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令人紧张的急症——症状解难篇 (2)
细支气管炎常发生于婴幼儿,是由几种不同的病毒侵犯整个呼吸道,尤其是肺部的细支气管。其中最常见的致病原是所谓的“呼吸合体细胞病毒”及“副流行性感冒病毒”,其他还包括了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鼻病毒等,这些病毒也可以造成一般伤风或感冒的类似症状。
2岁以下的婴幼儿较易受到感染,多半由较密切的接触感染,家中患有感冒的年龄较大儿童、父母或其他成员都可能传染给宝宝,感染病毒的黏液分泌物经咳嗽或喷嚏传播至空气中,或直接喷传至宝宝的脸部,宝宝呼吸时就进入气管内,或由接触传至口鼻或眼睛,一般在3~7天发生症状。
细支气管炎通常开始就是感冒症状,有发热、鼻塞、流鼻涕、咳嗽等现象,经过2~4天,病情恶化病毒传播到细支气管,此时可能开始发热,同时因呼吸道的阻塞,会产生咳嗽及喘鸣声,有些幼儿会像气喘发作一般,感到呼吸急促(每分钟50次以上)及困难、咳嗽声也多痰较沙哑,时间拖久了会导致肺炎,逐渐食欲下降。
一旦孩子因为呼吸困难而感到烦躁、不安、痛苦,而且唇、舌发青时,需立即就医,并要尽量安抚小孩,以免哭泣加重呼吸困难的症状。
2.严重时需住院治疗
如果食欲缺乏或吸吮困难,可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比较重要的是水分(如开水、稀释一半的运动饮料或果汁)的补充供给,在疾病初期十分有帮助。另外,当发热超过38.5℃以上时,应给予宝宝退热处理,例如:除去太多的衣物覆盖、服用退热药物及温水拭浴等。
大部分婴幼儿感染细支气管炎,并不需要特别的药物治疗,即使病情严重时住院治疗,也仍是以支持疗法为主,包括:耐心的照顾宝宝的呼吸、给予氧气及合理饮食、利用雾化器帮助保持鼻腔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潮湿(以利排出通畅)、多拍痰使气管壁上之痰液震动松脱等。
当宝宝因细支气管炎而产生咳嗽症状时,咳嗽有助于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因而不需要使用较强的镇咳药物,也不必过度使用消肿剂以去除鼻塞现象,这些药物都可能使得鼻部及呼吸道的分泌物过于浓稠不易排出,而使症状持续较久。
此外,因为细支气管炎为一种病毒感染,因而抗生素是没有效果的,除非产生了续发性细菌感染,如耳炎或肺炎,此时就必须使用抗生素了。
七、发热、咳嗽、多痰──肺炎
肺炎是指肺部感染,通常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引起(病毒性肺炎症状较轻,而细菌性肺炎是呼吸道感染中较严重的疾病),或者是有异物吸入肺部。
对较小的孩子而言,肺炎多半是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比如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哮喘、百日咳或麻疹等疾病,逐渐扩散蔓延到肺部所造成的,依序称为支气管肺炎(又称小肺炎)、局部(小叶)肺炎、大叶肺炎。
至于较大的孩子,较容易直接感染大叶性肺炎(范围较大),其中一个或多个肺叶会被肺炎球菌所感染。
细菌性肺炎需要用抗生素治疗
一般来说,感染肺炎的孩子都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咳嗽、流鼻涕,接着出现发热数日不退、头痛、食欲缺乏、疲倦、活动力及精神变差,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呼吸时胸痛、腹痛或甚至咳出血来。
如果诊断为病毒性肺炎,只要给予一些症状治疗药物及呼吸辅助疗法即可,抗生素使用并无法缩短疗程,但特殊状况时仍需并用抗生素治疗,包括:患儿为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有免疫缺损、症状严重之急性病容或合并有细菌性感染的征兆等。
