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20723800000074

第74章 其他病证(8)

第22章 其他病证(2) (4)

(方解) 沉香辛苦温香,走而不守,善入脾、胃、肾经,温中化浊,行气止痛;延胡索辛散温通,入血分能行血中之气,入气分能行气中之血,乃是利气散瘀止痛之要药;香附合郁金,疏郁宣行,调畅气血,此遵“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并行”之旨;琥珀入心、肝、膀胱经,治血行瘀,镇静安神,解除痛楚烦虑。百病不离一郁,郁则血滞不行,不通则令人痛,痛使人憔苦不安。痛证亦是临床最为多见,故拟此方。速速服之即可祛其郁滞,荡其瘀结,解除痉挛,其痛苦悉消。

(按语) 本方诸药行气活血力较强,故孕妇禁忌。

(方源) 《陈伯咸临床经验荟萃》

肺癌——二生汤(张士舜方)

(组成) 生半夏(包)30g,生南星(包)30g,川贝母10g,杏仁10g,青黛(包)10g,蛤粉(包)10g,白英20g,桔梗6g,甘草6g,瓜蒌50g,漏芦20g。

(用法) 生半夏、生南星先煎1.5小时,然后下其他诸药。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分2次服用,每次约200m1。3剂为1个疗程,一般用2疗程。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化痰止咳。用于各期肺癌出现咳嗽、咳白痰、胸闷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

(方解) 二生汤乃华光中医肿瘤医院院长张士舜主任医师经过多年经验总结而成,疗效显著。该方组方简炼,方中君药生半夏、生南星,具有燥湿化痰、削癌散结的作用。臣药漏芦、白英,具有清热抗癌,清肺泄热的功效。佐药瓜蒌具有清热化痰、消肿散结的功效。青黛、蛤粉为止咳名方,清热化痰。川贝母、杏仁亦有清热止咳化痰之功效。使药桔梗与甘草,利气化痰,开宣肺气,引导诸药上浮于肺,共同发挥清热抗癌、化痰止咳之功效。对肺癌咳嗽、咳白痰效果满意,治疗中遇有其他症状,随症加减或者加用介入、放疗、化疗等,可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加减) 本方为治疗各期肺癌的基本方。临床应用时,应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肺癌辨证的证型加减。气阴两虚型(症见咳嗽、少痰、咳声低落、痰血气短、身疲乏力、自汗盗汗、口干不多饮、舌质淡红或舌质红、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脾虚积湿型(症见咳嗽、胸闷气短、纳少便减、神疲乏力、面色白、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腻、脉濡缓或濡滑)。阴阳两虚型(症见咳嗽气急、动则喘促、胸闷、耳鸣、腰膝酸软、夜间多尿、畏寒肢冷、身疲乏力、舌质淡红或暗、苔薄、脉沉细)等几个类型随症加减。有咳黄痰者加鱼腥草、桑白皮、地骨皮;咳吐白痰,量多者加海浮石、葶苈子;咳嗽重者,加白前、前胡、枇杷叶、蝉蜕;口干舌质红者加沙参、麦冬、天花粉、石斛;痰中有血者加三七、白及、仙鹤草;气虚、乏力者加绞股蓝;肾虚者加枸杞子、山茱萸。

(按语) 服用期间忌烟、酒、辛辣。

生半夏 注意事项:①本品辛温燥烈,不可久服。②不宜与乌头同用。③生半夏对口腔、喉头和消化道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并且有毒性,误服可致中毒,甚至窒息而死。

生南星 注意事项:①本品水煎剂有明显的镇静及镇痛作用,并有抗惊厥作用,孕妇慎用。②有肝病者不宜服用。③生南星一般不做内服,若内服需久煎1~2小时。④本品有毒,用量过大时可引起严重中毒反应,应用中注意剂量。⑤生南星中毒后可出现唇舌麻木、喉头发痒、灼热、水肿甚至窒息而死。

(方源) 刘汉举,张阳,李雪松,等.张士舜主任医师妙用二生汤治疗肺癌经验简介.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19

胃癌——降浊化瘀汤(李建新方)

(组成) 瓜蒌30g,半夏15g,黄连9g,茵陈15g,鸡内金12g,蒲黄12g,五灵脂15g,三棱12g,败酱草30g,仙鹤草30g,三七粉4g(冲服)。

(功效主治) 降浊化瘀。用于胃癌。

(方解) 李教授指出,胃癌主要是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不足,外邪盘踞,导致痰浊、瘀血搏结日久,积滞不去而成。针对痰浊、瘀血致胃癌的主要病机,立降浊化瘀法,即化湿散结、通降胃腑、活血化瘀、祛邪护胃治疗。降浊化瘀法治疗胃癌,从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入手,针对痰浊、瘀血相搏,实邪停滞的病机,取得良好疗效。方中瓜蒌、半夏、黄连、茵陈、鸡内金均入胃经,降胃化浊。瓜蒌、半夏、黄连有降逆泄浊、消瘀散结之功,重用瓜蒌治疗痰浊郁结之痞满、呕吐效果显著。茵陈、鸡内金“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又能开胃消导、散结消积、改善食欲,治疗气结、湿热中阻之胀满厌食。蒲黄、五灵脂、三棱、败酱草、仙鹤草、三七粉入血络,均有化瘀止痛作用,《本草纲目》谓败酱草“善排脓破血”,为散瘀定痛、解毒消痈之要药。仙鹤草强壮益阳、收敛止血,又能疗疮解毒。三七能化瘀生肌、消肿止痛,张锡纯曰,“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为理血妙品”,使瘀血暗消于无形,无破血伤正之弊,重在通络散瘀,常服有强壮扶正之功。上药对于癌肿之疼痛、出血、溃疡、感染疗效颇佳,可使胀痛迅速缓解。

