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祖传师授医案选录 (2)
案例7:杨某之祖母,年逾古稀,患伤寒,他医治之无效,于2003年3月24日延余诊视,时已酉时,遂往。病者年近古稀,卧床不起。余诊得脉浮洪,主症为咳嗽剧烈,呕吐,骨节疼烦,伴有心烦,头眩,身热,便秘等。余曰:“前几日可曾汗否”?曰:“大汗”。其家人问余此是何证?余曰:“太阳汗过,转入阳明热证,法当下之”。全座皆惊,将信将疑,曰:“他医言此为肺热咳嗽,而君言是阳明病,不知何言真也”?余曰:“真不真,疗效最能证明”。予以芒硝12g,滑石15g,枳实12g,厚朴10g,菊花12g,天麻6g,石膏10g,竹茹6g,干姜3g,大枣3枚,白芷12g,羌活10g,薄荷8g,以甘草10g和诸药,缓和药性,一剂而瘥。数月未发。后余再访,则谢余能使她沉疴顿愈而惊叹不已。
案例8:周某,男,年近古稀,久患“寒包火”,于2003年9月15日就诊,余诊其脉浮紧,惟心脉沉细,遍身肢节痛,咳嗽,头眩。诸医以“寒包火”治之效不显,余曰:“此太阳中寒证”。遂以麻黄汤加减治之,其中以黄荆条代替麻黄,以桑枝代替桂枝,加木瓜15g,冬青子10g,葳蕤12g,五味子10g,杜仲15g,牛膝10g,木通12g,见血飞10g,田七3g。服一盏病则大减,一剂而瘥。后访,便夸余曰:“先生术精德重,乃今之扁仓”。余起而谢曰:“尊驾之沾沾于余者,不虞人之睊睊耶!在下不敢当,不过胆大心细罢了,不足为奇矣,余之微技,岂敢与扁仓并论哉?”
案例9:某女,63岁,2005年正月求诊。其病久患咳嗽,诸医治之不效,延余诊视。望其面色苍白,闻咳嗽连声,痰难咳出,问其原因,已知病数年矣,诸医治之未能康复,只是症状缓解而已。余诊其脉,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若是平素当为无疾之脉,但时值春日,脉象当弦,反者为病。且症见冷咳热咳,顿咳,咳嗽时伴眼冒金星,全身无力,腰痛,时而哮喘。遂以百合固金汤加三用百部(生用、蒸用、炙用)各10g,杏仁霜10g,黑麻藤15g,连服十剂,病愈。
案例10:某女,61岁,于2005年正月求诊,其病腰痛,咳喘,余望其面色白,闻其咳嗽声,声声无力,说话有气无力。问其病因,久患顽固疾病,切脉肺肾二脉沉而无力,脾脉浮,当知其肺肾阴虚,脾阳不运,投以百合固金汤加炙黄芪15g,炙百部15g,两剂病愈。
案例11:谭某,女,59岁。1998年11月20日初诊,据患者主诉:三天前,突然发现右眼疼痛,视力下降,恶心,呕吐。西医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要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意手术治疗,转为中医治疗。患者右眼疼痛,连及头痛,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苔黄厚腻,脉弦。属于痰火动风,上阻心窍而致绿风内障。治以降火逐痰,平肝祛风。因绿风内障多由风火痰浊交阻肺阴,玄府闭塞所致。病势急猛,必须及时宣壅滞、开玄府,尚能挽救,否则视力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古云:上壅者,疏其下,病在上,取之下。急用大黄,清热泻下通腑,车前子、海金沙、茯苓利水泻痰,使上壅之邪由大小便而去,下窍一通则上焦必清。正如下法大师主张的“上瘀本其下”。所以处方:生大黄、黄芩、栀子、当归、香附、钩藤、牛膝、车前子、海金沙、茯苓、石决明各20g,连服七剂,右眼红痛消除,角膜透明,眼压正常。
三、妇科疾病
案例:某女,44岁。正值百花齐放之际,患者病崩漏,玉门大量下血,其夫延余诊视。及至,望诊: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血色黑紫。闻诊:其声无异常。问诊:纳差,心中懊恼。切诊:尺脉弦数,寸关脉来见芤。
