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1976年6月10日三诊:今晨身热已净,两侧腮部红肿疼痛亦退,胃纳转香,精神又现活泼,脉滑,舌苔化薄。再守上方。
处方:大椎,曲池(双),外关(双),风池(双),下关(双),颊车(双),下翳风(双),足三里(双)。
手法:提插与捻转相结合,重提轻插,留针20分钟。
1976年6月11日四诊:今天上午各症状明显好转。针刺以巩固疗效为主,针后即出院。
半个月后随访,已痊愈。
(病例二) 王某,男,8岁。
1976年6月16日初诊:昨晚开始左耳下肿胀疼痛,皮肤焮红、灼热,按之稍坚,伴有身热,体温38.5℃,苔薄白,脉弦数。此风热之邪郁于少阳、阳明两经,壅滞颊腮而成。治拟疏风清热、宣通经络为主。
处方:下关(左),颊车(左),下翳风(左),风池(左),曲池(双),外关(双),大椎。
手法:提插结合捻转,重提轻插,留针20分钟。
1976年6月17日二诊:左侧耳下部肿势较减,焮红疼痛亦瘥,身热渐退,体温37.5℃。再守上治。
处方:下关(左),颊车(左),下翳风(左),大椎,风池(双),曲池(双),外关(双),足三里(双)。
手法:同上。
1976年6月18日三诊:身热续退,体温为37.2℃,左腮腺部肿胀疼痛均已消减。再守上方。
处方:下关(左),颊车(左),下翳风(左),大椎,外关(双),风池(双),足三里(双)。
手法:同上。
1976年6月19日四诊:左腮腺部肿胀基本消失,尚有微热,余邪未消。仍守上治。
处方:大椎,曲池(双),风池(双),下关(左),颊车(左),下翳风(左)。
手法:同上。
按:现代医学认为,腮腺炎是病毒经呼吸道侵入,引起急性腮腺非化脓性炎症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但成人也可感染,以冬春两季发病较多,病变部位有单侧,亦可见双侧。中医学称本病为“痄腮”,一名“髭发”,又名“含腮疮”,俗名“猪头风”,认为是风热之邪侵袭少阳、阳明所致,故取阳明经下关、颊车、曲池,少阳经外关以清此两经风热之邪。大椎为督脉,手足三阳之交会穴,外感热邪可用大椎穴加强清热之效。下翳风一穴在翳风穴下5分,部位可属少阳经,朱师用以局部取穴,使加强宣络化瘀之效。本病针灸效果很好,治之得法,能收立竿见影之效。
二十七、肝癌(2例)
(病例一) 汤某,男,58岁,服务员。
1981年5月18日初诊:全身不适,胃纳减退已2个月。3月20日左右开始感全身不适,胃纳减退,进食由每餐150克减至100克,原饮酒嗜好全无,自觉肝区胀痛,即去医务室治疗,检查发现肝大,转至当地某医院诊治。4月2日做超声波检查:肝上缘在第5肋间,厚1.5厘米,左叶在剑突下7.5厘米,下缘平脐,为稀疏至较密微小低复波,可见丛状波反射P分迟钝,出波衰减。意见:肝大;肝癌波型。做肝核素扫描,诊断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住院28天,经中药、针灸治疗无效。转来上海市某肿瘤医院治疗,再做超声波及扫描检查,诊断相同,嘱其做化疗及放疗(已无手术指征)。患者不愿,来本院肿瘤科服中药治疗,18日又来针灸科治疗。来诊时,精神极度疲乏,需人扶持行走,每餐进食50克,大便每日2次,小溲黄赤。
望诊:面色黧黑,肝掌,蜘蛛痣,巩膜黄疸明显,腹部膨隆,舌苔薄、密布瘀斑。触诊:肝大,肋下6~7厘米,表面高低不平,质坚硬,压痛明显,有腹水。经络切诊:督脉右侧5~9椎压痛();左侧8~9椎压痛()。脉细弱。
