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20723000000021

第21章 八领脉 (1)

第二节 八领脉 (1)

一、滑脉为阳中之阴

(体状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前后复旋转;圆活自如似荷露,漉漉欲脱且流畅。

(释义)滑脉,往来流利而不涩滞,犹如盘中之走珠,荷叶上的露珠,旋转轻脱,一往无前,其形象反复旋转,圆活自如,一来一往,一前一后,总是持续不断,极其流利,也难怪王叔和有“往来前却,流利辗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的感叹。李时珍则说:“漉漉如欲脱”,把它比作水的流动,总是持续不断地、一往无前地流动着。而李延昰说得更为形象,他说:“盘珠之形,荷露之义”,可谓是一语道破真谛。

在临床上,滑脉与其他脉象明显地不同类,故不设相类诗。李时珍说:“莫将滑数为同类”。实则不然,滑与数其实不相类,滑而流利,数而躁疾,滑无明显的至数限制,数脉却一息六至。可见这两种脉,没有明显的相类。

(主病诗)滑脉本为阳中阴,神情爽朗气充盈;

气虚不摄肝肾火,血热不与元衰并;

滑脉主病痰作祟,饮食停滞上下分;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调不月胎显身。

(释义)滑脉,势不安定,鼓荡流利,似近于阳,实则为阳中之阴。滑脉是阳气有余的征兆,阳气充盈,所以神情爽朗。但是,气虚不摄肝肾之火,造成血热,也见滑脉。因为气为阳,血为阴,气虚血热,则阳虚阴也虚,阴阳交争,势必鼓荡流利。在这里,我必须重点强调,李时珍所说的“滑脉为阳元气衰”是不正确的,此乃千虑中的一失。因为元气为先天之气,真元一衰惫,鼓动则先变得微弱,力微则脉当涩滞,又怎么会出现滑脉呢?这并不是在诋诽先圣,而是抱着科学的态度来展开讨论,我们完全没必要将权威的枷锁套在自己的心扉之上,我们要实事求是的从“权威”的桎梏中解救出来。

然而,痰饮内盛,风痰上壅,饮食停滞,或上逆呕吐,下瘀蓄血,则滑脉可以洞察玄机。

滑伯仁说:“三部脉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为有妊也”。所以说在女子停经后而身无病的情况下出现滑脉且应指冲和,就可用断定此女子有身孕了(当然,前提是育龄期女子或妇人有正常的性生活,若非育龄期的女性出现滑脉冲和,不是怀孕,而是病态)。

(兼脉诗)沉滑痰食浮风痰,痰火滑数气塞短;尿则阴痛滑浮大,中风瘫缓浮滑散。

(释义)滑脉为邪气内盛之象。鼓气浮越,其象如风,痰饮兼风,脉见浮滑;沉下结滞,其象似食,痰饮夹食,脉必沉滑。脉来流利之间又兼至数急疾,定是痰郁化火;脉来圆转之际还呈短缩,痰郁气滞何疑。浮大而滑者,膀胱火炽,尿则作疼;浮滑而散者,风淫气盛,行坐不遂。

凡痰饮、呕逆、伤食等证,皆上中二焦之病,以滑为水物兼有之象。若所吐之物非痰非食是为呕逆,为津液枯涸而反胃,脉当见涩,所以要详加区分。溺血,经闭,或主淋痢的都内有所蓄,血积类液,瘀凝类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化裁,学者不可一泥丸自封,以塞后学之津梁。

(分部诗)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淋看尺部。

(释义)心主高拱,百邪莫犯,如果痰入包络,未免震邻;肺有客邪,积为痰饮,则气不宣扬。寸部滑脉大多是膈间痰饮内盛,心阳、肺气不降,故发为呕吐,吞酸,舌强,咳嗽等等。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目为肝之窍,肝风内鼓则热生,邪害孔窍;食滞于胃,脉必紧盛且兼滑象;肝热脾困,宿食不消则关部出现滑脉。

