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 (5)
①有流行病学史,同时符合临床表现①和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②有流行病学史,同时符合临床表现①和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
③有流行病学史,同时符合临床表现②和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④有流行病学史,同时符合临床表现②和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
2.病原治疗
(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3日分服(第1天0.6g,第2、3天各0.3或0.45g)加伯氨喹90~180mg4~8天分服(每日22.5mg)。
(2)恶性疟治疗
①对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3天分服(第1天0.6g,第2、3天各0.3或0.45g),加伯氨喹67.5mg3天分服(每日22.5mg)。
②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哌喹1.5g 3天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天或3天分服;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2天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天或3天分服;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天分服;青蒿琥酯钠600mg 5天分服(第1天100mg 2次,第2~5天每日50mg2次),加伯氨喹67.5mg 3天分服(以上均为成人量)。
(3)疑似病例假定性治疗,成人量氯喹0.6g顿服,在氯喹抗性地区用哌喹0.6g顿服。确诊后按疟疾病例给予规范治疗。
3.预防与控制
(1)病例侦查
①被动侦查。有镜检条件的单位要开设疟疾门诊镜检站,在5~10月间对来院就诊的“三热”病人(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和所有到医院就诊来自高疟疾疫区的流动人员均需进行血检。其他月份血检“二热”病人(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年血检率0.2%~0.5%。
②主动侦查。在流行季节,定期对当时和访视间隔期的发热病人或“三热”病人(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采血、涂片、镜检。
(2)病例的管理:所有病例均要进行疫情报告、个案调查、分类(本地感染病例、本地原发病例、输入继发病例、输入病例、复发病例、血传病例、不明病例)、1次现症根治、2次(每年春季)休止期根治及2年访视。
(3)疫点处理
①对疫点进行调查。收集气象资料、人员流动情况、居民生活习惯、防蚊条件牲畜情况、周围人群疟史和发热情况、蚊媒情况,必要时(连续发现2例以上本地新感染病例的疫点),可对周围人群进行血检或间接荧光抗体测定。
②对疫点进行分类。
③处理。对疫点发现的带虫者进行根治和定期随访;加强主动侦查;对活动性残存病灶和新病灶的病家及周围人群进行集体服药,必要时(根据病例多少和媒介蚊种)进行局部或全村灭蚊。
(4)流动人口管理
①对流动人员进行调查。活动地点、时间、人员数量、职业、居住及防蚊情况。
②在流行季节,对流动人员中的发热病人进行血检。
③对于外出至高疟疾疫区,需要携带预防药,定期服药,回来后,需进行血检,对疟史人员和带虫者进行根治。
④对流动人员集中的地区,要有专人负责流动人员的疟疾管理。
(5)媒介防制: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媒介蚊虫的密度和媒介能量诸因素的监测。没有开展蚊媒调查的地区可根据邻近地区的资料制订防制计划。
①环境管理。对土地、水体和植被进行改造,控制或减少媒介按蚊的孳生;改变媒介按蚊的生存环境,造成暂时不利于它们孳生的条件;结合农村现代化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惯,减少人蚊接触机会。
②药物灭蚊。利用敏感的药物对蚊虫成蚊及幼虫进行杀灭。
③生物灭蚊。利用自然生物或生物制剂消灭媒介按蚊。
4.常用操作
(1)疟原虫检查
