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用药心得2
20724000000013

第13章 解表药 (13)

第一章 解表药 (13)

为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的蜕壳。味甘、辛、微咸,性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明目退翳,祛风止痉。主治风热感冒,咳嗽,头晕,麻疹不透,咽痛音哑,目赤翳障,风疹瘙痒,小儿惊痫、夜啼,破伤风。

吕同杰经验 笔者在学习著名老中医、原山东省中医院院长吕同杰先生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时,发现吕老善用蝉蜕,并称之为“欲利其内而必先宣其外”。故笔者遵此旨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时,常以蝉蜕、茯苓、猪苓、白茅根、泽兰、炒鸡内金、山药、生麦芽各15g,泽泻、木香、砂仁各9g,丹参30g为基本方。有脾虚便溏者加太子参15g;有湿热者加茵陈15g;有黄疸者加鲜麦苗30g,败酱草15g;有阴虚舌红少苔者加沙参15g,木瓜9g;血浆白蛋白低者加阿胶15g(烊化)等。临床应用多年,收到满意疗效。如治石某,男,53岁。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20余年,肝硬化腹水病史4年,屡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著,于2000年9月来我院就诊。患者腹胀、纳差、乏力,肝区隐痛,时齿衄,小便量少,每日约500m1。

查面色黧黑,巩膜轻度黄染,腹部膨隆,肝肋下未及,脾肋下3cm,质韧,腹水征(+),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B超示肝硬化腹水,脾大。肝功能检查A1T43U/1,AST48U/L,GGT37U/L,TBi137mmo1/L, TP56g/L,A25g/L,G31g/L。舌红苔少,脉沉细数。处方:蝉蜕、炒鸡内金、白茅根、茯苓、猪苓、泽兰、沙参、败酱草、阿胶(烊化)、山药各15g,丹参、茵陈各30g,三七粉(冲服)1g,砂仁、木香、泽泻、木瓜各9g。水煎服,6剂,每日1剂。服药后病人小便量增至每日约1 000ml左右,双下肢水肿消失,腹胀减轻,纳食增加,齿衄停止,后以上方出入共服药40余剂,腹水消失,继以健脾柔肝、养阴和血之归芍六君汤、一贯煎等加减善后调理半年余,肝功正常,至今病情稳定,未再复发。

蝉蜕甘寒清热,轻浮宣散,入肺、肝二经,既可疏散入肝,又可宣其外而利其内,使肺气宣畅,三焦通调而水液畅行,对肝硬化腹水而有肝之郁热者,尤为适宜。临床证实,蝉蜕对治疗肝硬化腹水确有疗效。[孔伟. 蝉蜕治疗肝硬化腹水体会.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2):46]

周慎经验 蝉蜕擅长缓解肌肉痉挛 蝉蜕甘咸性凉,有疏散风热、息风定痉作用。笔者认为本品小量应用(1~6g)则重在疏风散热,可用于感冒、咽痛、时行赤眼等病;若用量达10g以上,则有明显的缓解肌肉痉挛作用,这与其息风定痉功能有关。可用于痹证的关节晨僵,此乃风湿之邪阻滞于肌肉关节经络,筋脉不通所致,可用蝉蜕为主,配以蛇蜕、萆薢、豨莶草、木瓜等药。若湿郁化热,关节红肿热痛者,则宜再加忍冬藤、桑枝、白薇以清热通络。[周慎.蝉蜕擅长缓解肌肉痉挛.中医杂志,1994(6):326]

陈涛经验 对痹证初期风热较重或关节红肿热痛明显者,方中配用蝉蜕,可增强疏散风热、消除肿痛之功。如治张某,女,36岁,四肢关节疼痛多年。近日加重,两肘、膝、指(趾)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昼轻夜重,伴畏风、烦躁、咽干、纳差,舌红苔薄黄,脉弦。血沉60mm/h,抗“O”700U。辨为痹证邪郁化热,治以疏散风热为主。药用蝉蜕10g,防己10g,知母10g,白芍30g,桂枝10g,防风10g,威灵仙15g,羌活10g,独活10g,炙甘草10g。水煎日服1剂。服药3剂,关节红肿消退,疼痛减轻。服药6剂,疼痛即止。

