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20723000000034

第34章 凭脉断病(1)

第六章 凭脉断病(1)

第一节 断病脉 (1)

一、外感

(诗曰)凭脉断病有秘笈,阴阳吉凶看顺逆;

中风之脉浮缓迟,数大急疾不相宜;

浮滑痰壅又昏迷,沉迟昏仆为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脏冷腑温须详细。

(释义)李延昰说:“病有不尽凭于脉者,然凭脉以断者,十居其九,乃取其宜忌者而标示焉,使不啻影之随形,以戒世之侥幸于万一,遗师其咎者也”。覃修阳先生说:“凭脉断病的诀窍在于分辨阴阳顺逆,从而推断吉凶,但医者不可胡诌妄言,否则愧于医者之名”。是啊!脉学不愧为中医学的瑰宝,其博大精深,若迎浮云,若视深渊。若医者不能心领神会,融会贯通,那么六指之下将会变得盲从无措。

脉象是病变的反映之一,因此不同的脉象就会出现于不同的病症中。病有阴证与阳证的区别,脉也有阴脉与阳脉的不同。阴证见阴脉,阳证见阳脉,这是相宜的,为顺;若阴证见阳脉,若阳证见阴脉,这是不相宜的,为逆。

突然受到病邪伤害而暴发疾病的叫做卒中。最常见的卒中病有中风、中痰、中气、尸厥等几种。

中风病,多是由于气血先虚,风邪乘虚伤害人体而成。因此,中风病若见脉浮缓,浮为风邪入侵,缓为正气未衰,此为脉症相合,易治。如果,脉来坚实而急数,则为病邪太盛的征象,是中风病所忌讳的。

中痰的患者,脉来多浮滑,这说明正气未衰,倘若脉来细数,是津液衰少的表现,治疗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谓中痰,是指中风而见痰涎壅盛、昏迷不省。

中气,属于“尸厥”病的一种,多因情志损伤,脏气厥逆而发生症见卒然昏倒,身冷无痰,脉来沉迟为顺,浮数为逆。

尸厥的患者脉象多见沉滑,若见细弱,病情必然加重,凡患尸厥的都是因为气血先虚,再感受四时不正之气,以致卒然昏厥,口鼻气微,其状如尸,惟脉搏仍然跳动不休。假如邪气深入五脏,便出现身凉肢冷;如仅在六腑,虽人事不省,身体还是照常温暖的。

以上中风、中痰两病,习惯称为“真中风”。中气、尸厥两病,习惯称为“类中风”。无论真中、类中,都能忽然昏倒,人事不省。但是,“类中风”绝不见口眼斜、偏废不用、麻木不仁等“真中风”的症状。

(诗曰)风伤于卫浮缓汗,浮紧无汗营寒伤;

脉虚身热暑伤气,涩伤于血细涩缓;

伤寒热病喜浮洪,沉微涩小脉症反;

汗后脉静身凉安,脉躁热甚治亦难。

(释义)外感病中有风、寒、暑、湿种种的不同,它的脉症也随之而不同。外感风邪,初期多是卫气受伤,出汗,而见脉浮缓;外感寒邪,初期多是营气受伤,无汗,而见脉浮紧。因为风性散发,寒性收敛,所以虽同属表证,伤于风的便脉浮缓而有汗;伤于寒的便脉浮紧而无汗。

暑热的特征是最容易耗散正气的,所以尽管身上发热,脉象必见虚脉;湿邪容易痹着于血分,影响血液的运行,所以脉来多细缓而滞涩。

寒邪尽管属阴,但受到伤寒以后,变化成为热病后,以脉来浮数较好,这是因为阳证阳脉,脉症相合的缘故,如果脉来沉、微、涩、小,是阳证见阴脉,是邪热有余,正气大伤的征兆。这种脉症相反的病变,比较复杂,治疗过程中不一定很顺利。凡是外感病,经过出汗以后,脉来平静,热退身凉,这是表邪已解,逐渐恢复的表现;假使已经出汗,不仅热邪不退,反而更热,且脉不平静而反躁急,说明病邪还在发展,在治疗时比前者要困难一些。

(诗曰)寸数而实为肺痈,数而无力肺痿同;

肺痈色白宜短涩,浮大唾糊呕吐红;

肠通实热滑数知,关脉芤虚痛不通;

微涩而紧通肠饮,紧数脓成不可攻。

(释义)肺痈的主要症状:咳喘胸痛,吐浊痰脓血。多因痰涎垢腻结成热,熏灼肺脏所致。如痈疡已成,必因热毒内盛,所以寸脉多数而实。肺痿,多因脾胃津伤,不能养肺,以致肺脏逐渐枯燥,而现涎咳喘息,咳声嘶哑,痰不易咳出,肌弱神疲,恶寒潮热等症。肺痿的病变,主要是由于精气内虚,所以脉来虽数,却实无力的。患肺痈而面色白,同样是气血极虚的表现,所以脉来短数涩为宜。如果脉来浮大,说明肺热尤盛,还会出现吐如糊粥样的浊唾、脓血等症,说明病势还在不断地发展。

