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零起点学中医
20722900000041

第41章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海(1)

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部分如江河,其功用大体如上所述。那么入海后的经脉(肘膝关节以上,及躯干部分),在诊治疾病方面,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海

在形态上与江河不同,在性质上也与之有异。简单的说,江河之性,更重视上下游之间的联系;海之性,更强调同区域内的协调一致。举例来说,上游水源受到污染,下游的水质必然不纯;下游水行受阻,上游的河水就容易泛滥。海则不同,东海有东海的水质特点,南海有南海的石油矿产,再远到大西洋,北冰洋,差异就更加显著。人体内的经络也是同样的道理。十二经脉像十二条江河,发端于四肢末端,流至肘膝关节即汇流入海。那么入海后的经脉,在诊治疾病方面,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上一讲中,我们了解了分布于四肢末端的十二经脉用以诊治疾病的原理与基本方法。其实人体内,还有比四肢筋肉更为重要的部位——躯干。胸腹腰背部,直接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相接壤;这些部位的腧穴,同样具有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功用。那么这些腧穴诊治疾病的规律又是怎样?与十二经脉有着怎样的异同呢?

海在形态上与江河不同,在性质上也与之有异。简单地说,江河之性,更重视上下游之间的联系;海之性,更强调同区域内的协调一致。举例来说,上游水源受到污染,下游的水质必然不纯;下游水行受阻,上游的河水就容易泛滥。海则不同,东海有东海的水质特点,南海有南海的石油矿产,再远到大西洋、北冰洋,差异就更加显著。

人体内的经络也是同样的道理。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头面官窍之间形成的是上下游的关系;而躯干部则更多地表现为局部诊治方面的共性,如胸部前后腧穴对肺心疾病的诊治效果较好,而腹部前后的腧穴则更多地体现了对胃肠肝胆疾病的诊疗价值,肚脐以下的少腹部与腰部腧穴则是常用于诊治肾、膀胱疾病,以及妇科的多种病症。以下无疾继续向大家介绍胸、腹、背部最常用到的一些腧穴。

一、胸部要穴

膻中

定位:两乳头连线中点处(女性卧位取)。

功用:诊治胸肺疾病要穴。

无疾按:膻中穴被称为“气会”,位居胸部正中,对胸部器官,尤其是肺脏的疾病,如咳嗽、喘、胸闷等,都有很好的诊治作用。临床所见的咳喘患者,无论得病久暂(慢性病患者尤其显著),往往可以在膻中穴处发现明显压痛点。对该穴的针、灸、推拿,也常常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症状、治疗疾病的作用。宋代针灸大家王执中,在名著《针灸资生经》中提到一则医案,即是单凭此穴来治疗的。“有男子忽气出不绝声。病数日矣。以手按其膻中穴而应。微以冷针频频刺之而愈。”所谓“应”,这里主要指压痛;“冷针”即是今天最常用到的毫针。

除用治肺脏疾病外,本穴对女性出现的乳腺增生也可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其理就在于,乳腺增生本身虽多由痰湿寒瘀等所致,但其发作每与气滞有关。膻中穴最善治气,又正处两乳之间,故能起效。不过治疗前,还是离不开诊断的步骤,即如王氏医案中所讲“以手按其膻中穴而应”,有“应”,则表示此处为藏邪之所,针灸按之则有效;无应,则效不可期。

胸部腧穴由于与心肺距离较近,针刺不当很容易造成事故,所以今天临床一般较少选用。而膻中穴则不然,此穴下方正是胸骨所在,针刺操作十分安全。胸部其他腧穴,无疾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二、腹部要穴

1.中脘

定位:肚脐与胸剑联合(俗称“心口窝”处)连线的中点处。

功用:诊治胃肠病之要穴。

无疾按:此穴位于上腹部之正中,胃肠出现疾病时,常常可在此处出现异常反应,如硬块、条索、压痛等。无疾在临床见到不少女性朋友,经常在中脘穴上下出现硬块。严重者可大如鸭蛋,坚硬如石,且常随情绪变化减轻或加重。针刺中脘时,也可感到针尖如刺钢板一般,分寸难行。这种情况,通常多是在腹中先有一寒痰瘀血互结形成的“核”,遇到情志不遂时,气在腹中“痰核”周围大量聚集不化所致。针刺中脘穴,及小腿足三里穴,配合肝经太冲,病情一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缓解。