①玻片的准备。涂制血膜用的载玻片用前需经清洗处理,新玻片用洗洁精或洗衣粉清洗(已用过的玻片用洗衣粉或清洁液),然后用自来水、蒸馏水冲洗,在95%乙醇中浸泡,擦干或烤干后使用(或不用95%乙醇浸泡,直接烤干后用干净毛巾在玻片两面来回擦拭)。
清洁液配制:常用玻璃器皿的清洁液为铬酸洗液,含工业浓硫酸100ml、重铬酸钾80g,水1000ml。先用冷水将重铬酸钾溶化,然后徐徐加入浓硫酸,同时用玻璃棒搅拌。
注意:清洗玻片时要用干净纱布在玻片两面来回擦拭;玻片包装时,必须带上清洁的手套,防止手上污物或油脂将玻片弄脏。
②采血及血片制作。在同一玻片上涂制厚、薄血膜各1个。取血量4~5mm3(约一个火柴头大小),在玻片的外1/3与中1/3交界处涂制直径为0.8~0.9cm圆形厚血膜。另取血量1.5~2.0mm3,在玻片的1/2处往厚血膜相反方向推成2cm×3cm的舌形薄血膜,长2~2.5cm,角度大推出的薄血膜厚,角度小推出的薄血膜薄。待血膜干燥后在薄血膜基部用铅笔写上镜检站名称及血片编号,并将制好的血片放在清洁的纸盒中,加盖、防蝇、防尘。
③染色。待血片完全干燥后才可染色。血膜的固定:将涂片的血膜面向上,厚血膜在上端,略为倾斜地放置,然后固定时用小玻棒蘸甲醇在薄血膜上轻轻抹过,薄、厚血膜在同一玻片上,切勿将固定液带到厚血膜上。取姬氏原液1份,加pH7.2的缓冲蒸馏水19份,配制成5%的姬氏染液(现用现配),用滴管将配制好的姬氏染液滴于厚、薄血膜上,染色20~30分钟。用大号面盆盛半盆清水(井水或自来水),将血片连同染液同时沉于水中,然后轻轻漂动血片2~3次,再将血片斜插于晾板上(厚血膜必须在上面)。
④血片镜检。以镜检厚血膜为主,薄血膜仅供虫种、虫期鉴定及编号用。疟原虫镜检一般以放大500~600倍为宜,即用100×油镜,5×或6×目镜,采用自然光源或日光灯光源均可,显微镜光线调到最亮。镜检时必须集中思想,一丝不苟,一个视野接一个视野细致观察。一般血片可在厚血膜上镜检四条直径(即2个“+”字),约200个视野,遇有疑似血片必须查完整个厚血膜(1200~2 000个视野)。
(2)快速诊断试剂盒:取10μl血,加至测试条上,再加1滴试剂A(含溶血缓冲液和胶体金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待吸干后,加1滴试剂B(洗涤缓冲液),直至吸干。不同试剂盒按该产品说明书操作。试纸条上方出现一条不连贯的红色条带,为质控带,表示操作规范;此外,无线性条带为阴性;可见线性条带颜色浅为“+”;可见线性条带颜色同质控条带为“+”;可见线性条带颜色比质控条带略深为“ +”;可见线性条带颜色比质控条带深为“ +”。
(3)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①抗原片制备常用食蟹猴疟原虫为代用抗原。以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恒河猴,待红细胞感染率超过2%,且多数原虫为裂殖体前期时取血,加肝素抗凝,经2000转/分钟,离心15分钟,弃血浆,加5倍容积pH7.2的0.01mol/L磷酸盐缓冲盐水(PBS),混匀后再次离心,弃上清液,重复洗涤3~4次,将细胞沉淀物加PBS恢复至原血量后混匀成悬液,使厚血膜每个视野有5~8个裂殖体或大滋养体。取悬液约10μl置干净载玻片的一端,推制成6.0cm×1.5cm长条形亚厚血膜,置室温中晾干或吹干。用纸包装放在有干燥剂的密封器内。在-20℃有效期为1年,在4℃有效期为3个月。用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制备抗原片,应在红细胞感染率为4%以上且以裂殖体为主时收集培养原虫,制片方法同前。
②血样的采集、运送和保存血清、滤纸干血滴均可应用。前者由不加抗凝剂的全血分离获得,在4℃可作运送及短期保存,-20℃可保存2年左右,但应减少反复冻融,以免影响抗体活性。后者将滤纸切成10cm×2cm纸片,在滤纸上压出直径为1.2cm的圆形印迹,从受检者的耳垂或手指取血充满圆圈,其血量约为20μl(约相当血清10μl),编号后阴干,放入有干燥剂的密封塑料袋内,在4℃可保存半年,-20℃可保存2年。
③操作方法。受试血清以pH 7.2的0.01mol/L PBS作1∶10或1∶20稀释,或将滤纸干血滴血样部分剪碎,放在有0.1或0.2mlPBS的缸内,在4℃浸泡过夜,即成相当于1∶10或1∶20的血清稀释液。对1∶10或1∶20稀释度反应阳性的血样,继续做倍比稀释(1∶40,1∶80……)进行检测,直至转为阴性。最后的阳性稀释度即为终点滴度。
从冰箱中取出的抗原片,立即用电风扇吹干或在回暖后打开塑料袋,用特种蜡笔将每张抗原片划分成若干小格,每小格加一个血样或一个滴度,每批试验均设参考阳性、阴性血清及PBS空白对照。加血清后即移入37℃湿盒,30分钟后取出,用PBS缓慢冲洗后放入有PBS的缸内浸5~10分钟,用蒸馏水冲洗后再晾干或吹干。然后逐格滴加PBS稀释的1∶10的抗人IgG荧光抗体(或按产品说明),置湿盒内37℃温育30分钟,然后按上述方法清洗、吹干,用荧光显微镜检查反应结果。
