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20720300000030

第30章 内科疾病 (14)

第十一章 内科疾病 (14)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1至胸12)轻刮3行,颈侧至肩上区各1~3行,再重点刮胸1~7及其两侧,中刮7行及异常反应点(或压痛点),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胸骨柄区、天突、膻中、前肋间区及肘弯区。每日1次。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均有良好的缓解止痛效果。对冠心病缓解期亦有较好的疗效。但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应以中西医救治为主,此法仅作为辅助疗法之用。

配穴方四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风池、肩井、肝俞、侠白、尺泽、内关、膻中、气海、涌泉。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每日1次,继刮配穴。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配穴方五分2组:一为大椎、心俞、玉堂、灵道、神门;二为大杼、厥阴俞、神堂、膻中、少府。

治法:用刮痧法。每取1组,交替使用。用泻法或中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待症状缓解后改用补法,隔日1次或3日1次。

主治:心绞痛。

附记:程功文经验。多年使用,确有良效。病情严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则效果更佳。

配穴方六分5组:一为阴郄、郄门、心俞、膈俞、巨阙、膻中;二为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气海、关元;三为膻中、巨阙、郄门、太渊、丰隆;四为膻中、巨阙、阴郄、气海、足三里;五为心俞、肾俞、神门、太溪、三阴交、内关。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背部心俞、膈俞,再刮前胸的巨阙、膻中穴,最后刮前臂内侧的阴郄、郄门。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先刮背部心俞、厥阴俞,再刮腹部的气海、关元,然后刮前臂通里、内关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第3组先刮胸部的膻中、巨阙,然后刮前臂内侧的郄门、太渊,最后刮下肢外侧的丰隆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第4组先刮胸部膻中、巨阙,再刮腹部的气海,然后刮前臂阴郄穴,最后刮下肢部的足三里穴。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第5组先刮背部心俞、肾俞,再刮前臂的神门、内关,最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和足部太溪穴。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冠心病(胸痹心痛)(第1组主治心血瘀阻型,第2组主治寒凝心脉型,第3组主治痰浊内阻型,第4组主治心气虚弱型,第5组主治心肾阴虚型)。

附记:王富春经验。分型论治,用之多效。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中医无此病名。多属于“风痨”、“怔忡”、“喘证”、“水肿”、“心痛”等病范畴。根治颇难。

(病因)多因风寒湿邪内侵,久而化热或风湿热邪直犯,内舍于心,乃致心脉痹阻,血脉失畅,或阳虚无以温照气化,阳虚不布,或水湿不化,内袭肺金,外溢肌肤四肢,或下走肠间而致病。

(症状)心悸,怔忡,呼吸困难,咳嗽,气短,咯血,心绞痛,或四肢厥冷、面色咣白,或胸闷脘腹痞胀,不能平卧,或水肿,或恶风发热,午后热甚,或颧面暗红,唇舌青紫。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风湿热和心脏瓣膜2种。

(疗法)

配穴方一颈椎至胸7及其两侧(5~7行),异常反应区,膝弯区。水肿者配腰椎两侧;胸闷配胸骨柄区;脘腹痞胀配上腹部。

治法:用刮痧法中的平泻法,先刮颈1至胸7及其两侧5~7行及异常反应区,膝弯区,然后随证加刮配区。每日1次。

主治:心脏瓣膜症。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验之临床,早期疗效较好,但须久治,年久者差。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肩上区,胸骨柄区,剑突,胸锁骨上下区,颈后区(包括颈椎),胸1~7及其两侧与异常反应区和前肋间区,水肿者配腰骶椎及其两侧7行和小腿外侧区,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中的平泻法,风湿热用泻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穴)轻刮3行,肩上区轻刮1行,再重点刮胸1~7及其两侧(共7行)与异常反应区,至出现痧痕为止,刮胸骨柄区、剑突、胸锁骨上下区、颈后区与颈椎、小腿外侧、膝弯区,然后加刮配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均收到一定的疗效。严重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再辅以本疗法,则效果更好。

配穴方三厥阴俞、心俞、灵台、膻中、巨阙、关元、郄门、内关、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依上述穴位区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其中关元穴用点揉法。每日1次。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临床屡用,有改善症状之效。病情轻者,可单用刮痧治疗;病情重者,应配合中西医药治疗。同时患者亦应适当锻炼。

配穴方四心俞、肺俞、膻中、水分、中极、曲泽、通里、间使、神门、阳陵泉、飞扬、郄门、内关。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的心俞、肺俞,再刮胸腹部的膻中、水分、中极,然后刮上肢部的曲泽、通里、间使、神门、郄门、内关,最后刮下肢部的阳陵泉、飞扬穴。依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临床验证有效。本病之治,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本法为辅,配合应用,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中医无此病名,本病多属中医的“咳喘”、“痰饮”、“心悸”、“水肿”等病范畴。治疗颇费时日。

(病因)多因外邪犯肺或脏腑有病累及于肺,日久不愈,肺气渐虚,久则影响心脏,必导致心脉瘀阻,心气、心血不足而致。再则人为整体,五脏之气相干,又必累及于肝脾肾等脏,互为因果,为病尤危。

(症状)咳喘,心悸,气短,发绀,纳差,腹胀,水肿,尿少等症状,甚则痰蒙心窍则昏迷或引起肝风内动等症。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胸1至腰1、2及其两侧,胸骨柄区,锁骨上下区和上、下腹正中线及两侧,肘弯及内侧区,膝弯及小腿外侧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1至长强穴)轻刮3行,再重点在胸1~5与胸11、12和腰1、2及其两侧,中等力度刮5~7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胸骨柄区(加刮天突、膻中),锁骨上下区和上、下腹部,肘弯及内侧区,膝弯及小腿外侧区。手法力度视证情而定。每日1次。

