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一)基本理论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指通过描述性调查、现况调查、病例对照调查、队列调查、生态学调查或相关性调查,验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假设和修订假设,并对已经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评估调查。系统地收集整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区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监测和疫情分析有关的各项基本资料,迅速核实诊断,尽快明确病因(包括传染源或危害源、传播途径或危害途径、高危人群及主要危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事件危害的进一步发展。
(二)基本知识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到达现场后,尽快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并向相关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情况。
1.调查内容
(1)对暴发与流行的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发生传染病菌种和毒种的丢失或放射性物质泄漏等影响公众健康的污染事故、自然灾害及意外伤害事件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了解暴露、健康的情况。
(3)事件发生情况,时间、地点、范围、特点及危害程度。
(4)确定事件发生的原因。
(5)划分隔离污染区。
(6)危害因素的监测与检测。
(7)暴露人群的观察与保护。
(8)因果分析。
2.调查收集的基础资料
(1)人口资料:人口数及其地区、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民族分布以及流动人口数;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平均期望寿命。
(2)死因资料:死亡人口的地区、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分布和死因分布。
(3)自然因素资料:地形、地貌、植被;气象、水文;病媒昆虫、动物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性。
(4)社会因素资料:医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数量、分布与能力,卫生服务的资源的分配;公共卫生设施、给排水和污物处理;经济生活;与疾病有关的生产活动、风俗文化,个人卫生条件与习惯。
(5)重要的传染病流行史料。
(6)病情资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及其分布;漏报率、漏诊率和调查发病率;疫源地(包括散发、流行、暴发)调查处理的总结资料。
(三)基本技能
1.确定调查内容
(1)调查准备: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必须了解事件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疫情和事故的性质、受威胁人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的可能原因、初步的分析、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及应急小分队负责人的联系方式。组成应急小组,根据事件的性质带上相应的应急箱,30分钟内出发。
(2)深入现场访谈:召开当地有关行政领导、医疗保健人员、有关群众参加的座谈会,听取该社区或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了解发病情况。收集人口、自然、生态等基本资料。
(3)拟订或修订调查表:平时应设计好通用的个案调查表(如:非典型性肺炎、人禽流感、接种事故、食物中毒等)和一览表,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修订;个案调查表和一览表应包括一般情况、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临床检查、检验)、流行学史、免疫史、暴露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测结果、结论、调查人和调查日期等内容。
(4)确定调查内容:包括基础资料、生态环境、可疑因素、传播过程、传播途径、传染与污染来源,水源、食物、垃圾、厕所的管理;采集样品,检验检测等。
2.核实病例诊断,建立病例定义,核实病例数,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建立并验证假设,推断可能的发病原因。
3.界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查明波及范围和严重程度;提出控制方案,采取控制措施,追踪密切接触者;督导现场控制措施落实,完善现场调查,评估措施效果。
4.根据全部调查材料及防治措施的效果观察,对发病原因、传播方式、流行特点、流行趋势、预防控制措施的评价及暴发流行的经验教训作出初步结论,并形成书面报告。
三、样本采集与检测
(一)基本理论
根据现场初步调查,立刻组织现场采样,开展现场快速检测和相关检测,如有必要可开展动物毒理实验。及时查明原因、确定性质、明确诊断。追溯病因物质的来源。为指导医疗救治、制订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基本知识
1.做好应急事件微生物病原检验的各项准备工作,储备物质至少应满足每年处理20次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
2.实验室负责人每月至少2次检查应急箱、各种采样液、培养基的准备情况,配制好的培养基按要求定期更换。
3.每年举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验技术培训班不少于2次。
(三)基本技能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突发疫情的病原微生物检测;重大化学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危险性化学物品的泄漏、化学恐怖、化学武器等严重影响公众宣传事件的理化检测工作;现场快速监测。
1.应急物质准备
做好常规性应急物质的储备工作,按照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性质分别准备好应急箱,并确保所准备的物品以及培养基处于可使用状态。应急箱应包含相应采样工具、盛装容器、运送培养基、快速检测试剂、工具书以及个人防护用品等。
2.接报后处理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经初步判断,根据事件的性质带上应急箱30分钟内出发。
3.现场检测 包括现场快速检测。采用现场有害气体检测仪、毒物快速检测箱、患者排泄物的pH测试、金标试纸快速检测等。
4.现场采样
按照及时、准确、代表性和安全的原则,分别采集样品。所有样品都应存样,以备复查和向上级送检。主要样品有血液、尿液、排泄物、肛拭子、眼结膜拭子、鼻咽拭子、咽漱液、呕吐物、痰液、病灶、可疑食品(原材料、剩余食品)、环境样品等。胃内容物是确定中毒的最好样本之一,血液是确诊中毒的最主要的样本,尿液是进行毒物检测重要的检体之一,头发、指甲、脱落的牙齿等样本可以用来指示患者毒物接触情况。
5.实验室检验 样品采集后要尽快送回实验室进行检测,实验室在接到样品后要立即进行检测,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最快的速度出具检测报告。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
(一)基本理论
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坚持控制优先、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的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二)基本知识
1.现场控制 包括拟订控制方案,指导实施控制措施,对控制效果进行监测、评价,并及时调整控制方案,最终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
2.终止应急反应的条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三)基本技能
对现场采取应急控制和消除致病、中毒、污染因素的措施;对传染病应划分疫点、疫区;影响范围广的疫情或污染中毒事故应视情况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区封锁、人员疏散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根据初步调查结果,针对性地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污染物清除等措施。
1.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现场控制措施
积极组织救治病人,隔离传染源;追踪密切接触者,根据需要分别进行隔离、留验、医学观察和健康随访;根据疫情规模和危害程度,确定疫点、划分疫区;采取消杀灭等卫生处理方法,切断传播途径;根据疾病的特点,采取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宣传教育等方法保护易感人群。
2.食物中毒事故的现场控制措施
组织有关医疗机构紧急救治病人;调查可能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进行现场卫生学处理;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应依法采取相应控制措施;调查被污染食物的流向,并向可能受影响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3.职业中毒事件的现场控制措施
协助开展现场人员疏散;组织人员检伤分类;开展现场中毒患者急救和医学观察;进行人群健康危害的卫生学评价;提出控制毒物危害措施的建议;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
4.核和辐射事件的现场医学救援措施
判定和救治伤员;初步估计人员受照剂量,对伤员进行分类处理;指导公众做好个人防护,必要时在专家指导下发放和服用稳定性碘;协助解决核和辐射事件造成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协助做好可能污染的食品、饮用水等的放射性监测的控制。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后的评估
(一)基本理论
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发挥对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的优势,完善薄弱环节,以达到不断加强和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各类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二)基本知识
组织卫生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专业技术措施、控制效果及控制保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等。
(三)基本技能
1.制订评估计划及实施方案 包括评估目的、内容、方式及组织分工等内容。
2.评估培训 对相关人员作评估计划和方案的培训。
3.评估实施 根据计划要求对每项评估内容核实判断,作出评估意见和建议。
4.评估总结 写出评估报告,包括评估时间、评估人员组成、评估内容及结果、评估意见和建议。
(杜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