④反应标准。以裂殖体及大滋养体胞质的荧光强度及形态结构清晰程度区分:无荧光为“-”,荧光微弱、形态结构不清为“±”,荧光较弱、形态结构尚清楚为“+”,根据荧光明亮度和结构清晰度的增加依次为“+”和“+ ”。一般以1∶20血清稀释度时“+”以上判为阳性,存在着相应抗体(或抗原)。
三、丝虫病
(一)基本理论
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不出现于外周血液,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两种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出现的高峰时间略有不同,班氏微丝蚴为晚上10时至次晨2时,马来微丝蚴为晚上8时至次晨4时。
(二)基本知识
1.丝虫
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幼虫在某些吸血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体内进行发育。当这些中间宿主吸血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即自其喙逸出,经皮肤侵入终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寄生在人体的丝虫已知有8种。在我国仅有由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
2.形态 成虫虫体乳白色,细长如丝线,体长不到1cm,雌虫大于雄虫,体表光滑。微丝蚴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具鞘膜、体核、头间隙。尾端有无尾核因种而异。
3.生活史
当蚊叮吸含有微丝蚴的人血后,微丝蚴随血液进入蚊胃,脱鞘并穿过胃壁经血腔侵入胸肌,形成腊肠期幼虫,经2次脱鞘后,发育为活跃的感染期幼虫,随即离开胸肌,进入蚊血腔,到达蚊下唇。当蚊再次叮人吸血时,幼虫从蚊下唇逸出,经吸血伤口或正常皮肤侵入人体,迅速侵入皮下附近的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在此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雌、雄虫体相互缠绕,交配后雌虫产出微丝蚴。微丝蚴大多随淋巴液经胸导管入血循环,运行在宿主的内脏或皮肤血管之中。微丝蚴在易感蚊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所需时间,班氏丝虫为10~14天,马来丝虫需6~6.5天。人体感染班氏丝虫后3个月可在淋巴组织中查见成虫。
班氏丝虫除寄生于浅表部淋巴系统外,还主要寄生于下肢、****、精索、腹股沟、腹腔、肾盂等处的深部淋巴系统,还可出现异位寄生,如眼前房、乳房、肺、脾、心包等处。马来丝虫则多寄生于四肢浅部淋巴系统内,以下肢为多,两种丝虫成虫的寿命一般为4~14年,个别可长达40年。微丝蚴的寿命一般为1~3个月,最长可活2年以上,在体外4℃条件下可活6周。
人是班氏丝虫惟一的终宿主。马来丝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能在多种脊椎动物体内发育成熟。在国外,能自然感染亚周期型马来丝虫的动物有长尾猴和叶猴,以及家猫、野猫、狸猫、穿山甲等。
(三)基本技能
1.诊断
(1)微丝蚴血症
①有流行季节流行区居住史。
②夜间采血检查微丝蚴阳性。
确诊病例:具备②。
(2)急性丝虫病
①有流行季节流行区居住史。
②有反复发作的非细菌感染性肢体(或****、女性乳房)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或精索炎、****炎、附睾炎),局部疼痛、触痛、肿胀、温热感,或有丹毒样皮炎,症状持续超过3天,伴有发热、头痛、不适等全身症状。马来丝虫病急性炎症局限于肢体。
③夜间采血检查微丝蚴阳性。
④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体阳性。
疑似病例:具备①②。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③或疑似病例加④。
(3)慢性丝虫病
①有较长期流行区居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