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
20723700000043

第43章 旁收兼容方独秀 (1)

第10章 旁收兼容方独秀 (1)

章次公治头痛医案理法方药思路评述

章次公(1903-1959),名成之,号之庵,江苏镇江人。幼年丧父,后入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又师从经方大家曹颖甫。于1928年任上海世界红十字会医院中医部主任时,向西医部主任、留德医学博士李邦政学习西医,并提出"双重(指中西医)诊断,一重(中医)治疗"的主张,使诊治水平大为提高。为发展中医事业,他先后与王一仁、秦伯未等创办中国医学院,后又与陆渊雷、徐衡之等创办上海国医学院,培养的千余名学生,均成为各地的中医栋梁。

解放后,任上海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医师,并兼任华东区高干的保健工作,1955年,被选调赴京,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全国仅他与秦伯未二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央保健局中南海保健医生,先后为******、朱德、******、贺龙、刘伯承、叶剑英等看过病。1956年在给毛主席看病时,曾两次畅谈中医学达旦,主席评其为:"难得之高士也"。一次林伯渠因呃逆月余,周总理责成他任抢救小组组长,他用大剂野山参,亲煎救治,转危为安。周总理命卫生部组织讨论,但到会中西医专家辩论激烈,无法收场,总理赶到后高兴地说:"中医好,西医也好,中西医结合更好",并因此将"中西医结合"定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他临证不仅主张寒温统一,经时交融,将仲景与叶、吴之学并驾使用。且很留心民间草药和有效验方。还善用虫类药,其贤门人朱良春受其影响,终成海内外最擅用虫类药的国医大师。

头痛乃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对头痛的施治,仁智各异,论述繁多,拜读《章次公医案·头痛门》后,发现其诊治该病不乏独秀之处,故特作评介,以冀与读者共赏。

一、抓主症细辨虚实,议标本先后分明

自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吴茱萸汤治厥阴经头痛以后,历代医家对分部位辨治头痛皆有发挥。章氏却不为此说所拘,在其医案中,极少从部位去辨治,而是从症状入手,细辨虚实,去立法处方。

案1 殷男

头痛有虚有实,实则当清当散,虚则当温当补。今患者头痛而眩,按其脉忽大忽小,甚至左右不相符,此虚象也。大熟地18克,明胶珠、黑芝麻各12克(研),全当归、潼沙苑、甘杞子、山萸肉、女贞子各9克,明天麻、炮附块各3克。

原按:内伤头痛,多责诸肝、脾、肾。此病人为肝肾两虚,故用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黑芝麻以滋肾阴,当归、沙苑子、阿胶以养肝血,天麻平肝息风止痛。附子一味,用于大队滋补之药中,一则头为诸阳之会,用之以升清阳;二则静中有动,始可生化不息。

评述:关于头痛的辨证,今贤牡丹江市老中医初振才认为主要应包括辨久暂、辨性质、辨部位与辨兼症四个方面;中医内科学教材亦将辨部位列为极重要的内容详为介绍,主张宗仲景之说,将枕颈部(即头后部)痛定为太阳经疼痛,将前额部位定为阳明经头痛,头两侧痛定为少阳经痛,而将巅顶痛定为厥阴经痛。师祖章次公治头痛却极少从部位去辨治,而是从症状入手,细辨虚实,他这种勇于挑战前人的精神,是他从大量实践中反映出来的求真体现,颇值称道。

另章师从殷男"脉大小不定,左右不符",结合"目眩"症状而断为虚证,亦极能启迪后学。其所用景岳右归丸去山药、杜仲、菟丝子、肉桂、鹿胶,配沙苑子、女贞子、黑芝麻、阿胶珠以补肝血、滋肾阴,佐天麻(不仅可直接定眩止痛,且领诸补益药直达巅顶)与附子各一钱,更有深意,正如朱良春按:"附子一味,用于大队滋补药中,一则头为诸阳之会,用之以升清阳;二则静中有动,始可生化不息。"量仅一钱,绝无辛甘燥烈而动风之虞。亦充分显示出他深谙张景岳:"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阴不自专,必得阳而后行"之微言大义而巧妙遣药的高超水平。

案2 张女

头痛而晕,齿痛,精神疲惫,脉细数,苔薄,舌质微红。乃肝肾不足,虚火上扰,治宜滋补肝肾。生首乌18克,穞豆衣、潼沙苑、天冬、玉竹、玄参各12克,枸杞子9克,明天麻、甘草各4.5克。

