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体检一本通
20721700000013

第13章

第五章 (5)

(2)RNA检测可区别于丙型肝炎抗体假阳性或假阴性患者诊断。

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测定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免疫缺陷病毒,自身既不能复制,也不能单独增殖,只有与乙肝病毒共存条件下才能感染人体。如丁型肝炎病毒和乙肝病毒联合感染;或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重叠感染,这种肝炎称为双相性肝炎,易生成重症肝炎或肝硬化。丁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一样,传播途径也是血液及血液制品。

1.血清丁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正常参考值

正常情况下,丁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DV)为阴性,丁型肝炎病毒RNA(HDV-RNA)也应为阴性。

2.血清丁型肝炎病毒检测异常

(1)丁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DV)为阳性,是诊断丁型肝炎的指标,有传染性。

(2)丁型肝炎病毒RNA(HDV-RNA)可确诊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测定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引起戊型肝炎的病原体。戊型肝炎病毒属于肠道病毒,其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都与甲型肝炎相似,青壮年易感染,孕妇感染死亡率较高。检测血清中的抗HEV-IgM和抗HEV-IgG抗体,是戊型肝炎的特异性诊断方法。

1.血清HEV-IgM、IgC检测正常参考值

正常情况下,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DV)为 阴性。

2.血清HEV-IGM、IgC检测异常

HEV感染后,机体可产生HEV-IgM和HEV-IgG抗体,HEV-IgM持续约5个月,而HEV-IgG持续约1年,两者任一阳性,均可作为近期HEV感染的诊断指标。

肾功能检测

肾脏患有疾病时会影响到肾脏的许多功能,临床常依据肾脏代谢功能的指标变化,来预测肾脏受累后损失的情况,肾脏疾病相关检测项目有以下几项:

血尿素氮(BUN)

血中尿素氮主要经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排出。当肾实质受损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致使血中尿素氮浓度增加,因此尿素氮测定有助于观察肾小球滤过功能。血中尿素氮来源由肝脏合成,当严重肝功能不全时,其含量亦可减少。

1.血尿素氮检测正常参考值

成人3.2~7.1mmol/L

2.血尿素氮检测异常

(1)肾性增高: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中毒性肾炎、严重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血管硬化症、先天性多囊肾和肾肿瘤等引起的肾功能障碍。尤其是对尿毒症的诊断有特殊价值,其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性成正比,有助于病情的估计。

(2)肾前性增高:见于脱水、失血、休克、严重心衰、肝肾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重度烧伤、严重感染、糖尿病酸中毒、上消化道出血等。

(3)肾后性增高:见于前列腺肥大、肿瘤压迫所致的尿道梗阻或双侧输尿管结石等。

(4)尿素氮降低偶见于急性肝萎缩、中毒性肝炎、类脂质肾病等。

3.血清尿素氮检查注意事项

需空腹,取不抗凝静脉血。

血清肌酐(Cr)

血清肌酐检查主要是观察骨骼肌的肌酸代谢最终产物,是由肾小球滤过随尿排出的体内废物,肾小管基本不重吸收。血液中肌酐的浓度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如果血中肌酐含量增高,是表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指标之一。

1.血清肌酐正常参考值

男性 53~106μmol/L

女性 44~97μmol/L

2.血清肌酐检测异常

(1)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损害,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尤其是慢性肾炎者,肌酐含量越高,预后越差。

(2)脱水、失血、休克和心力衰竭等。

(3)剧烈体力活动、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也可增高。血Cr减少见于肌萎缩、严重肝病、白血病和肾功能不全。

3.血清肌酐检测注意事项

需空腹,取不抗凝静脉血。

血清尿酸(UA)

尿酸(UA)是体内核酸中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由肾小球滤过,其中98%被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泄。如发生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可致尿酸血中浓度升高,是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指标。另外机体嘌呤代谢紊乱产生尿酸过多也可导致高尿酸血症。