对于关节疼痛剧烈者,还可用蝉蜕配僵蚕、蜈蚣碾末青油调敷患处,具有一定的局部消肿止痛效果。[陈涛.蝉蜕用于内科杂病琐谈.中医函授通讯,1995(2):46]

桑 叶

为桑科植物桑的经霜树叶。味苦、甘,性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主治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肺燥咳嗽,咽干口渴;风热及肝经实热,目赤肿痛。

颜德馨经验 桑叶清肺泻胃,凉血燥湿,祛风明目,晚清后颇为盛行。“桑菊饮”举为君药,成为时方要药。江浙一带治热性病喜用“霜桑叶”,以其经霜后凉血清热之力更著;又有“饭桑叶”者,乃置饭锅上蒸制而成,去其散风之力,而取其轻清扬上,善治头目诸病,时医多赏用之。余临床探索其奥,尚有以下几点妙用。

1.盗汗 《医学入门》云:“思虑过度,以致心孔独有汗出者……青霜第二番叶,带霜采阴干、或焙为末,米饮调服。”临床用之确有效果。乡妇王氏,年60,盗汗已2年余,询其别无所苦,饮食如常,惟觉精神疲乏。始用益气固表,继用滋阴降火皆无效。后以霜桑叶研末,米饮调服9g,早、晚各服1次,半月已愈,终未复发。先师秦伯未先生,亦喜以此味治头面出汗(俗称蒸笼头),皆有渊源。

2.阴虚内热患者,又罹新感,寒热往来,不宜柴胡之耗散,家严亦鲁公喜以桑叶与牡丹皮同用以代柴胡,乃仿叶桂手笔。余仿之亦多应手,它如血家新感与经期寒热亦用此法,防止热入血室。轻清以去实,从而血络安宁,微汗而解,引为心法。

3.引经药 临床治脸部色素沉着,用血府逐瘀汤清营化瘀,佐以桑叶(桑皮)引经入肺,取肺主皮毛之义。治急慢性肾炎方中,常以桑叶或桑皮为使,引经入肺以畅水源,有利于利尿退肿;治老年性便秘,用桑叶宣畅肺气,有利更衣,此法多验。

4.世传验方,经验证者如《圣济录》治吐血不止,晚桑叶焙研,凉茶冲服9g。《千金方》治头发不长,用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

5.《集简方》治风眼下泪,用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扶桑丸(黑芝麻、桑叶等份为丸)治高血压、头晕目眩,老年大便虚秘,风湿麻痹,皮肤甲错等,常用不衰。

6.民间以霜桑叶阴干制枕,能治头晕目糊。安神入眠,确有效果,早开“药枕”之先河矣。(《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

木 贼

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地上部分。味甘、微苦,性平。归肺、肝、胆经。疏风散热,明目退翳,止血行滞。主治伤风感冒,风热目赤,迎风流泪,内外翳障,肠风下血,痔血,血痢,崩漏,脱肛,疝气。

汤承祖经验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汤承祖,常将木贼、麻黄二味加入排石方中,治疗尿路结石,疗效颇佳。患者姚某,男,21岁。工人。初诊时间:1980年4月24日。自述左侧腰痛伴血尿1月余,经X线摄片显示,为右输尿管下端结石。患者饮食正常,脉缓,苔薄白。予排石之法调之。药用:麻黄10g,木贼12g,金钱草60g,生黄芪30g,海金沙30g,赤小豆30g,鸡内金6g,猪苓15g,茯苓15g。服前方6剂后,患者突感右下腹剧痛,并放射至腰部,其后,排出一结石。结石排出后,病症全部消失。[汤浮康,高想.汤祖承主任医师应用麻黄、木贼排石的经验.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0(1):16]