2.天枢

定位:肚脐两侧二寸(约三手指宽)处。

功用:诊治肠腑疾病要穴。

无疾按:天枢是诊治肠腑疾病的要穴,腹泻、便秘患者,无论急性慢性,多可在本穴附近找到异常反应点。针灸、推拿皆可用来治疗。由于下面有一则用天枢穴治疗的验案,这里对本穴的应用方面不作过多讲解,主要与大家一起分析下天枢穴起效的机制,再一起回忆下针灸治病的道理所在。

腹泻与便秘的主要病位都在大肠,却是两种性质相反的病症:前者是排便太过,后者是排便不及。但用针灸方法治疗疾病时,却都可以用天枢穴来实现,道理何在呢?

首先还是一起回味一个最基本的观点:人体是充满智慧的生命体。一般来说,人体不会主动作出对自己不利的事。人体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各种反应,都是出于对自身的一种保护。举例来说:手遇到滚烫的水会立刻拿开,是为了避免发生更严重的烫伤;吃了不干净或有毒的食物会呕吐腹泻,是为了避免这些有毒的物质留在体内造成更大的伤害;肺脏感受寒邪会出现咳嗽,是为了尽快地将邪气排出体外,恢复肺脏的生理功能;人体器官组织受到损害会出现疼痛,是为了提醒人体注意,不要让伤害继续加重。

但人体的力量是有限的。有时只靠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无法将病邪完全驱逐出去;尤其是对于体质偏虚的朋友。这时上述的“人体智慧表现”往往就成了一种让人头痛的病症,如长期的咳嗽、腹泻,缠绵难愈的各种疼痛。这时,就需要一些外界的力量,来帮助人体早日渡过难关了。不同的医学体系对人体,对疾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又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来帮助人体摆脱疾患。

西医是以“霸道”的方式来帮助人体的。譬如两军巷战打响之际,我军以核弹投入街巷之中,一时间敌我皆损,灰飞烟灭,万物归空。战后,人们再从一片瓦砾中站起,逐步开展国家建设,恢复生产生活。不过核武终归不应作为常规战的首选武器。

中医是以“王道”的方式来帮助人体的。外有强敌入侵时,则派遣海(利小便)、陆(通大便)、空(发汗解表)三军,驱逐邪气,速战速决;内生不肖,则备有一盆凉水以令清醒(寒以清热),一盆炭火以暖其心(热以散寒),一队交警以疏导拥堵(行气活血),一队子弟兵以填海屯田(燥湿化痰);外内平息,国力不济时,又以无为之治以休养生息(养阴血),鼓动士气以谋求发展(益阳气)。诸般治法,外有廉颇平定四夷,内有相如治理国政,如此将相合璧,方成王道之法。

针灸是以“帝道”的方式来帮助人体的。以针灸治病,其实并未向体内派驻一兵一卒。能赖以为治者,一曰“治神”,二曰“调气”。神贵宁,气贵行。神乱不治则举国昏聩无度,气滞不行则政令难施,地方作乱。治神之要,在养精血而安神志,尚理三阴;调气之要,在复气血周行之机,须调十二脉。如此神气动静为生之大要,针灸明乎此,堪为帝道。

具体到针灸治病之理,又与上文所讲人体自身的智慧密不可分。人体是自然界至为精妙的杰作,自然之道在和谐,和谐之法在阴平阳秘,阴阳之要在中正平衡,中平之意在于自稳。人体的自稳性,正是很多疾病可以自愈的道理所在。真正疾病发生时,大则出现全局性的神病,小则出现地方性的气病,自稳之机受到约束。医以微针治其神,调其气,譬如累卵之危得以化解,摧城之险得以排除。自稳之机得复,则疾病可除。故针灸治病之关键有二:一在择时,二在选地。择时即选择正确时机,选地即选择恰当腧穴。或谓之: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作正确的事。

