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以体处之,以心验之,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
老子平日里观察自然,思考人性,探寻道。一天,老子路经溪流,看着潺潺的溪水,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若有所悟,感慨道:“上善若水。”老子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从来都是从高处往低处流,人却都是要从低处往高处走的;水到的地方,往往是人所不喜、不屑、不齿的地方。水来到这里,并不是为消磨时光,而是为了濡养、滋助万物的生长。水在“利万物”之后,却不见它对万物有任何索取,要求任何回报。这样的一种性情,已经与“道”很接近了,是为上善。
上面是一个典型的“体验”的例子。这里,老子之体在溪水边,检验的是水之性。以身体处水旁,我与水融为一体,以我心验水性,即是体验。我们会发现,其实作检验工作的,并非老子之“体”,而是老子之“心”。既然如此,为何不叫“心验”而叫“体验”呢?中国文化很强调身与心的统一,如中医理论中,肝主怒。怒在心中而非体内,但心中之怒会带来体内肝脏的损害。反过来,体内肝脏染疾,脾气就容易变坏,经常发怒。身心本一体,密不可分。老子如果没有以身处水的经历,又何来上善若水的体验呢?
体验作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天已经逐渐淡出现代人的视野。人们更为熟识的认识方法,是实证。值得我们信赖的,不再是心中的领悟,而是科学的数据。医生需要解决的,不再是患者的病痛,而是检查的指标。作为现代人,无法摆脱大环境的影响,信仰科学,追求实证,是天经地义的。但如果以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中医,恐怕就难以真正地进入中医之门了。
中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理论时时处处都铭刻着传统文化的烙印。体验的方法,自然也就是我们学习中医时至为重要的一种方法。一个人心中的世界,往往决定了眼中的世界。我们是以体验为基础,用心观察世界,还是以实证为依据,用脑分析事物,常常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下面我们从实例出发,看一看中西文化、中西医学,在体验与实证的两条路上,会有怎样不同的收获。
风,这样一个自然界中再常见不过的现象,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是由于大气压力的不同而形成的空气水平流动。这是实证的结果,是用科学的检测仪器观察得来的。一定程度上,这种认识可以名之曰“真理”。中国古人对风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正韵》:“风,以动万物也。”风,就是让世间万物动起来的那个物。以我体处风中,以我心验风性,除了风,世间还有什么可以产生如此大的力,以“动万物”呢?
风的现象对于现代医学的启发恐怕十分有限。然而在中医理论中,风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风邪位列六淫邪气之首,被称作“百病之长”。那么中医又是如何来认识风的呢?
首先,中医发现,微风是自然界正常的天气现象,于万物有益无害。春日里和风细雨,生机盎然,自是一派祥和景象,可以称为“气”。然而一旦风力过大,飞沙走石,树倒屋倾,风就成了一场灾难,被称为“邪”。风气对万物有益,对人体也无害;风邪对万物有损,对人体也有害。
接下来,风过之处,树枝轻摆,花草微动。动,是风的习性。而人偏偏有一类病症,其特点就是“动”。双手的抖动、头部的颤动,甚至全身的战栗,这种身体动摇不定的病症,中医看来,即是体内之“风”所致。如果不是微风而是狂风,树木花草不是轻摇而是倾倒,这样的风如果出现在人体上,就是可以夺人性命的中风病了。中风后,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正与房屋的倒塌相像;若能保全性命,人会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正与树木倾斜不能自正相仿。
既然中风病如此凶猛,半死半生,那么此病是否可以预防呢?这又需要对风产生的原因进行体验了。中国北方与南方的风不尽相同,北风刚烈,南风和煦。单就北方而言,冬夏之风又有不同,冬风凛冽刺骨,夏风多伴湿热。而与中风病最相像的风,正是北方严冬这种凛冽刚硬的刺骨寒风,以其力竣猛而伤人最甚。笔者以为,北方寒风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破坏力,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水少”。北方之水比南方之水少,所以北方的风比南方的风多且大;冬季的水比夏季的水少,所以冬季的风比夏季的风频且剧。(台风除外,多由热起,与人体高热后形成的“抽风”更为接近,这里从略)
中风病发生的道理也与此相似,主要的原因也是在于“水少”。人体的水,与自然界的水一样,停聚在下,也就是在肾中。肾水不足,体内的风就容易妄动。对照今天中风病的高发人群,肾阴不足者确实比比皆是。对这些朋友而言,平时多注意保护自己的肾水,无疑就是预防中风病最佳的方案了。保护的方法,举例来说:注意房事的节制,不熬夜,少吃辛辣的食物,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等等;可以多吃些核桃、腰果、木耳、紫米之类的食物。
掌握了体验的方法,时时不忘以体处之,以心验之,也就掌握了学习中医的大道。逢山水,可以心验山水之性;见花草,可以心验花草之性;处世间,可以心验人情之性;临病症,可以心验正邪之性。如此则寓学习于生活,法医道于自然。自学中医,乐在其中,何苦之有?
初识中医
初学中医,很容易出现两种偏激的想法:一种认为,学中医主要靠实践,理论繁琐难懂又无用,根本没有必要追求太多。另一种则正好相反,认为要学好中医,必须首先把理论基础打得非常扎实才可以,而且这基础必须是从《易经》开始,继而是《内经》《难经》《伤寒》《脉经》等经典著作。学习中医,与学习任何一门其他的学科一样,都需要一个从简到博,从浅入深的过程。本讲的内容,就是帮助大家在大体上了解整个中医学的概况。以下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介绍:中医学都讲了什么,也就是中医理论的部分;中医是怎样看病的,也就是中医临床的部分;学习中医需要注意什么,也就是中医的学习方法。
一、中医学都讲了什么
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人体是怎么回事?”“疾病是怎么回事?”“如何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这三个问题,用专业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