肾气通于前阴,膀胱水迫,湿热下注,则出现消渴(西医称之为糖尿病),痢疾(西医称之为肠炎),疝,淋病尿血,男子茎痛尿赤,女子经郁或带下等,这些多见于尺部,但滑而兼有数象。

(勘评)滑脉,其形圆活自如,极其流利,反复旋转,持续不断,指下搏动有力,为阳气盛,稍有热象。《素问诊要经终篇》说:“滑者,阳气有余;阳气有余,故多汗身寒”。在实践中证明,滑脉兼沉迟才会多汗身寒,望学者灵活变通,可别像高阳生一样,见《素问》中有“阳气有余”一语,便信口开河,而在《脉诀》中写出“胃家有寒,下焦蓄血,脐下如冰”。这是不知变通的“杰作”,因为他没有领会到“阳气有余”的意思。所以说古人之语,必须举一反三,否则就成了刻舟求剑,正如佛家所说的“死于句下”一样。

张仲景以“翕,奄,沉”三字来形容滑脉,所谓“翕”,合的意思,“奄”,忽的意思,当脉气合聚而盛之时,奄忽之间,即以沉去,摩写往来流利之状,极为曲至。仲景又说:“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节自平”,此语道出了无疴之象的滑脉。仲景还说:“阳明脉微滑者,当阳部见阴脉,则阴偏盛而阳不足也,少阳脉微滑者,当阴部见阳脉,则阳偏盛而阴不足也。三部九候,各自不同”。高阳生见仲景有这种说法,于是就在《脉诀》中说:“按之即伏,不进则退”。这明显是不分浮沉尺寸的滑脉,这与翕奄之沉,何啻千里;与滑脉之象,尤为不合。但这一因果,果然不出名医所料,可是仲景早就特别提醒过:“滑者,紧之浮名也”。而《脉诀》中却误把翕奄之沉当作重取乃得之沉,这是一妄庸人的“举措”。

滑脉为阳中之阴,血盛而脉滑,肝肾益之,女子益之;气盛而脉滑,心肺喜之,男子喜之;此皆滑中之平脉,兼浮者毗于阳,兼沉者,毗于阴,是以或寒或热,从无定称;惟衡之以浮沉,辨之以尺寸,始无误耳。

李时珍说:“滑脉为阳元气衰”,本属自相矛盾,明系入室操戈。殊不知张石顽说:“气虚则鼓起之力先微,脉何由而滑?”颇有道理。但是气虚不摄肝肾之火以致血脉妄行,却又是个例外,但这并不是元气衰,所以善读书者,灵活变通;不善读者,守株待兔。

二、涩(濇)脉为阴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合五象;如雨沾砂容易散,病蚕食叶艰而慢。

(释义)《脉经》说:“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素问》说:“三五不调”。《脉诀》说:“如轻刀刮竹”。通真子说:“如雨沾砂”。李时珍说:“如病蚕食叶”。李延昰说:“迟细而短,三象俱足”。总的来说,涩脉迟细而短,往来涩滞,极不流利,迟缓艰涩,又与散脉、止脉相仿佛,但有区别,既不是漫无根蒂,又不是间歇而止,而是如雨沾砂、病蚕食叶一样,极其迟慢而不流利,涩脉的出现,说明脉气散漫不聚。

所谓“合五象”,是指涩脉兼有五种形象:如病蚕食叶,如轻刀刮竹,如细雨沾砂,如杨花散漫,似止非止、三五不调,这五种形象的综合,就是涩脉的要领。

(相类诗)三五不调涩脉状,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渺茫极细软,若有若无细稍长。

(释义)涩脉的博动,三五不调,细迟短涩,毫不爽利。微脉则非常软弱,如禾芒(尤其是麦芒)般的微细,勿论浮沉,都似有似无,摸不清楚。涩脉与微脉的联系在于,都有软弱之象,并且无力;但是区别在于,涩脉是五种脉象的整合体,它兼有细、迟、短、散和似止非止五种形象,而微脉只兼有细、软、若有若无、模棱两可等四种形象。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释义)一切世间之物,濡润者,则必滑;枯槁者,则必涩。营血虚少,****损伤,则血不充其脉,故涩也;血少津枯,则反胃;大汗伤津则亡阳。寒湿入营,血行阻滞难通,如血痹之类,什么是血痹呢?《金匮要略讲义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说:“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人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一般地说,凡是好逸恶劳,养尊处优的人不劳动,无事多思,不足于里,有余于外,血行不畅,阳气痹阻,则血痹也就横空出世了。

