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张仲景 (2)
医圣想了个“借其欺而反欺之”的妙法,便一本正经地告诉病人,你的病况虽没有达到病入膏肓的地步,但也十分严重了,必须服用催吐和下泻的苦寒之药,以去热毒,再用银针在浑身上下经络针灸百次,经过巨大的痛苦之后,你的病才能痊愈。这诈病的女人原本无病,只不过妒嫉丈夫宠爱小妾,装病邀宠而已,听医圣如此一说,便想:要忍受如此皮肉之苦,我又何必装病,自讨苦吃呢?于是说道:“我这病是气出来了,不要治了。”如此借口,等于承认了自己在诈病,自然这病况也就不治而愈了。
这里还有一个医圣诊脉的神奇故事:有一次,张仲景在河南桐柏山采药,碰到一个山民找他看病,张仲景给他摸完脉就问他:先生,您的手腕为什么有兽脉?兽是野兽的兽,你看张仲景够大胆的。这个人因为大夫看到了底细,就如实以对,他说我是峄山山洞里的老猴子,这些日子身体实在不舒服,所以请你给我看看。张仲景听完了之后,把脉,看看舌相,就从药包里拿出一丸药给他吃了,老猴子吃完这丸药之后就好了。第二天,这个山中的老猿猴扛了一块大木头来见张仲景,说非常感谢你治好了我的病,我没有什么其他东西回报,这块木头是生长了一万多年的桐木,是很珍贵的木材。桐木能干什么?能做乐器。于是张仲景就请人做了两把古琴,又给古琴取了名字,一个叫古猿,一个叫万年。在中国音乐史上,这两把古琴的名字就记载在一个叫虞汝明的人所写的《古琴疏》里。
诈病诊断与治疗
(原文)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眄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东汉·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平脉法》
(语译)如果(自称“病人”的人)面墙而卧,听见医生来了不被惊起,反而斜眼溜着医生,或者说话吞吞吐吐,说说停停,诊脉时往下咽唾沫,这就是诈病。如果诊察后是平脉,可说是:你的病太重,应当服吐泻药,针灸数十百处。病人一听,病就变好了。
早在汉代,名医张仲景就指出诈病的特点和揭露诈病的方法,这是医籍最早记载诈病的案例。
编者的话
用药治病如用兵,兵不厌诈,药不厌诈,治也不厌诈。心病须心药医。她诈病,我诈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此案妙就妙在“借其欺而反欺之”!
医家提示 读者对脉学感兴趣的话,一定要研究《伤寒论》中的“辨脉”“平脉”。中间有10篇内容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是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以及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等10篇内容。
名家评说
张仲景对脉学的研究也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伤寒杂病论》中,医圣张仲景论述了病理脉象25种(据王占玺编.《伤寒论》脉法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0年),第一次将《内经》《难经》创立的诊脉理论,运用于临床诊断并指导处方用药。至此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引自范小苒等.《脉学粹要三字经》
张仲景与诗人王粲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游历四方,为天下百姓消病去疾。一日,忽然前面一个20多岁的书生向张仲景走来,此人风华正茂、气质脱俗,一看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读书人。原来他就是“建安七子”的王粲(王仲宣)。
张仲景见到王粲的时候他只有20岁。张仲景一看他,就说:“哎呀,小伙子,看你的面气不祥,你身体可有病啊!”王粲一听,再看了看面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满目的笑容,认为那是无稽之谈。张仲景接着说:“你要想免除这个病灾,需要吃我的五石汤,否则40岁当脱眉而死。”王粲更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了。张仲景随后从药包里把五石汤给他,也没有收他的费。王粲心里很不高兴,没有吃这个药,说我好好的,二十来岁吃你这个药干什么?过了3天以后,张仲景又遇到了王粲,就问他,我给你的药你吃了吗?王仲宣吞吞吐吐地说,吃了吃了。张仲景恳切地说:“公子,华其外而悴其内,毛将安附焉?希望君子听我善言,病之肌里,将服药,方可平和。”
王粲一再笑道:“多谢老人家的善意,小生身健体康,没有疾病,我看也就不需要服药吧!”拱手揖别而去。张仲景看年轻人不听劝说,不由得摇头叹息……就这样两人分别了。
春去秋来,冬凉夏暖,二十年后,王粲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王粲是什么人?王粲,字仲宣,就是王仲宣。他开始的时候投奔刘表,刘表没有重用他,后来又转投曹操,曹操对他很重用。曹操是个文学家,他很爱有才华的人,而王粲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他和曹植并称为“曹王”。王仲宣生于公元177年,比张仲景小27岁,所以张仲景就说他小伙子,你身体有病,如何如何。王仲宣不敢当着张仲景的面直接发作,他比自己大27岁啊,是父辈。王仲宣死于公元217年,死的时候真的是41岁。那么,究竟是什么病,会让张仲景预测王仲宣20年后眉毛会掉光?很多人认为他是死于传染病,甚至有人说他是死于麻风病。
“张仲景与王粲”古文赏析
