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零起点学中医
20722900000036

第36章 中医处方用药思路

(三)中医处方用药思路

如果说中医辨证的过程,需要的是侦探般犀利的目光,法官样冷静的头脑;那么处方用药的过程,需要的则是幽境里灵性的心思,书法中淋漓的挥洒。

历代医家、各门各派,都有自己所习用、善用的方药。如张子和之善用舟车、大黄,李东垣之善用补中、黄芪;今火神之善用四逆、附子。同用一方一药,理解有异,疗效亦可迥然不同。解读医案方药,贵不在牢记某方某药可治某病,而在从案中体会医者思路与用药妙处。

下面我们就以一则医案为例,来体会一下如何通过医案解读,来学习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李某,男,54岁,干部,口疮反复发作1年。2002年5月6日初诊,观其以前所用之方剂多以清热泻火及滋阴降火为主。现患者表现为面色暗黄,唇内及颊部有数个绿豆大小溃烂面,色白黄,周围微红不肿,自述进食时疼痛,伴口干不欲饮,全身困重乏力,时便溏,睡眠差,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弱。追问病史,患者近1年来,工作压力大,经常失眠。无疾按:以上为山西张瑞丽医生的一则医案。口腔溃疡,是临床很常见,也很让人讨厌的一个病症。

最常见原因是胃中实火循经上扰,最常见的治疗思路是以黄连类苦寒药清泻之。这种口疮一般治疗起来效果比较理想,攻邪后症状即可明显缓解,以至痊愈。但若口疮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再以此寻常方法治疗,往往就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了。谨按无疾临证所见,反复发作者,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长期肝郁气滞,火从内生,即可循胃经上行,发为口疮;脾气不足,推动无力,停滞之痰湿饮食郁积化火,亦可上行为病;若阳虚体质者,肾阳不足,火少无力温暖脾土,亦可见到典型的上热下寒表现,出现口疮。那么此例患者当属于哪一类呢?还是继续来看张医生的分析:脉症合参,考虑患者为思虑过度,伤及于脾,而致脾胃虚弱,口腔黏膜失养。无疾按:下面一起来分析一下病情:

1.首先看主症“唇内及颊部有数个绿豆大小溃烂面,色白黄,周围微红不肿,自述进食时疼痛”。

分析:溃疡创面颜色较淡而不红,肿痛表现都不明显。提示病性多属虚而非实热。

2.再看兼症“口干不欲饮”。

分析:口干是上部缺水的表现。缺水的原因有二:一是水量不足,或因实火力猛,水被消耗;或阴虚火从内生,水更不足。这两种情况下,口干皆欲饮,是饮水以自救。

二是水量虽然充足,但无法运抵口舌,导致口舌局部缺水。多因阳气不足,无力化水生气;如果对前面所讲少火生气之比喻仍有印象,应该很好理解。这种情况下,虽然上方缺水而见口干渴,但水量实际并不少,且饮水后,气化水的负担进一步增加,气虚不化的问题越发严重,所以此时虽然口干,但并不欲饮水。

此外,素体阴血不足者,多伴气虚;其理第三讲有讲,此不赘言。这种情况下,虽然水量总体上确实不足,但因同时兼有气虚,饮水后,同样存在气虚不能化水的问题。所以此类患者虽口干渴,但亦不喜饮水;即便喝水,量也比较小,且饮水多喜温热而不喜寒凉。

3.继续看全身表现“全身困重乏力,时便溏,睡眠差”。

分析:结合辨证要点“气虚无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 、“痰湿肥重舌便黏”、“心病心悸痛失眠;脾病消化食欲减,腹胀腹痛大便难。”可知当前患者所见问题,是气血两虚,以气虚为主;兼见湿邪;病位在脾、心。

最后看舌脉“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弱”。与前面分析所得结果如出一辙。

辨证既明,从何处入手来治疗呢?继续看张医生的治疗方案:

治宜健脾益胃为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薏苡仁15g,山药15g,砂仁6g,白扁豆12g,陈皮10g,虎杖12g,葛根10g,藿香6g,知母10g,酸枣仁15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无疾按:患者脾气心血皆有不足,从成方考虑,无疾最喜用人参健脾丸,以其心脾气血并补,而尤重健脾益气,恰中病机。观张医生方,是以参苓白术为主方,益脾气而除湿,是针对核心病机为治。佐以葛根、藿香,制以虎杖,伍知母、酸枣仁清热而除烦。方子不大,用力较专,效果如何呢?上方服3剂后,口腔溃疡明显减弱,效不更方,继以上方加减服15剂,诸症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无疾按:一年之疾,得3剂药而大减,15剂痊愈,疗效相当不错。