1981年5月12日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清谷丙转氨酶<40U/L,麝香草酚浊度20U,麝香草絮状(),锌浊度15U,碱性磷酸酶30.5U/L。1981年5月16日核素扫描:肝脏右叶占位性病变。诊断:原发性肝癌(右叶)。此肝郁气滞,脉道遏阻,留而为积。拟针药并施,疏肝通络,以观后效。
针穴:太冲(双)-,蠡沟(双)-,足三里(双)-,中封(双)-,内关(双)-。捻转补泻法,留针10~15分钟。
隔饼灸穴:期门(右),上脘。各3壮。用附子饼下垫丁桂散少许。(后同)
5月21日二诊:症情如上。
针穴:同上。
隔饼灸穴:期门(右),水分。各3壮。
5月23日三诊:灸后感舒服,脉弦尺弱,舌苔薄,瘀斑较淡。
针穴:上穴加阴陵泉(双)-。
隔饼灸穴:气海,期门(右)。各3壮。
中药:茵陈12克,丹参15克,黑栀子9克,干蟾皮9克,地龙9克,当归9克,平地木15克,莪术9克,三棱9克,生白芍9克,柘木15克,鳖甲15克(先煎),半枝莲30克,炒白术9克,路路通9克,生甘草9克。5剂。
5月26日四诊:针、灸、药并施后,肝区肿块触之较软。
针穴:同上。
隔饼灸穴:期门(右),气海。各3壮。
6月2日六诊:肝较软,范围亦较缩小,胃纳转馨,大便每日3~4次。因昨去西郊公园游览,今天觉精神疲劳。
针穴:足三里(双)-,曲泉(双)-,太冲(双)-,蠡沟(双)-,内关(双)-,中封(双)-。手法同前。
隔饼灸穴:期门(右),水分。各3壮。
6月4日七诊:大便次数减少,胃纳好转,精神较佳,舌瘀较淡。
针灸同上。
中药:丹参15克,赤芍9克,白芍9克,川楝子9克,干蟾皮9克,地龙干9克,黑栀子9克,牡蛎30克,平地木30克,刘寄奴15克,莪术9克,泽泻9克,炒白术9克,半枝莲30克,柘木根15克,生甘草9克。7剂。
七诊后患者不用扶持,能自行来院就诊、配药,胃纳由每餐50克恢复至150克,自觉已和常人相仿,精神爽朗,肝区肿块明显缩小,已无胀痛。
6月12日十诊:胃纳好,精神佳。今做超声波检查,肝在右锁中线肋下,厚1.5厘米,下界2.5厘米;剑突下厚1.5厘米,下界3厘米,呈较密、密集、微小、低小、结节波。脾侧卧厚1厘米,下界2厘米。
处方:同上。仍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
7月10日至8月6日二十至三十诊:病情稳定,黄疸消退,面色红润。治法同前。
8月20日三十七诊:近日来胃纳不振,肝区坚硬、肿胀逐渐减退,精神愉快。
针灸:同上。
中药:丹参20克,西赤芍12克,郁金9克,水红花子12克,干蟾皮9克,天龙片、地龙片各吞10克,菝葜30克,半枝莲30克,制香附9克,莪术9克,越鞠丸12克(包煎),路路通9克,台乌药9克。7剂。
疗效稳定。
(病例二) 余某,女,38岁,工人。
1981年6月16日初诊:右上腹肿块已月余。从1978年起感食欲不振、倦怠,当时认为是输卵管结扎后引起,未加重视。1979年在单位普查身体时,肝功能正常,肝未肿大。1981年4月22日突然感觉右上腹剧痛,步行或屈膝时肝区疼痛加剧,继而神志昏迷。苏醒后去当地某医院检查,甲胎蛋白>400毫微克/毫升,肝功能正常。6月初由当地转至上海市某医院诊治,诊断为肝癌,服中药后嘱患者回当地治疗。患者不愿,转来针灸。
患者明显消瘦,脘腹胀气,肝区隐痛,自5月份以来已有3次发作性右上腹剧痛伴晕厥,每次1~2分钟,纳差,每餐进食50~100克,全身乏力,口干,二便正常,无肝炎及血吸虫病史。家属无肿瘤病史。上海某医院放射性检查如下。正位:肝大,肋下6厘米,剑突下14厘米,形态异常,放射性分布不均匀,右叶呈斑点状稀疏图像,右叶下方和肿块部位有缺损;脾显形。右侧位:肝中上呈斑片状稀疏象,肝下方有一稀疏缺损区。诊断:肝癌。
针穴:手三里(双),足三里(双),内关(双),合谷(双),太冲(双),气海,蠡沟(双),阴陵泉(双)。平针法,留针30分钟。