(原文)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药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皇普谧·《针灸甲乙经·序》
(语译)张仲景遇见侍从皇帝的侍中王仲宣,当时王仲宣只有20岁。张仲景就对他说:“您有病,到40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落光半年后就将死亡。”张仲景让他服用中药五石汤,这样就可以治愈疾病、免去早死。王仲宣嫌张仲景的言辞不恭,接受药方后却不服药。过了3天,张仲景又见到王仲宣,问他说:“服用了五石汤没有?”王仲宣回答说,“已经服过了。”张仲景说:“从面色症候来看,根本不像服过五石汤的样子,您为什么这样轻视自己的生命呢?”王仲宣仍然不相信对方的告诫。过了20年后,王仲宣的眉毛果然脱落,眉落后187天就死去了,终于像张仲景所预言的那样。
编者的话
这个故事来源于晋朝皇普谧针灸经典著作《针灸甲乙经》。他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说:“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不懂医学又不听忠告,终于四十而夭折。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最重视早识病、早治病。
◎皇普谧:魏晋间医学家。他把《素问》《针经》《明学孔穴针灸治要》三书进行了文献整理,分类归纳,删除重复,去其浮夸,选其要者,编撰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十二卷。
名家评说
为什么关于张仲景有这么多神奇的故事?因为他悬壶济世,医术高明,能为百姓解除病痛,深受大家爱戴。虽然我们不能把这些故事当做历史,但这些故事,正是被他救治的病人及其后人,对于一代神医的赞叹和尊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口碑!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郝万山
妙用“杂粮丸”忧虑之疾
张仲景尽管医术高明,远近闻名,但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教诲,除了勤学实践过去医学著作外,只要听到哪里有名医,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师,就去寻求。范牧在《张仲景的传说》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一些郎中们,只把医术传给自己的子孙,一般都不外传。那时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子女。他整天惆怅后继无人,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慢慢忧虑成病了。医界有句古话,说:“医不自治。”沈槐虽是名医,可无法对付自己的病,也只好让同行诊治。
可是,当地的郎中们,来给沈槐看病,都缩着头,怕在名流面前显丑。敢给老先生开方的也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用药多颠三倒四,所以,老先生的病谁也看不好,越来越重了。张仲景知道后,就奔沈槐家来。
张仲景察看了病情,确诊是忧虑成疾,马上开了一个药方,云: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卵成蛋蛋,外边涂上珠砂,名“杂粮丸”,一顿食用。沈槐知道了,心里不觉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谷杂粮面做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这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
亲戚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医病?笑话!笑话!”
朋友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一顿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我看几十年病,听就没听说过,嘻嘻!嘻嘻!”他一心只想这件事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了,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这时,张仲景来拜访他,说:“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学生斗胆在鲁班门前弄斧了。”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接着又说:“先生,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了给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
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内心十分感动。从此,就把自己的医述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的郎中。
情志疗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