育龄期妇女见到涩脉,首先要注意问她是否怀有身孕,此为血不足,因血以养胎,所以不足,则不作病脉看。若是身无妊娠,而见涩脉,则为经血枯竭而经闭不月。沈金鳌说:“肾脉微涩,女子不月”。《医学入门》说:“浮脉主伤经不利,浮绝精伤经不利”。张景岳说:“血枯血隔本不同,盖隔者阻隔,枯者枯竭。阻隔者邪气隔滞,血有所逆也。枯竭者,冲任亏败,源断其流也,凡妇女病损,至旬月或半载之间,未有不经闭者,正因阴竭所以血枯。枯之为义,无血而然,故或羸弱或困倦或咳嗽或血热,或饮食减少,或亡血失血,及一切无胀无痛,无阻无隔,而经有久不至者,皆血枯经闭之候,欲其不枯,无如并荣,欲以通之,无为充之,但使血行”。可见涩脉见于妇人,不是怀孕就是闭经。

(兼脉诗)涩兼浮大而且短,肺脉深秋是平象;涩而坚大为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燔。

(释义)涩脉为血少之证,但是涩短而浮且见于肺脉,又临秋季,不是病脉,此为平。若是涩而兼坚大之形,乃邪火炽甚,阴不胜阳;若涩而兼虚软之象,为无根之火熏灼阴液。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误下,或因妄补,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糅,脉道阻涩,不能自至,也见涩状;若重取至骨,似有力而带数,应该与症状结合,并检验其形气,如有热证,是痼疾。

(分部诗)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释义)血为阴液,多则滑利,少则枯涩。精血同源,都属于阴,它们都是用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中医学上,把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称之为神明。血少则不能营养于心,就会发生疼痛,积久而加以惊疑,则怔忡就会产生了。肺的真气若出现亏虚,胸中的大气不能正常运行,则为痞塞;阳虚而不能保护体表肌肤,所以汗液自出,汗出则液耗又叫脱液;如汗漏而不止,是卫气散失的表现,而见四肢厥寒,这就叫做亡阳。亡阳和脱液都可见于涩脉。而寸部见涩,多是心血虚损而见心区疼痛惊疑怔忡;肺卫气亏而见痞膈气塞,液脱自汗。

肝为血海,血少则不能自荣,可引起肝区疼痛。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脉见涩,可见食减呕吐,甚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入即吐。关主中焦,关脉见涩则肝血不荣,两胁气滞胀满;脾阳削弱,食减纳差而兼反胃。

肾为水脏,主藏****,肾气不足则精无余蓄,男子溲淋,女子血败胎漏;肾无余液,血少津枯,无力下致而大便难;大肠津亏,虚火内燥,则肠风下血;血少不跟随真阳之气的运行,必然腹寒胫冷。尺主下焦,尺涩则精血两伤,小便淋漓,血败胎漏,肠结便秘,肠风下血,腹寒胫冷等。

(勘评)世上的万物似乎都遵循“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的自然规律。换句话说,能够得到水液的滋润的,为阴阳和合,所以滑利;如果失去了水分的滋养的,为阴阳失衡,势必枯槁,而脉象又何尝不是如此。肺为金脏,气多血少,又临秋季,金旺水相,物燥伤阴,鉴于此,可以知道肺脉见涩为合度之诊,并无大碍,是为平象。肾为水脏,天一之源,又专司精血,若肾脉见涩,必是虚残之候。凡尺中脉来沉而涩者,不问男女,都可能诱发不孕不育症。若女子怀子而得涩脉,是血在养胎,不足为怪;若无孕见涩脉,轻则停经不月,重则经枯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