1.血清尿酸检测正常参考值

男性 180~440μmol/L

女性 155~357μmol/L

2.血清尿酸检测异常

(1)急、慢性肾炎、肾结核、肾盂肾炎、肾积水等。

(2)****、********及铅中毒等。

(3)痛风症。

(4)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

(5)降低见于:恶性贫血、范科尼综合征等。

3.血清尿酸检测注意事项

需空腹,取不抗凝静脉血。

4.血尿酸与痛风的关系

血尿酸与痛风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对痛风的诊断不是特异性的。一般情况下,血尿酸水平的升高可诱发痛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可使痛风缓解,但医生告诉我们,痛风病人可能血尿酸正常,而易误诊为其他关节炎,同时其他关节病患者在伴有高尿酸血症时又容易被误诊为痛风病。因此,当我们有关节疼痛且血尿酸又升高时,切莫惊慌和盲目用药,一定找医生就诊以明确诊断。

由于痛风患者可因进食量的锐减、急性关节疼痛发作时的应激反应、疼痛发热时使用水杨酸及其复合剂等退热药,使血尿酸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所以当病人具备典型的痛风病史、症状及体征时,检测血尿酸即使正常,也不能排除痛风的可能性。反之,血尿酸增高也未必是痛风。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我们每天摄入的富含嘌呤和高能量的食物过多,如虾、蟹、肉类、动物内脏及啤酒等,由此导致的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含痛风)、脂肪肝及肥胖症等明显增多,且有年轻化趋势。这些疾病多能影响尿酸的代谢过程,使尿酸合成增加。据有关统计,在正常人群中有5%~10%的人血尿酸升高,60岁以上的人中约15%是高尿酸血症者,而发生痛风病者不足l%。

血清脂质检测

总胆固醇(TC)检测

人类总胆固醇是脂肪在血液中存在的一种形式,胆固醇在体内有许多重要功能。

1.血清总胆固醇检测正常参考值

TC<5.2mmol/L

2.血清总胆固醇异常

(1)总胆固醇增高:

A.胆固醇>6.2mmol/L为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B.高胆固醇饮食、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并发黏液性水肿。

C.肝外阻塞性黄疸,如胆道结石,肝、胆、胰腺肿瘤等。

(2)总胆固醇降低:

A.严重肝脏疾患,如重症肝炎、急性肝坏死、肝硬化等。

B.严重营养不良,严重贫血患者。

C.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肝内阻塞性黄疸。

D.急性感染,如急性胰腺炎等。

3.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时注意事项

(1)采血前2~3天尽可能少食含脂类食物。

(2)患者应近期无急性疾病、损伤或者外科手术史。

(3)需空腹,采不抗凝静脉血,分离血清进行测定,避免溶血。

三酰甘油(**)

1.血清三酰甘油检测正常参考值

**<1.70mmol/L

2.血清三酰甘油检测异常

(1)血清三酰甘油增高:

A.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高脂蛋白血症(Ⅰ型、Ⅳ型、V型)。

B.严重糖尿病、痛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C.胰腺炎、迁延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脂肪肝。

D.长期禁食或高脂饮食以及大量饮酒等。

E.妊娠和口服避孕药,以及更年期妇女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致血清三酰甘油增高。

(2)三酰甘油降低:

A.肝实质病变、暴发性肝炎时可降低。

B.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C.恶病质、原发性p-脂蛋白缺乏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正常参考值

HDL-C>1.04mmol/L

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异常

降低因素可见于:

(1)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冠心病、高脂蛋白血症Ⅰ型和Ⅴ型。

(2)重症肝炎、肝硬化。

(3)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

(4)吸烟、肥胖者、严重营养不良以及应激反应后。

增高一般认为无临床意义,与遗传有关,但未被证明对冠心病有保护作用。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正常参考值

LDL-C<3.12mmol/L

关于LDL-C数值供读者参考:

