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
20723700000015

第15章 古方起厥仗化裁 (1)

第4章 古方起厥仗化裁 (1)

冉雪峰治厥证医案理法方药思路评述

冉雪峰(1878-1963),原名敬典,后更名剑虹,号雪峰,别号恨生。四川巫山人。出身医药世家,自幼习文学医,后致力于中医学。1919年,组织湖北省中医公会与中医学会,并兼任湖北省《中医杂志》编辑。1923年在武昌创办湖北中医专门学校,自任校长,前后培养500余名中医师,后大多成为湖、广、川、赣、豫、皖等地的中医骨干。当伪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旧医案”后,亲率武汉中医界名流组成请愿团赴南京抗争,并与天津名医张锡纯结成“南北同盟”,反对扼杀中医事业的行径,享有“南冉北张”之誉。中央国医馆成立后,任该馆医务处处长和湖北省国医馆馆长。抗日战争期间,捐款组织湖北省战地后方服务团,任团长及中医救护医院总院副院长,为抗日将士和难民免费治病。1946年由万县迁回汉口,悬壶应诊。1955年11月底,调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高级干部、外宾治疗室主任。

冉老不仅医技精湛,医德高尚,且十分平易近人,热心提携后学。当时在西苑医院工作的郭士魁,在他的悉心带教下,从一名中药学徒成长为一代名医。其对后人亦要求严格,其子冉小峰也终成一代名医,并著有《冉氏伤寒论》。冉氏父子堪称为中医学术传承之典范。

冉老临证中十分强调“先议病,后议药”,四诊中极少忽略患者难以被他人察觉的“细小”症状,并常从这些蛛丝马迹中捕捉寻觅到顽病痼疾的真谛,晚年他这种不忽于微的认真精神,发挥到极致,故而出色地完成了为国家领导和外国友人治疗保健的任务,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值称道的是,冉老为人十分谦逊,他行医60余载,所治患者近百万,但仅收录71则最佳验案,汇编成《冉雪峰医案》,且每案均自己亲自手书,审证之细,议论之精,立法之当,选药之奇,令人拍案叫绝!虽仅数万字,却胜亿言书,后学若畏其行文较古奥而不能耐心研读,则大憾矣!

厥证和中风、血证、痛证、热证,并列为中医五大危急证。“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说明厥证较其他四证尤为险重。《冉雪峰医案》中详录的7例厥证施治经过,选方精妙,用药独特,值得推广。

一、风引汤治厥证,重在潜镇摄纳

案1 厥冒

汉口马某,幼年患遗精,年长以来,深自警惕,然已成习,且肾气不固,有欲制之而不能者,因之身愈尫羸,未老先衰。时逢秋旱,气候甚燥,以阴虚之人,兼之烦劳,是以暴发,心体跳动波动大于平人四五倍,不能寐,奄忽眩冒,颊赤,为诸厥状,日数发,自觉尻骨内热气一缕上蒸,厥象即作,经沪上名医某诊治无效,邀予会诊。予曰:前方补虚养血良是,但太缓,不济急。此病水不涵木,肝阳上冒,真阳脱出,心受冲激,剧则晕厥。《素问》云:“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下,使人煎厥,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此例已临险关,非大剂甘寒苦寒化合,益阴敛阳,镇纳吸引不可。

拟方:赤石脂、滑石、山茱萸、龟甲、鳖甲各12克,生地黄捣汁(渣同煎)、紫石英、赭石、磁石、牛膝、青木香各9克,胡黄连4.5克。1剂略安,2剂晕厥心跳渐减,3剂勉能安寐,热气上蒸之象渐止。因大药治病,衰其半而止,将方中苦药减去,坠降药减轻,佐以清补,盖急则治标,缓则培本。讵翌日心跳加剧,晕厥渐作,尻尾内热气觉又跃跃欲动,急仍改用前拟大剂,守服10剂,晕厥方止,心跳方减;20剂,晕厥始愈,心跳方大减;30剂,诸症悉愈,恢复工作。后以复脉去姜、桂加金、石、介之属,熬膏收功。凡大病须用大药,药果得当,力愈大而功愈伟。周礼采毒药以供医药,即此道理。如马君疾,药稍减轻,病即复作,倘稍迟疑,何有生望。守服30剂而愈,何其迟迟。虽曰重剂,乃世俗所谓重,对病则犹嫌轻,倘若倍之,当在20日内可愈。

评述:风引汤为《金匮·中风历节》篇之附方,系由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滑石、寒水石、赤石脂、紫石英、生石膏各六两组成,共为粗末,视病情及体质取适量煎服,现均改汤剂服用。诸多医家每遵仲师“风引汤除热瘫痫”之旨,将其用治中风及小儿惊痫、瘛疭。冉老却由徐忠可之言“风邪内迸,则其热内生,五脏亢盛,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而悟出,此方如适当加减,还可引申治多种虚实夹杂之神志病变。

综观本案用药虽和风引汤药物有一些出入,然方义仍不出“汤名风引,重在镇风,汇集六种石药清热镇降以镇风......”且所遣之药更是和风引汤甘寒、苦寒、咸寒并用之旨相吻合。但由于原方药和马某症状不尽合,故舍辛热走窜之姜、桂,恐更助厥阳之上冒,弃寒凉太过之膏、黄及寒水石,虑伤已虚之真阳,去龙、牡、白石脂,勿使固涩太过,虚热更难退清。易入大剂生地黄捣汁冲服,盖取其峻滋肾阴而救焚灭焰也;磁石、赭石直降亢逆之肝火;胡黄连、鳖甲、龟甲、山茱萸相合,既清肾中虚热,更益下焦元阴。尤妙者,取牛膝、青木香二味走泄流动之品为反佐,乃仿叶天士“阴虚体质,常有梦泄之疾,养阴佐以涩剂,仍参入通药可效”(《临证指南医案·遗精门》马案)之旨投药的,用药虽12味,却仿风引汤将滋阴清热、潜镇摄纳熔为一炉,终使阴虚复,浮阳敛,厥冒得以平息,实乃标本兼顾,虚实并治之佳案。