肠痈,就是肠内发生了痈疡,症见腹部固定性的疼痛,不能转动,按着它更显得疼痛,皮肤粗糙枯涩,腹皮发胀,可触摸到腹中有硬块,为湿热或瘀血瘀积肠内而成。肠痈热盛,脉来滑数,这属于实证。如果不是实热,虽见数脉,也往往是数而无力,甚至还会出现芤虚的现象,尤其是关部出现,这是痈疡溃脓,血液耗散的缘故。肠痈而见脉微涩而紧,微涩脉虽属虚象,但紧脉却是湿浊凝聚的象征,可以趁它还没有成脓的时候,用温经轻泻的方法,下其湿浊,如通肠饮(银花、当归尾、白芷、皂刺、乳香、没药、大黄、甘草、桃仁、天花粉)之类。如脉来紧数,是已经溃脓的信号,只可以采用托里透脓的办法,切不可再用攻下剂,防它溃破穿孔。

(诗曰)咳嗽之脉浮濡宜,沉伏而紧急速医;喘急抬肩浮滑顺,沉涩肢寒散脉逆。

(释义)咳嗽是肺胃之气上逆的病症。浮脉是肺病常见的脉象,故此种咳嗽的脉象一般见浮。既病咳嗽,脉来沉小,是肺胃之气大伤;更兼紧象,说明肺中的邪气犹重。正气虚,邪气实,这种情况是很不好的。相反,如脉来浮软,肺气虽然虚弱,但邪气并不严重,就易于治疗了。

气上逆而不能降,轻则咳嗽,重则喘息。气喘紧迫的,当它发作的时候,要震动两肩来帮助它的呼吸运动,才能勉强维持其气息的出入,便叫“喘急抬肩”。这时脉来浮滑,说明只是风痰滞于肺,肺气不能下降的缘故。只要风痰一去,喘息就可以平静下来,实证实脉,所以为顺。如果脉来沉涩而散,是肺气虚弱已极的反映。阳气大虚,四肢失去温养,自然就会寒冷,所以便属于逆证了。

二、内伤

(诗曰)饮食内伤脉滑急,劳倦洪弱困在脾;

沉伏涩弱伤气分,血分必芤湿脉细;

滑痰紧食弦留饮,数火火郁沉实记;

食伤短疾湿软细,浮滑兼风沉兼气。

(释义)最常见的内伤病,主要可分饮食和劳倦两种,同时还须分辨在气,在血,以及兼痰、水、寒、湿,等等的不同。饮食引起的内伤病,主要是宿食停滞不消,所以脾脉多滑而兼有躁急之象。若劳倦引起的内伤病,脾脉总是会出现豁大而虚弱无力的脉象。凡是情志变化,起居失调,饮食不节等,都能损耗正气,以致出现乏力少气,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等症的,叫做劳倦。如果气分的劳伤很严重,脉来便见沉细,只有用力重按,才能摸到脉的搏动,甚至还可能出现极沉的伏脉,或者弱而涩的脉象,都足以说明气分的劳伤是时间既久、病亦较深了;伤在血分,又有出血病变的还会见到芤脉,都是属于虚证一类。但是,劳倦内伤的病变,有邪实的一类。如湿邪留滞,脉见软细;痰饮内蓄,脉多见滑;饮食积聚,脉多见紧;水饮停留,脉多见弦;阴火内炽,脉见滑数;邪火内郁,则脉来多见沉实;若是外感风邪,兼有伤食的,脉来短疾;兼有湿象的,脉来软细;外兼风邪,脉来浮滑;内兼气滞的,脉来沉滑,可见劳倦病变在临床上是常见的。

(诗曰)疟脉自弦数必热,弦迟必寒代散绝;

沉小滑弱泄下痢,实大浮洪忌发热;

呕吐反胃浮滑昌,弦数紧涩惧肠结;

霍乱之脉代无讶,厥逆迟微阳气灭。

(释义)疟疾的患者,脉象多为弦脉。热邪偏盛的,脉见弦迟。此为脉症相合。如果突然出现代脉或散脉,这是极虚的脉象,说明邪气未退而正反先衰,实证见虚脉,是不良的象征。

泄泻就是腹泻,下痢就是痢疾,无论泻或痢,主要因胃肠功能先有虚损、传化失常,而后发生风、湿、寒、热等证。这时脉来沉小或滑弱,就是胃肠虚损的反映,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脉来实大或浮数,甚至发热不退,说明病变还在急剧的发展,正衰邪盛,那么就比较严重了。

呕吐后反胃(饮食入胃后又吐出来),都是胃气上逆的病变,最易损伤津液,如脉来浮滑,证明精气还没有大伤,不足为惧;如脉来弦数、紧、涩,甚至还症见肠结便秘的,是精气大虚,津液枯竭,而热邪未退,为病进,是不好的征兆。

霍乱病,是一种传染病,上吐下泻,急剧发作,以脉来洪大,手足温和为佳;若偶而出现歇止的代脉,这只是脾胃功能紊乱,一时清浊不分,干扰脉气,脉气不相续的表现,切不可以认为是死候;如见四肢厥冷,脉来迟弱,这就是阳气衰竭,寒邪太盛的病变,是不好的征兆。

(诗曰)脉来洪数火热医,微弱无神阴阳离;

骨蒸发热脉数虚,热而涩小殒其躯;

浮软微弱是劳极,急数双弦必败脾;

弦细芤迟虚伤暑,若兼滑实不为宜。

(释义)凡属火热的病变,脉来洪数,热证热脉,显而易见,便于治疗。如脉来沉微,便当考虑是虚热或假热,而不是实火,如果脉来散漫无根,毫不柔和,是为无神,那就是虚阳外脱,阴阳相离了,是危险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