辨证:劳伤肾经,热郁心肾,郁热迫血妄行,血不归经。
脉理:寸关脉来见芤,为失血征兆,尺脉弦数,为肾经有热。
治则:凉血止血,养血调经。
方药:生牡丹皮20g,丹皮炭20g,棕榈炭15g,侧柏叶炭15g,白芷12g,白芍12g。治宜凉血调经,方中以丹皮生熟各半攻补兼施,凉血止血;棕榈炭、侧柏叶炭养血止血;白芷治崩治衄;凉血调经,白芍补虚养血,共奏凉血止血,养血调经之功。
效果:一剂而愈。
四、外科疾病
案例:谭某,女,59岁,1995年春,发现疱疹疼痛如火燎,伴有口苦口干,头痛身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脉弦数。
诊断:带状疱疹。属肝经风火型。
治拟龙胆泻肝汤加丹皮、栀子。连服三剂,疼痛减轻,外用朱砂、冰片,研细,外用。并用灯火作用于经络、气血,使其腠理疏通,能助药物疏肝胆之热、肾脾之湿,使经脉调和,气血流通,则疼痛减轻。
五、真脏气泄
案例1:涂某,男,69岁。二〇〇一年十月初九午时延余诊视。望诊:目光呆滞无神,口张若鱼口,汗出如油。闻诊:声音洪亮,有腥臭味。切诊:寸关皆无,惟尺脉沉而无力,如虾摆尾。诊断曰:心阳暴脱,回光返照,难过今日。果于当日申时告终。
案例2:宋某,男,52岁,二〇〇六年正月染小恙,延余视之,六脉俱浮,肝脉无根萧索。余曰:君有疾,六月当发,过八月再议。
6月20日,余返家,遂往视之,观其相,瘦骨嶙峋,面色土黄,形肉大脱,腹部胀满,闻其声,细长而无力,带有忧郁感,诊其脉,六脉浮而无力,肝脉按之如索不来,其脉如蛇。余曰:肝着合并肝水,乃酒色过度引起,难治。住院治疗无效。
7月22日,余往视之,按其脉,肝脉循刀责责,肾脉虾游鱼翔、静中一跃。余曰:必死于7月26日或27日。果死于27日午时末、未时初。
案例3:向某,男,五十六岁,于二〇〇三年七月二十八日(庚午日)戌时,延余诊视,察其脉,寸沉细而弱,关脉弦而滑数,尺脉革而无力,证见自汗不止,腰膝酸软,口渴饮冷,谵语妄言,血脉不通。余谓其家人曰:“此因郁怒伤肝,久病少食,有失血史及中毒史,法当不治。壬日笃,癸日死”。一医曰:“全无死脉,奈何为死”?余曰:“今为癸未之年,北政司天,当左尺不应,今左寸反不应,左尺反应。是谓尺寸反。《内经》曰:‘尺寸反,反者死’。又,老人之脉宜微细,不宜滑数,故知当死也”。遂上镇医院抢救。后死于八月初一(癸酉日)午时。
(勘评)此患者脉来寸细而弱,可知心阳不足,关脉弦而滑数,乃知中毒之状,尺脉革而无力定知失血。综合分析为:失血后,误服药物引起中毒,导致心阳暴脱,相当于西医的脑血管意外,抢救不及时,必然导致死亡。按照《内经》的理论,脉象出现“尺寸反”,即人体不能准随时令。
案例4:家父在二〇〇年七月看望外祖父,适逢外祖父大病缠身,诸医曰备丧。家父诊其脉,六脉见数,尺中三十而一止,诊冲阳、太溪脉沉而和缓,家父曰,今病可瘥,三年后冬季若复发,不可治也。
后三年,冬月十四病发,家父遣余视之,望其面色黄而透明,消瘦,舌苔剥削,闻其声断断续续,且有二日未进饮食,切其脉,六脉沉而芤涩无力,冲阳脉如风吹毛,太溪脉不见。余谓舅曰:“心烦呕吐,全身水肿,小便不禁且尿血,是形先死,死不瞑目闭口也,《难经》有言,人不食饮七日而死,今二日不食,居五日必死。”果于当月十九日辰时告终,目不瞑,口不闭。
案例5:某男,88岁,二〇〇三年三月初一(乙巳日)寅时延余诊视,乃至,按其脉,三十动而一止,细而且数,病者苦头痛,神昏,欲饮,烦渴。余曰:“疾不可为也,当死也”。其家人曰:“何则”?余曰:“余技浅无奈何也,另请高明,过巳时再议”。果于巳时告终。
(勘评)病者出现神昏、欲饮、烦渴,本属阴虚内热,而脉象动而中止,不能自还,是脏腑亏虚,元阳衰败的表现,又加至脉来细而且数,则知阴阳俱虚,阴阳格拒,故知危在旦夕,乃是回光返照之象,为期不远矣。三十一止,细而且数,兼见神昏,不过三时,故知巳时必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