紫石英有镇心、安神、降逆气、暖子宫作用。主治虚劳惊悸,咳逆上气,妇女血海虚寒不孕等证。清·张秉成《本草便读》更云其可“温营血而润养,通奇脉,镇冲气之上升”,此应为冉老在本案中选用该药的依据。

案2 薄厥

张男,12岁,汉口人。高热头剧痛,经某院治后,渐至音哑神昏,气逆鼻煽,颈项强直,两目天吊,断为脑炎而不治。转请冉老诊时,见痰声漉漉,头汗出,左颧有红块如棋子大,两目无光,黑睛几似煤炭,脉躁急兼滞涩,认为既与《素问》“色营两颧,营未交,与厥阴争见者死”相似,又颇同《素问》“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之症。亦仿风引汤意损益:鲜生地黄60克捣汁冲服(滓同煎),寒水石、珍珠母、怀牛膝、龟甲各12克,赭石、赤石脂各9克,煎滤汁,兑入生地黄汁。竹沥汁12克,犀角磨汁2.4克,并冲入琥珀末2.4克,频频灌之。翌日复诊,症立缓,仍用前方加紫雪2.5克;越日再复诊,目已能动,渐有知觉。仍用前方,去紫雪改用碧雪3克,得畅便1次。第四日神识渐清,改犀角地黄汤加减2剂,后以生脉散、百合地黄汤化裁收功。

评述:和前案相较,此案中虽亦用了地、赭、膝、龟、赤石脂,然却因配伍了琥珀、犀角、竹沥、寒水石、珍珠母、紫雪、碧雪,故清心豁痰、息风定惊之力强得多,因而与感受温毒极合也。然综观其用风引汤化裁治厥证,关键是取矿物药质重潜镇为要,学者宜留意之。

考碧雪散出自《局方》,由寒水石、煅石膏、青黛、生草与芒硝、朴硝、硝石、马牙硝各等份组成,为极细之末药。每用少许,口津含咽。若喉闭拒咽,可用咽喉吹粉器吹之,日数次。功能清火、解毒、利咽。治疫喉或积热乳蛾,咽喉肿痛,甚至水浆不下,心烦,舌红。亦用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之症。该方对咽喉口腔炎症的清解作用不亚于锡类散类,然因加工制取方法复杂,已少见有厂家生产。它如紫雪丹因犀牛角、羚羊角的限用,生产亦日少一日,且价格高昂,此类良药弃世,实乃大憾。中医被渐渐淡化出治急病市场,此亦为主要原因之一。

另寒水石,据考证应为芒硝的天然晶体,南、北选用有殊,南方用方解石,而北方则用红石膏。二者功效大抵相同,即均可清热降火,利窍消肿。可主治时行热病,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丹毒、烫伤。原芜湖中医学校张澄庵极喜用此药治急性呼吸道热证、胃热与急性尿路感染、急性肾炎水肿,关节红肿热痛亦多用之,告我该药清热之功不亚于石膏,而凉血之功却胜过石膏。该药在明、清医家之医案书中颇为常见,而现代医家最擅用者为孔伯华,但其用法和张老有别。张老用寒水石时则不用石膏,深恐寒凉重坠太过;而孔老常二药并投,有时还与赭石、滑石等共用,剂量之大,更令人咋舌!只是孔老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治的壮热实证,现90%求治于西医,导致现代中医运用此药者甚少,故目前此药市面已难觅。关于名医用该药的佳案,恐今后之书刊上也不会多见,在此赘言数语,为学者略广见识也!

琥珀性味甘平,入心、肝、小肠经,功可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主治惊风癫痫,惊悸失眠,血淋血尿,小便不通,妇女闭经,产后停瘀腹痛,痈疽疮毒,跌打创伤。笔者体会,治泌尿系结石与眼目翳障、眼病出血亦颇佳。但此药不易溶于水,入煎剂因黏滞于齿、舌,致人难服,最好研末,以馒头皮或龙眼肉包吞为佳,若装胶囊吞服更妙。亦可配丸、丹膏剂中用之。

二、白薇汤治厥证,功擅调理气血

案3 气厥

陈姓,江苏人,其爱人病心膈病,突尔昏迷不知人,不能动,冥然罔觉,延予往诊。其脉叁伍不调,时或一止,正思索病来如此之暴,未真正了解,安敢冒昧处方。适见其家属坦若无事,异之。问病者何日起病?曰:昨日尚好,今晨心膈痛,随即闷闭;又问:往日痛过否?曰:痛过,此病已多年,或三五月一发,或半年一发,或一月数发不等,轻则心膈痛,重则痛剧而晕瞀。予曰:往日病发闷闭,如此次毫无知觉否?曰:轻则一时半时,重则二三时方醒。予曰:我知之矣。因思问诊未可忽,望诊尤未可忽,此病苟非查其环境,问其病历,何由知其底细。究之心痛至于暴厥,总属大病,《素问》云:“血之与气,并走与上,则为大厥,厥还者生,厥不还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