回过头来,再看天枢。天枢位列肠腑之上,又处脐之两侧,是肠腑气机升降之枢纽。古人以六腑象天,五脏象地,此穴故有“天枢”之名。针灸此穴,最善理肠腑气机。肠腑运行疾患,无论太过之泻(实下降有余,上升不足),与不及之秘(实上升有余,下降不足),都是在肠腑之地出现的“气结”。欲解此地之结,天枢即为正法。再合以阳明经之“应”处,则结无不可解矣。

3.关元、气海

两穴位置相近,功效有类,故合一而讲。

定位:关元在脐下三寸(一掌宽)处;气海在肚脐与关元连线之中点处。

功用:补益要穴。

无疾按:两穴位居脐下,是历代医家、道家都非常重视的补益要穴。相比而言,气海更偏于补益一身之气,关元更偏于温育元气。所谓元气,孕于肾中,为一身生命活动之根本。这里留下一点供大家思考:气属阳类,而背为阳,腹为阴,最善补气之穴,何以在腹而不在背?

三、背部要穴

与胸腹部的腧穴相比,背部腧穴的诊治作用与部位的相关性要更加鲜明。针灸腧穴学中,对背部每个部位所对应的脏腑都有明确的记述。不过具体内容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数方法,初学者不便掌握。无疾这里仅就对于诊治疾病最为重要的五脏背俞穴给予介绍。

三五七,肺心膈;九一四,肝脾肾。这些就是诊治五脏疾病的关键腧穴所在。中医对背部腧穴的定位,是借助脊椎棘突(即后背正中的一个个凸起的骨头)来完成的。从大椎(即第七颈椎,低头时项部所见最凸起的高骨处)以下开始计算,大椎下依次为第一椎、第二椎……直至第二十一椎。口诀中所讲的“三五七,九一四”,即指第三椎、五椎、七椎、九椎、十一椎和十四椎。这些椎骨下的两侧,就分别用来诊治肺脏、心脏、膈、肝脏、脾脏、肾脏的疾病。实践中为了便于确定椎数,又可以借助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后背肩胛骨之下角(嘱患者活动上肢,即可明显见到肩胛下角所在);一是髂前上棘(即胯骨前方的两处最大的骨)。肩胛下角与第七椎在同一水平,髂前上棘与第十六椎在同一水平。

以上内容看似较为复杂,爱好者朋友在操作过程中,可先在脊柱两侧做按压,发现异常点,再对照上面解说,或参考腧穴图谱,即可轻松作出判断病在哪一个脏腑了。举例来说,长期肝郁,情志不舒的患者,很容易在肝俞、脾俞两处出现压痛。细细揣摩,肝俞穴下方还常可以摸到细细的条索。此时针灸、按揉肝俞、脾俞,以及小腿内侧的足太阴与足厥阴两条经脉上的异常反应点,就可以看到不错的效果了。

四、针灸医案解读

以上无疾主要讲了针灸治病的原理,以及针灸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实践中,该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判断病位何在,是虚是实呢?如何确立治疗方法,选择恰当的腧穴、针具进行治疗呢?下面无疾以几则医案为例,由浅入深,向大家展示用针灸方法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

病案1(无疾自治案)2008年夏,一天清晨,无疾起床后忽感足底不适。原来一夜时间,左足心涌泉穴内侧靠近足大趾处骤起一水疱,如花生米大小,局部皮肤绷紧,胀痛甚,行走不便。循经上按,在小腿内侧中部足太阴与足少阴经之间,有一明显硬结,按之胀痛。乃以1.5寸毫针,于硬结处上下通导,再以皮内针一枚,刺入局部埋针。针后,局部疼痛明显缓解。傍晚时水疱已塌陷,次日清晨水疱完全消失。无疾按:此例属典型的经络辨治验案。西医看来,此当属真菌感染类疾病,治疗当以抗生素类对抗,以杀灭病菌。但此病初起,邪势较猛,又尚未糜溃;外用药无用武之地,内服药则效缓难耐。按中药治疗思路,此湿邪下趋,法当渗利。但药物作用于全身,对此局部迅猛之邪,的确欲速而不达。如果此时心中怀有经络辨证的思路,尝试从经络角度去认识此病,就可以很轻松地获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