若确定为细菌性肺炎就一定要应用抗生素。大部分医师会先根据经验法则,依不同年龄和好发的细菌来推测、选用有效的第一线抗生素,例如:怀疑肺炎双球菌时使用盘尼西林;怀疑是嗜血性感冒杆菌时,则选用安比西林类;若怀疑是霉浆菌,则要用红霉素类。然后再以患儿临床的反应结果及细菌检查或培养的结果,决定是否要更换药物。整个疗程需要7~10天,一旦有胸腔积液或脓胸发生,需先做胸腔穿刺,以取积液做检查及培养,或需要放置引流管,配合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其疗程也会较长,需要10~14天。
此外,雾化吸入及拍痰法,对肺炎症状的改善也有帮助。蒸气喷雾及药物吸入的目的,是让痰液变稀且使支气管扩张,如此痰液较容易被排出;再加以拍痰法配合,可使气管壁上之痰液震动、松脱,再加上姿势引流(患部在上位),就可使感染的痰液更容易顺流至气管内咳出,加速病情的好转。
八、发热、耳痛──中耳炎
小宝这几天稍微有点咳嗽,妈妈认为可能是近来台风来袭,天气变化,导致小宝的体质敏感。不料昨天半夜里,小宝突然发热了,温度高达39℃而没有下降的迹象,而且小宝直呼右边的耳朵痛,妈妈用肉眼向耳内看,只看到有少许液体流出外耳道。
于是半夜紧急带去医院挂急诊,经过医师详细检查后,发现小宝两耳内堆积了很多硬耳屎,清除耳垢后再检查显示耳膜内有发炎积脓现象,右耳比较严重且耳膜也破裂了,流出的耳液其实就是脓液。医师说小宝患的是急性中耳炎,由于症状厉害,所以立刻办理住院治疗。
人脸上的五官,在解剖学的结构上彼此是互通的,这可由平常我们点眼药水后,没有多久即可在鼻子及口腔中感觉到眼药水的苦味而得知。所以,当五官中任何一个器官有问题时(尤其是会传染的疾病),很有可能就借着这些外面看不到的内部通道而散布到别的器官。
一般而言,病由口鼻入,当感冒及咽喉感染时,细菌或病毒会由咽喉部位借着通道(耳咽管)传到耳朵内(中耳)而引起中耳炎;有时外耳发炎时,细菌也会由外耳道穿过耳膜的屏障而导致中耳炎。
此时宝宝除了发热外,更会因耳朵疼痛而哭闹不安,严重时耳膜还会因脓液贮积过多而胀破,此时就会有黄色、恶臭的液体流出,而且中耳炎可发生于单侧,也可左右两侧同时并发。
此外,由于中耳的位置和大脑很接近,最怕细菌或病毒侵入大脑中,而造成脑膜炎或脑炎,或直接侵入附近的骨骼中造成骨炎(耳后乳突骨炎),千万大意不得。
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耳朵痛等症状时,必须立即送医检查治疗,通常只要服用抗生素7~10天,中耳发炎的现象即可完全消退。治好之后,再过2周左右,最好找医师复诊一次,且日后要小心避免中耳炎的复发。
同时,当耳朵发炎时,一定要记得考虑其他的五官有无异常。
其次,幼儿因好奇心的驱使,有时也会把小东西塞到耳朵内,而自己又拿不出来,或过一阵子忘掉了,时间一久,耳内的异物会刺激引起感染及疼痛父母最好在每次幼儿洗完头脸后,用细小的棉花棒放入耳内约1厘米,将耳道内的水分吸出,以避免发炎
此外,勿自己强行要将耳内的异物或大块耳垢取出,因为在对耳朵结构不明了的情况下,易伤及耳道或使异物或耳垢愈陷愈深而造成伤害,所以还是要请有经验的医师用专科仪器将异物取出,才是最安全之道
耳内流清水不断因为耳道与大脑相接近,此清水有可能是脑脊液,提示可能中间有裂孔存在,容易后续感染得脑膜炎为紧急状况,一定要立即送医检查及治疗
耳内出血可能是耳膜破裂(由外伤或头部骨折引起),或外耳道受伤出血如果只是单纯的耳外面受伤出血,可用直接伤口压迫法来止血
否则,勿直接用物品塞在耳道或设法止血,以免对中耳道造成太大压力而使内压升高,应即刻送医治疗
九、发热、抽搐、昏迷──脑膜炎、脑炎
脑膜炎或脑炎是指脑表面或脑组织内部有感染,因会直接影响到身体的控制中枢,所以千万疏忽不得。
脑膜炎与脑炎的病因、症状及治疗
能找到的病因多为细菌或病毒,但仍有近一半是找不到原因的。细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嗜血杆菌、霉浆菌,病毒则包括:肠病毒、日本脑炎、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最为常见。
若孩子有发热兼痉挛的现象时,可能是脑炎(或热痉挛)的早期症状,须立即求治,其他属脑膜炎或脑炎的症状还有:严重头痛、颈部不适、畏光、食欲下降或呕吐、昏睡、无精打采等。
一旦有上述症状时千万不能耽误,须立即住院诊断,以确定疾病的严重性,例如:做必要的腰椎穿刺,以抽取脊背液做检验,做脑部计算机断层影像检查,同时也会对其他症状做必要的处理。