原按:从头痛而晕、精神疲惫,可知体质虚弱;从脉细数,舌质微红,可知虚火上扰。究其病机乃为肝肾不足,所以治用甘润滋补肝肾,兼以息风镇痛。

评述:此案用药乃仿《临证指南医案》叶桂之法。案中的穞豆衣,系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又称乌豆)之种皮,微甘而凉,功可养血祛风,主治阴虚烦热、盗汗、眩晕、头痛。此药清代医家(尤其是江南温病派名医)极喜投用于肝肾阴虚而头痛眩晕者,憾现今药肆极少备有此药,故多以黑豆代之,但笔者常以马料豆(色黑却圆而细长,略似肾形,黑豆为椭圆形)代之。若仍难觅,可用女贞子。

案3 沈男

头痛而眩,其人体格素丰,面色潮红,按其脉硬,此非虚证。生西瓜子30克(打),穞豆衣12克,明天麻、京赤芍、粉丹皮、怀牛膝、茺蔚子、夏枯草、龙胆草、钩藤各9克。

原按:头痛眩晕的常见原因有二:一是肝肾阴虚,一是肝阳上亢。前者宜滋养肝肾;后者须清肝泻火。此人体丰,脉硬、面色潮红,均为实象,且阳亢致动风,故治用泻火平肝息风之剂。生西瓜子有平肝降压作用。

评述:沈男虽头痛伴眩晕,章师并未盲从张景岳"无虚不作眩"之论,投以补药,而是抓住"体格素来面色潮红,脉硬之症"断为乃肝阳上亢之实证头痛,药用龙胆草、牡丹皮、赤芍、钩藤、夏枯草、茺蔚子等泻火平肝,合天麻、怀牛膝、穞豆衣以息风。尤妙在用生西瓜子30克平肝降压(《本草纲目》云:西瓜子甘寒,可清肺润肠。章氏恐系取其通便以降压也),辨证准,用药精,故效显。然生西瓜子几乎无药肆备有,夏日病家不难自觅,但秋冬春三季却求之不易,愚意不如改为决明子或车前子,因二药皆可通便降压也。

另金石贝介类药乃治肝阳上亢头痛实证之要药,肝木性刚如将军,极易化火生风,横肆上逆,且肝又位于下焦,故可遵张景岳"有形之火不可纵"之言,仿吴鞠通"治下焦如权,非重莫沉"之法,加入生石决明或生赭石、珍珠母等,略佐息风止眩的地龙或天虫(白僵蚕),取效或许更捷。

案4 仇男

体质素丰,两脉弦硬,其头痛由于肝阳升腾者可知。今适感冒,头痛益甚,宜疏风与平肝并施。冬桑叶、杭菊花、潼白蒺藜、净连翘、草决明、茺蔚子各9克,荷叶边一角。

原按:肝阳上亢,当清;风邪外袭,宜散。疏风平肝,两不相妨,药虽轻清,适能中病。凡有外邪者,皆不可早用滋腻潜镇之品。

评述:因患者求诊时,适逢感冒,故章师予桑菊饮损益,辛散、凉清、甘润而效。朱老在按语中谆谆告诫:"凡有外邪者,皆不可早用滋腻、潜镇之品。"章氏对虚实之判断,明若观火,故投剂即中也。

中医大家秦伯未曾在所著《谦斋医学讲稿》中将头痛分外感与内伤两型辨治,其对外感头痛曾立一基础方(荆芥、防风、菊花、薄荷),若偏于寒者,加羌活、生姜,寒重者加细辛;偏于热者加桑叶,重者加黄芩;偏于湿者加苍术、藿香;兼目眶痛者加蔓荆子;鼻塞者加辛夷花、苍耳子等。笔者临证按其法试投,获效满意。

案5 赵男

头痛已数十年,初起时每星期发作一次,痛3~5小时;最近三四年来,几乎每天头痛。瞳孔散大,痛在眉部,久治无效。此血虚生风之象,俗称头风病。当归、丹皮各12克,川芎、僵蚕、蚤休各9克,细辛、甘松、甘草各4.5克,全蝎3克,小金丹2粒(分2次吞)。

二诊:头痛已不是每天发作,痛势大见轻减。改以散剂常服,可望根治。僵蚕、枸杞、党参各60克,当归、川芎、甘松、蚤休、天麻各30克,炙全蝎18克。共研细末,每服1.5克,1日3次。