建议控制水平<3.12mmol/L

警惕水平3.36~4.14mmol/L

冠心病危险水平>4.14mmol/L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的意义同血清总胆固醇测定,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高更能准确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度。

(1)增高因素:

A.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

B.肝脏疾病。

C.糖尿病、神经性厌食及妊娠等。

(2)降低因素:

A.营养不良、肠吸收不良。

B.慢性贫血、骨髓瘤。

C.严重肝脏疾病等。

糖代谢疾病相关检验

血清葡萄糖

血清葡萄糖(GLU或BS)就是人们俗称的血糖,血糖(GLU)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它的来源是食物中的淀粉、牛奶内的乳糖、蔗糖及麦芽糖等。经消化吸收而生成的葡萄糖,大部分储存于肝脏和肌肉内,小部分随血液输送到组织器官中氧化分解、供应生命活动的能量。在正常情况下,有胰岛素等激素的参与,糖的分解与合成代谢处于动态平衡,血糖保持相对稳定。临床通过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值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疾病、掌握病情和进行治疗。

1.血清葡萄糖检测(空腹)正常参考值

成人 3.6~6.1mmol/L(65~110mg/d1)

儿童 3.5~5.6mmol/L(60~100mg/d1)

2.血清葡萄糖检测(空腹)异常

(1)血糖增高:

A.胰岛功能低下,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

B.导致血糖升高的激素分泌增多,如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腺垂体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巨人症、胰高血糖素瘤等。

C.中枢性疾病,如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重症脑炎、颅脑外伤等。

D.妊娠呕吐、脱水、全身麻醉、应用噻嗪类利尿剂等均可使血糖轻度增高。

E.餐后l~2小时和情绪紧张时。

(2)血糖降低:

A.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岛B细胞瘤。

B.降血糖药物用量过多。

C.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

D.长期营养不良、重症肝炎、肝癌、糖原累积病、酒精中毒等,也见于饥饿、妊娠、剧烈运动后。

3.血清葡萄糖检查时注意事项

检测空腹血糖时,清晨空腹(采血前要求禁食至少10小时),因此一般于测定前一天晚8时以后不能进餐。采清晨空腹不抗凝静脉血,分离血清进行测定,避免溶血。

葡萄糖耐量试验(CTT)

葡萄糖耐量试验是检查人体血糖调节功能的一种方法。正常人给予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暂时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促使合成糖原加以储存,在2小时内血糖恢复到空腹水平,称为耐糖现象。在给予—定量葡萄糖后,间隔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测定血糖和尿糖,观察血糖变化及有无尿糖出现,称为糖耐量试验。糖耐量试验对无症状糖尿病、轻型糖尿病的诊断有较大意义,如已明确诊断为糖尿病,则没有作此项检测的必要。糖耐量试验对糖尿病疗效的观察没有任何意义,对一些内分泌失调的患者的诊断有所帮助。

1.口服糖耐量检测正常参考值

(1)空腹血糖低于3.6~6.1mmol/L(65~110mg/d1)。

(2)餐后1小时<11.1mmol/L。

(3)餐后2小时<7.8mmol/L。

(4)餐后3小时降至空腹水平。

(5)各次尿糖结果均为阴性。

2.口服糖耐量检测异常

(1)当静脉空腹时血糖<6.1mmol/L,GTT2小时血糖<7.8mmol/L,说明人体血糖调节能力正常,为糖耐量正常。

(2)当静脉空腹时血糖介于6.1~7.0mmol/L时,且GTT 2小时血糖≤7.8mmol/L,说明人体对进食葡萄糖后的血糖调节能力尚好,但对空腹血糖调节能力轻度减退,提示为空腹血糖受损,应长期监测血糖,必要时重复糖耐量试验。

(3)当静脉空腹血糖<7.0mmol/L,并且GTT 2小时血糖介于7.8~11.1mmol/L时,说明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轻度下降,提示为糖耐量受损,需长期随访。其中约1/3的人可能发展为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