隔饼灸穴:①下脘,期门(右);②上脘,期门(右);③中脘,期门(右);④气海,期门(右)。以上4组穴轮流施用,每次1组,用附子饼灸,下垫少许丁桂散,每穴3壮。
6月18日二诊:症无变化。
针穴:同上。
隔饼灸穴:上脘,期门(右)。
中药:双半合剂,1瓶。
6月20日三诊。
针穴:同上。
隔饼灸穴:中脘,期门(右)。
6月23日四诊:患者自述治疗3次后颇感舒松,纳谷见增。
针穴:同上。
隔饼灸穴:气海,期门(右)。
7月2日五诊:症有改善。
针穴:同上。
隔饼灸穴:下脘,期门(右)。
7月21日十六诊:食欲增加,精神振作。
针穴:同上。
隔饼灸穴:气海,期门(右)。
7月30日二十诊:患者诉自针治以来,食欲渐馨,精神转佳,每餐进食100~150克,症情稳定。
按:癌症一类,中医学概属于“癥积”。《灵枢·百病始生》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寒则血脉凝涩”“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这是癥积生成的外因。《百病始生》中又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说明癥积之成还有忧怒气郁、六输不通的内在原因。东汉时代秦越人著《难经》称:“气之所积,名曰积。”指出癥积之成,首要因素是气积不行。至明代,医家李梴则指出“积聚癥瘕痞满,皆太阴湿土之气,始因外感内伤气郁”“留之以成积”,还必须有湿邪瘀阻。
至于癥积的分类,《难经》将五脏之积分别命名为“肝积为肥气,心积为伏梁,脾积为痞气,肺积为息贲”等,故此两例患者癥积在于肝脏,斯乃肥气之类也。朱师治疗癥积,遵《内经》“六输不通”之论,用穴灵活,首视发病所在,以疏通病变之经腧为主;次重病因,疏解郁气,常用肝、脾、心三经有关穴位;再则据“气温则血滑”“凝涩者致气以温之”的理论,或以温针,或以饼灸癥积所在的局部或有关腧穴,以冀起温散的功效。此两例患者以肝脏右叶位在阳明、太阴之分,故取合谷、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同气相求,以疏通二经之气穴;并用内关、蠡沟、太冲,手足厥阴同治,以起疏解心肝二经郁气之功效;再灸期门(肝募)、上脘、中脘、下脘,统在病变附近,以活血化瘀;气海为生气之海,气行则血行,益此元气之海,俾阳光普照而阴霾得散也。
二十八、乳糜尿(2例)
(病例一) 肖某,男,28岁。1962年4月11日入院治疗。
患者自1960年起发现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每进多脂肪食物后,浓如牛乳,疲劳后亦然。迁延2年,未能治愈,近4个月来更甚。经外院泌尿科检查,诊断为乳糜尿。患者来院时,小便乳白色,兼有血液,并见面容消瘦,头昏纳呆,胸闷腹胀,神疲乏力,脉濡数,苔薄腻而黄。切按经络有关腧穴,在任脉膻中、水分、神阙、中极穴,胃经气户穴及脾募章门穴均有压痛。****试验()。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爱迪计数:管型无,上皮细胞及白细胞105万个,红细胞2 112万个。血丝虫检查3次均为(-)。朱师认为此系湿邪内郁,脾虚不运,中州受困,三焦痞塞,蕴湿化热,腐脂成膏,损伤肾络,以致膏与血并,随溲而下,为湿阻型膏淋、血淋。治当温运三焦,利湿化滞,针刺与饼灸兼施。
针刺穴:脾俞(双)+,三焦俞(双)-,委阳(双)-,中极-,阴陵泉(双)-,气冲(双)-。
手法:提插结合捻转,留针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