谨从本案论,若自己或亲人久患口疮,反复发作,见到此案,此方此效,必然欣喜非常,对中医的学习热情也自昂然。于是原方抄录,对照服用,或效或不效,须明了其理,才知关键处首在辨证,次谋治法,再图方药。思路清晰,依次展开,想继而步入中医之门,何难之有?门径已现,继续努力,对反复口腔溃疡医案勤加收集整理,牢记辨证要诀加以分析,即可知口疮之病,诊察要点何在,治疗靶点如何找寻,常用方药如何运用。临证之问题亦可借此而有所得。

二、学医案,怎么学

(一)兴趣第一的原则

建议从自己或家人朋友的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相关医案。

与切身利益联系越紧密,就越容易激发起兴趣。很多朋友喜爱中医,就是从自己或家人的病患出发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亲人带来健康。无疾非常支持这种目的性很强的学习,原因有三:①深受所苦,求学必诚;②用心专一,易见成效;③学以致用,不妄作劳。学习,一怕不诚,二怕不专,三怕不用。有浓厚的兴趣作后盾,这三怕全无,学习自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广开途径,搜罗医案

信息时代,资源无处不在。书店里、网络上,想寻来几本医案著作,实在易如反掌。如果单位有开放cnki数据库资源,更有时时更新的丰富临床医案可以下载。根据自己兴趣所在,将所得医案分门别类,或单独摘录,加以整理,日积月累,必有所得。对于摘录方式,无疾还有一点小的提示:“复制粘贴”模式与“手写整理”模式相比,区别看似在表象,实则在本质。无须多言,尝试便知。

(三)正确看待失误案

一般来说,医生总是希望将自己最得意的案例拿出来,与人分享。而一些不成功的案例,往往被隐匿不宣。实际上,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学习,自然可以从中领略医生的精湛技艺,学到宝贵经验;通过对失败案例的分析总结,吸取其教训,常常可以得到更大的收获。下面就是无疾自治的一则失误案例,呈与朋友们分享教训。一日外感风寒,发热,寒热往来(所谓寒热往来,即怕冷与怕热交替出现,冷至则盖三床棉被仍觉寒冷不解,热至则掀去所有衣被仍感烦热难耐)。胸胁微满,不欲饮食。脉弦数,舌红苔白。典型小柴胡汤证已见,即开处方如下:

柴胡24g,黄芩12g,党参10g,生甘草10g,法半夏10g,生姜6片,大枣6枚。

药后发热之势略减,但很快又起。后经一番周折,思路越发混乱,越治越败,最终家人强烈要求停用中药,改用抗生素,1周后热退。但随后出现脓血便,里急后重,痛苦不堪。此时西药毒性已见,故坚决拒服西药,以葛根芩连汤三副清利,痊愈。但经此一番打击后,无疾体质大不如前。所不解者,明明是小柴胡证,怎可能用之无效?后有机会与山东金谷子老师面谈,讲到此事,金老师有三点相告:用经方,必须注意原方(即原方药物)、原量(即原方剂量,至少是原方药物比例)、原法(即原方服用方法)。经此指点,后遇疾患,凡与经方证治相符者,必以原方为规矩,疗效确有提高。

三、循序渐进

虽然同名为医案,但其实难度深浅相去很远。如何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相应的医案进行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临证指南医案》是案中之妙者,多述而不论,学习难度较大;《蒲辅周医案》为案中之巧者,轻灵飘逸,令人神往;《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案中之易学者,文辞通俗,论理详透,便于理解(以上三书荐自北京护国寺中医院针灸科恩师董建)。现代名医经验书籍尤其品类繁多,对初学者而言,都是相当有益的宝库,无疾这里不作特殊推荐,凭读者兴趣择之即可。

医案既然有别,那么医案学习就与其他各门课程的学习一样,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朋友的实际情况,无疾将医案学习大体分作以下三个阶段,可作为选择医案书籍的参考。

(一)初级识证阶段

对于零起步学习中医的爱好者朋友,识证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最死板,也最简单的一个阶段。诀窍就在前面讲过的“辨证要点”歌诀中。此阶段的任务,一是熟记并理解辨证歌诀,二是通过反复练习,在具体医案中辨识出各种症状的证候属性。相关练习,我们在前面辨证一章中已经作过一些。识证之后,即可对照中药方剂讲稿中的相应部分,制定出大体的治疗方案了。本阶段适读医案:病症较单纯,证候较典型者。

(二)中级辨证阶段

然而,很多情况下,单是依靠辨识症状的寒热虚实,还是难以应对纷繁的病症的。因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仅出现单一证型的典型表现,是很难见到的。临床见到更多的,常常是几种证型的交织。如气虚与痰湿并见,阴虚与风痰并见等。要在纷繁的证候中把握主次,分清本末,就需要在识证的基础上,加强辨证的功夫了。本阶段适读医案:病症稍复杂,涉及两个以上脏腑,虚实并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