原按:当归、川芎辛温,蚤休、牡丹皮微寒,皆能活血祛瘀,而相得益彰。小金丹与虫药同用,宜通阳气,搜剔血络。

评述:此案病机被诊为"血虚生风",然初诊仅用当归一味以补血,药之与证,初看似欠相合,乃因头痛过剧,章师"急则治标",恐补血药滋腻,有碍祛风通络之品的走窜祛邪之力也。二诊痛势稍定后,遂加入枸杞子、党参、天麻等补其血气,且作散缓图,先标后本,证急取"汤而荡之",证稍稳定,改粉剂久久缓调,均彰显出一代大家成竹在胸的超人学识。

另小金丹源出于清代外科大家王洪绪的《外科全生集》,原治横痃(类似腹股沟慢性淋巴结核)、流注、乳癌等阴疽证。近代文献报道,可用治骨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寒性脓疡等。而章师却与虫药相配,移用治内伤头痛,极具巧思。盖赵男病已数十载,一般性治头痛药谅已服用无数,可能均如石投水,不得已而采用此药(因方中草乌头、马钱子均大毒之品)。此药不可随意浪投,非用它药久治乏效且痛极剧,又无明显大热症状才可试用,一旦获效,当渐减其量,始可万全。王洪绪《外科全生集》中妙方极多,其方虽为外科病而设,但对内科不少痼疾,每可在辨证精准的情况下试用。如笔者极喜用其研制的主治"色白不红、不肿或漫肿不痛之阴疽"的阳和汤治疗寒痹等多种顽疾,亦治过一例乳腺癌。体验到麻黄与白芥子、桂枝、熟地黄相配,对血络中的顽痰瘀滞,确有较好消散效果,学者亦可试用之。

另甘松一药,为败酱草科植物甘松干燥根茎及根,性味甘温,气极辛窜,入脾胃心经,功可理气止痛,醒脾健胃,前贤主用治脾胃病。然用于治头痛,则实鲜见。但该药因有较好的行气止痛、开郁养神之效,故章师移用治头痛获效佳良。《现代实用中药》亦言此药:"适用于头痛、腹痛及精神忧郁等证,并能驱蛔,凡因蛔虫而发惊痫者,用此有效"。笔者以前治蛔虫腹痛,均按教材选用使君子、川楝子(或根皮)、槟榔、青木香、贯仲、鹤虱等,除外使君子,余均为苦寒或破气的伤胃之品,后加入甘松,正可矫味之,使患者的食欲很少有碍了。但此药因属败酱草科,其香味不似藿香、木香等清醇平和,胃气易于上逆者,量勿超过10克,或配入姜半夏、太子参、生姜、红枣等,以防动呕,一得之愚,仅供酌参。蚤休功可清热解毒,平喘止咳,息风定惊。极少见有用此药治头痛,除非为结核性脑炎所致者,章师此处用之,其深意待考。

二、祛头风重在养血,治上病每从下取

头风证,前贤称其为脑风、首风。《证治准绳》云:"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从来而治之。"章氏同意此理,将头风作头痛论治,并宗宋代名医陈自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古训,以头风多因血虚,重在养血,参以追风通络。

案6 王女

头痛达10年之久,作辍无常,痛剧则呕吐频作,彻夜不寐,痛苦不可名状。治风当先治血,古有名训,但追风通络之品,仍不可少。炮附块、全当归、绵黄芪各30克,大川芎、甘枸杞、明天麻、藁本、炙全蝎、制半夏、炒酸枣仁、茯苓、生白术各18克,大蜈蚣10条。上药共研细末,1日3次,每次3克,饭后服。此方仅服两料,即告痊愈。后以他病来诊,知其痛已3年未发。

原按:此病人头痛达10年之久,气滞血瘀,经隧阻闭,当无疑义。附子大辛大热,其性善走,能祛表里之沉寒、通络脉之瘀闭,并能止痛;当归、川芎活血祛瘀;藁本香散,入巅顶、散风寒;蜈蚣、全蝎搜风剔邪,开瘀通络、镇痉镇痛;黄芪、白术益气补脾以升阳;酸枣仁、枸杞子、天麻滋养心肝而息风;半夏、茯苓化痰湿、止呕逆,可谓丝丝入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