虚。并随证配穴:肝郁气滞配肝俞、章门、太冲;肝胆湿热配三焦俞、三阴交、昆仑。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点揉第3组穴,每穴3~5分钟,至有得气感为止,每日1次。最后随证加刮配穴,2型均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急性胆绞痛。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若配合以药物解痉治疗,则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应避免暴饮暴食,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配穴方四中脘、天宗、阿是穴(压痛点)、胆俞、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强压点揉中脘穴3~5分钟,并寻找压痛点(多在背部,每取1或2个压痛点)。再刮天宗、阿是穴、胆俞、足三里,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痧痕未消失时,改用点揉,已消失仍用刮痧法。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验之临床,不仅有止痛之效,若连续治疗20天后可能排出结石。

配穴方五分2组:一为肝俞、胆俞、膈俞、曲垣、章门、日月、梁门、太乙、足三里、胆囊穴;二为肝俞、胆俞、日月、期门、阳陵泉、胆囊穴、太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