(加减) 脘腹胀闷,加栀子9g,厚朴12g;背痛加沙参30g;胁痛加天花粉12g,延胡索20g;烧心加蒲公英30g;咽下哽噎加大贝母12g,芦根15g,威灵仙20g;嗳气加石菖蒲30g;乏力加石斛15g,西洋参10g。

(验案) 贾某,男,50岁,1年前曾因贲门癌行胃次全切术,1个月前胃痛发作日渐加重,进食及入夜痛剧,伴背痛、纳呆、便秘、不寐,于2003年11月7日初诊。胃镜检查示:食管、胃吻合口处(距门齿36~37cm)前壁黏膜充血、水肿、结节状突起,表面糜烂,质脆易出血,吻合口扩张度差,胃底部、胃窦黏膜红白相间、血管显露。病理诊断:贲门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癌复发。给予降浊化瘀汤加减治疗。药用:瓜蒌30g,半夏15g,黄连9g,茵陈15g,鸡内金12g,蒲黄12g,五灵脂15g,三棱12g,败酱草30g,仙鹤草30g,焦三仙各30g,女贞子20g,墨旱莲20g,炒酸枣仁15g,合欢花15g,首乌藤20g,沙参30g,三七粉4g(冲服)。10天后胃痛明显减轻,背痛亦减,能进软食,每日150g左右;30天后胃痛消失,纳增,每日200~250g,大便秘结基本消失,夜寐安。继续治疗8个月后恢复日常工作,于2004年7月复查胃镜:食管、胃吻合口通畅,四壁软,弹性良,扩张可,表面充血水肿,触之软。病理诊断为:慢性炎性变化。证实其癌变消失,随访健在。

(方源) 郭喜军.李建新治疗胃癌经验.中医杂志,2006,47(6):440

晚期胃癌——豆芪汤(徐迪华方)

(组成) 刀豆子30g,黄芪30~50g,人参、麦冬各10g,猪苓15g,白术10g,肉桂3g,巴戟天肉、锁阳各15g,掌叶半夏、制南星各10g,莪术15g。

(用法) 每日1剂,煎2汁。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 用于晚期胃癌。

(方解) 胃癌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乃脾肾不足,标实为癌毒侵袭。脾肾不足表现为先天肾元亏虚,御癌能力低下;后天脾胃气虚,食积痰滞,易遭癌毒所侵。故本病的治疗一方面必须扶正,用肉桂、巴戟天肉、锁阳温煦肾元,用黄芪、人参、白术、猪苓健脾和中益气,用刀豆子温中降逆、补肾。癌毒之性彪悍燥烈,易伤津耗气,故气阴两亏为晚期胃癌恶液质的显著特征。治当补气生津,用人参、麦冬相伍。癌毒侵入胃脘,阻滞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输布,必致湿炼成痰、血凝成瘀,终致毒、瘀、痰三邪集结胃府。故治疗的另一方面又当攻逐邪实,用掌叶半夏、制南星以毒攻毒,化痰散结;用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

(加减) 上腹疼痛加延胡索30g,香附10g;呕吐加旋覆花10g,赭石30g;腹胀加枳壳10g,炒莱菔子30g:黑粪加棕榈炭15g;舌苔厚腻加砂仁5g,川朴花10g;舌有瘀斑加丹参30g,参三七5g。

(验案) 张某,男,68岁,农民。就诊日期,1989年6月10日。患者出现上腹部饱胀隐痛不适间断性发作伴时有呕吐食物,被当地医院诊为“胃病”,经用中西药物治疗,症情时轻时重,并逐渐出现形体消瘦、咽下困难等症。胃镜检查为:胃底贲门癌。病理报告:腺癌,癌组织侵犯肌层。B超提示胃癌广泛转移。遂要求服中药维持。诊时症见:食欲不进,咽下困难,时恶心,脘部胀满疼痛,神疲乏力,口渴不欲饮,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暗红苔微腻,脉弦细。徐老认为病人长期劳累,年老体衰,脾肾功能不足,且癌毒侵袭胃体,日久耗伤气阴。治用化痰通膈、益气补肾之法。方用豆芪汤加减;刀豆子、黄芪各30g,红参须10g,猪苓15g,生白术10g,巴戟天肉、锁阳各15g,掌叶半夏、制南星各10g,莪术15g,枳壳、川厚朴花各10g。嘱煎浓汁,少少与之,1日5次。10天后患者症情见轻,恶心、咽下困难有减,腹胀亦轻。徐老嘱加参三七粉3g调服。又10日,症状又见松动。又嘱原方去巴戟天肉,加炒延胡索10g,南北沙参各30g续服。约半年后病人能自行来院就诊,然形体消瘦。嘱其坚持服药,后因病人经济困难未能持续用药,存活至1991年3月21日。

(方源) 申春悌.徐迪华运用豆芪汤治疗晚期胃癌的经验.江苏中医,1994,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