主治:肺源性心脏病。

附记:程爵棠经验。久治效佳。若配合中西医药治疗,则效果更佳。

配穴方二肺俞、厥阴俞、心俞、肾俞、膻中、巨阙、气海、关元、曲泽、内关及前臂内侧、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依次按上述穴位皮区进行刮拭,至出现痧痕为止,其中气海、关元可用点揉法。手法力度视证情而定。每日1次。

主治:肺源性心脏病。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屡用有效。应视病情配合中西医药综合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应注意预防感冒。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系中医的“心悸”、“惊悸”、“怔忡”等病。心脏收缩的频率或心脏节律的异常,患者自觉心悸、心慌,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疾病,统称之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见于多种器质性病变或单纯性功能障碍。临床一般呈阵发性,随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病。

(病因)多因心气不足、心血亏虚或心脉被痰瘀痹阻,或受惊吓,或痰热内蕴,痰火上扰心神所致。

(症状)心跳,心慌,心烦,甚至有紧张之感,或伴有气短、倦怠、眩晕、失眠、健忘、呼吸急促等。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胸1~8及其两侧与异常发现的部位,胸骨柄区,剑突,前肋间及肘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命门)轻刮3行至泛红为止,再重点刮胸1~8及其两侧5行与异常反应的部位,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胸骨柄区、剑突、前肋间区及肘弯区(诱导)。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心动过速。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证时常配用加味八味安神丸内服。方药见《千家妙方上》。内外并治,效果尤佳。

配穴方二厥阴俞、心俞、脾俞、膻中、巨阙、内关、神门、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厥阴俞、心俞、脾俞,再刮膻中、巨阙,点揉内关、神门(每穴3~5分钟),然后刮足三里。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手法力度视证情而定。每日1次。

主治:心律失常。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此法对本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若病情较重或出现心力衰竭时,则非本疗法所宜。

配穴方三厥阴俞、心俞、肾俞、内关、神门、通里、阴郄、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依次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手法力度视症证情而定,其中内关、神门、通里、阴郄亦可用点揉法。每日1次。

主治:心动过速。

附记:程功文经验。临床屡用,均有一定的疗效。

配穴方四分5组:一为心俞、膻中至巨阙、间使、神门、胆俞、大椎;二为心俞、巨阙、膈俞、脾俞、足三里;三为肾俞、太溪、阴郄、神门、劳宫、膻中至巨阙;四为内关、膻中至巨阙、心俞、气海、膈俞、血海;五为关元、肾俞、内关、神门、阴陵泉。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心俞、胆俞,然后刮前胸的膻中至巨阙,最后刮上臂的间使、神门穴。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第2组先刮背部的心俞、膈俞、脾俞,再刮前胸巨阙,最后刮下肢足三里穴。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第3组先刮背部肾俞,再刮前胸膻中至巨阙,然后刮前臂内侧阴郄、神门、劳宫,最后刮太溪穴。用平补平泻或肾俞、太溪、阴郄用补法,劳宫用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第4组先刮背部心俞、膈俞,再刮前胸膻中至巨阙、腹部的气海穴,然后刮前臂内关穴,最后刮膝部血海穴。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第5组先刮腰部肾俞,再刮腹部关元,然后刮上臂内关、神门穴,最后刮拭下肢阴陵泉穴。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心悸(第1组主治心虚胆怯型,第2组主治心脾两虚型,第3组主治阴虚火旺型,第4组主治心血瘀阻型,第5组主治水气凌心型)。

附记:王富春经验。分型施治,用之多效。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心悸”、“怔忡”、“虚劳”等病范畴,可发生于男女老幼,尤以青少年居多,且女性多于男性。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病因)多因外感六淫病毒,侵犯心脏,耗伤气阴所致,或以气阴两虚之体,复感六淫病毒外邪而发病。

(症状)发热,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头晕,乏力,甚则出现呼吸急促、低血压、心力衰竭、休克等危急症状。

(疗法)

配穴方一心俞、膻中、曲池、手三里、内关、神门、外关、合谷。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心俞穴,再刮胸部膻中穴,然后刮上肢部的曲池、手三里、内关、神门、外关、合谷。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

配穴方二大椎、心俞、厥阴俞、肺俞、膻中、曲池、内关、神门。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的心俞、厥阴俞、肺俞,然后刮胸部膻中穴,最后刮上肢部的曲池、内关、神门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效果甚佳。若配合药物治疗,可提高疗效。

心肌病

心肌病,是指病变在心肌并导致心脏不能正常收缩的一类心脏病。中医无此病名,多属“心动悸”、“怔忡”、“胸痹”等范畴。

(病因)多因心虚气弱,心肾阳虚、气阴两虚而导致瘀血停心,或水湿内停,凌心射肺,泛溢肌肤所致。而且两者往往互为因果而致。

(症状)心脏增大,可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栓塞等现象。如气急、水肿、头晕、乏力、心前区痛、呼吸困难、心绞痛等。

(疗法)

配穴方一心俞、肩髃、曲池、内关、神门、外关、合谷、少府、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太冲。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心俞穴,再刮上肢部的肩髃、曲池、内关、神门、外关、合谷、少府,然后刮下肢部的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太冲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主治:心肌病。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

配穴方二心俞、厥阴俞、天突至膻中、曲池、内关、神门、足三里、太冲。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的心俞、厥阴俞,再由上向下从天突刮至膻中,然后刮上肢部的曲池、内关、神门,最后刮下肢部足三里、太冲穴。依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心肌病(轻、中度)。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均收良效。病重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本疗法为辅。配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心包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