一般而言,医师都会尽量找出病因,以寻求能直接杀死病原的方法。细菌性者可以直接使用(10~20天)抗生素,但病毒性者则无药物可以有效地除去病毒。一般较普遍的治疗方式通则为:控制身体水分摄取、静脉注射降低脑压药物、使用呼吸器维持氧气供应及协助降低脑压、预防控制抽搐、维持电解质平衡等。不过,身体复原的最大动力,还是要靠自身免疫系统发挥作用。
关键在于发病后若能早期诊断并及时接受正确且良好的医疗,大部分宝宝是可以完全康复的。
十、半夜哭闹──肠绞痛
傍晚时,一对年轻的父母急忙抱着熟睡中的婴儿到医院挂急诊。这个婴儿约2个多月,先前已经在家中连续好几天都哭闹不安,而且很难安抚下来,已经换了好几次不同品牌的奶粉,也从药房买了消除胀气的薄荷膏涂抹在肚脐周围按摩,还是止不住他莫名的哭闹。经过医师仔细检查之后,初步诊断为“婴儿肠绞痛”。
什么是婴儿肠绞痛呢?严格来说,婴儿肠绞痛并非一种疾病名称,而是一种(症状),常发生于3个月内的婴儿,其典型的症状是原本健康的宝宝会突然哭闹不安,大多发生在傍晚以后、入夜时分,甚至深夜,每天几乎会在固定的时间发生,有时会持续几个小时都无法平静下来。
3个月大时,绞痛自然缓解。
引起婴儿肠绞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宝宝的情绪发泄、做噩梦、亲子间的互动不良、婴儿对奶粉中的蛋白质过敏、乳糖耐受不良导致肠内气体过多(尤其是氢气)、不正常的肠蠕动增加、婴儿的自主神经系统作用过强、家庭的压力或母亲的焦虑等,究竟确实病因为何,仍有待医学更进一步的研究。
临床上,真正因为牛奶蛋白过敏,或是乳糖消化障碍而导致的肠绞痛只占10%~20%,有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婴儿肠绞痛应该是一个多种因素影响的良性疾病,通常在宝宝3个月大后就会自动缓解,但据统计仍约有30%的宝宝会延长到4~5个月或以上。
不过除了哭闹不安之外,若还有其他现象存在时,就要注意是否有别的疾病了。例如:有呕吐现象时,就要考虑是否有胃食管逆流、幽门痉挛或阻塞、肠阻塞等问题;或者有腹泻腹胀时,则需看看是否有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症、先天性巨肠症、肠蠕动神经异常等病症。
一般在专业小儿科医师的检查后,只要确定没有其他的病理因素,父母们就不必太过焦虑这个问题,而应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适当的安抚,如:摸摸肚子或抱抱哄哄是可以减缓哭闹的现象,逐渐陪伴孩子度过短暂3个月的哭闹期吧!
十一、呕吐、腹痛──肠套叠
孩子肚子痛的情况十分常见,其中大多数是良性的,会自行恢复正常,但也因此而容易被父母忽略,甚而导致严重并发症的腹痛首要的就是肠套叠。顾名思义,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到另一段肠管里面,可以是大肠套入大肠、小肠套入大肠、小肠套入小肠,甚至是小肠套入小肠后,再套入大肠的“连环套”,但其中较常见的是位于盲肠附近的小肠套大肠。
1.肠管为什么套叠在一起?
肠套叠常见于6个月至2岁的儿童,约有60%的病例发生于1岁内,很少发生于新生儿,通常男多于女。此症的发生原因仍不清楚,有些是因为感冒造成的腹部肠管淋巴结肿大、肠蠕动异常,或因为大肠长了息肉,或小肠的“美克尔憩室”,也有可能是肠炎造成肠管的淋巴结增生,再产生肠套叠的并发症。
一般年龄大于2岁的小孩所患的肠套叠,大多与解剖学上的异常结构相关,而大于5岁的肠套叠病儿,又以“肠的淋巴瘤”最多见,另外,过敏性紫斑也常常会合并发生肠套叠。
大部分的患儿先前都好好的没有明显的前兆,突然发生间断式剧烈的腹痛(每隔一段时间剧痛一次,而且疼痛的间隔愈来愈短)、呕吐,同时会有血便(包括了红果酱性血便、肛检及大便隐血检查为阳性反应者),及偶尔在右上腹部可触诊到一团像“香肠”形状的东西等,这些都是肠套叠的典型症状。
不过,并非所有的病例都如此典型,有的会较复杂,如出现像“急性肠炎”症状(上吐下泻),有的一天内可能只痛1、2次,或有的会并发高热、腹胀,所以除了父母要提高警觉外,尚需要靠有经验的医师做正确诊断,对于一些腹痛症状找不到确实病因者或高度怀疑有肠套叠者,也可先安排腹部的X线及超声波检查,因为此些检查属于非侵袭性,方便快捷,对肠套叠的检查尤其可靠。
2.尽速解除肠套叠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