西河柳

为柽柳科植物柽柳的细嫩枝叶。性平,味甘、辛。归心、肺、胃经。散风,解毒,透疹。用于麻疹不透、风湿痹痛。

张鸿祥经验 西河柳治痹 按中医传统治法,风邪为主的“行痹”,以防风汤为主方;寒邪为主的“痛痹”,以乌头汤为主方;湿邪为主的“着痹”,以薏苡仁汤为主方;“热痹”以桂枝白虎汤为主方。张鸿祥老中医临证治痹,善于变通古方,擅用西河柳以代“防风汤”之麻黄、桂心,代“薏苡仁汤”之麻黄,在“乌头汤”中则更加用“西河柳”。在治疗“热痹”时,如全身热象不明显,仅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则不用“桂枝白虎汤”,而用其经验方:西河柳、牡丹皮、赤芍、地龙、秦艽、生薏苡仁、油松节、生甘草等。以上各方均以西河柳作为君药。西河柳又名柽柳,既能发汗解表,又能透发疹毒,为儿科临床常用。张老治痹借用西河柳透发疹毒之功来透发痹证之风寒湿三邪。

他认为痹证病因虽为三邪之偏胜,但其邪极易化燥化热,用麻黄、桂心之辛温祛邪,虽合病机,但有过表、过汗、过温之虑,往往可使正气受损,病邪内陷,尤其夏季用之,更易使邪热化,出现口干、咽痛之症,除非寒邪偏胜之“痛痹”尚可应用。西河柳性味甘平,其祛邪之力不亚于麻黄,并有透发之功,性属辛凉,不会化燥化热,使邪热化而内陷,以变它证。其二,根据《本草从新》西河柳利小便的记载,又可使邪从小便而去。故用本品治痹,既可使邪从皮毛透达于表,又可使邪从膀胱出,一外一内,一透一出,相得益彰。其三,具体应用西河柳,常规剂量为3~9g,而张老用法独特,常用30g,最少15g。他认为一般剂量,其力不达,无济于事。量虽大,但无虑,因其不属辛温发汗之重品,不会因量大而致大汗亡阳或化燥化热之弊。

金某,女,57岁。患者低热8月余,伴关节疼痛,近3日发热高达39℃,咽痛,鼻塞,头晕、恶心、呕吐、腑气3日未解。检查:下肢踝关节红肿热痛,不能下床活动,左右手指关节畸形,经X线摄片证实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苔薄腻,质偏红,脉濡细而数,血沉106mm/h,黏蛋白5.26mg%,抗“O”800U以上,初诊用清热解毒之剂,高热旋退,唯低热不清,关节酸痛,红肿依然。后以祛邪清络之法,采用“西河柳”为君药之经验方治疗:西河柳30g,生薏苡仁、赤芍、牡丹皮、地龙、桑枝、忍冬藤、怀牛膝等均为常用剂量。服药7剂,低热退净,关节酸痛好转,能下床行走。续服上方加减3周,关节酸痛红肿均除,复检血沉为45mm/h,黏蛋白3.7mg%,抗“O”400U以下。其住院34天,门诊复诊随访,低热未起,血沉已下降至正常。[张鸿祥,周佩青.用西河柳治痹,1996(s2):34]

芫 荽

为伞形科植物芫荽的带根全草。味辛,性温。归肺、脾、肝经。发表透疹,消食开胃,行气解毒。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塞,麻疹透发不畅,食积呕恶,脘腹胀痛,产后乳少,疮疖初起。

文琢之经验 芫荽不可常服用 芫荽又名胡荽,一名香菜,为薇科植物,蜀人多喜佐牛羊肉服食。不知此物辛温香窜,多食则有害,故古人有多服损人精神之告诫,病人服之则身软。久食令人多虚、引发痼疾。病忌方面:凡有狐臭、口臭、龋齿、脚气、金疮者,皆不宜食。药忌方面,如白术、牡丹皮皆不宜与之配伍,阴虚火旺之人食之无异服毒,故芫荽不宜常食或多用。在临床实践中,每见疮疡缠绵加重或复发者,由于喜食芫荽引起者不少,故不可不慎。

芫荽虽不宜常内服,但遇小儿麻疹未透者,用布包芫荽乘热外熨透发之力颇强。若无芫荽,用西河柳外用亦佳,因西河柳亦具辛温香窜之力耳。(《文琢之中医外科经验论集》)

朱小南经验 芫荽薰气法 有些严重的妊娠恶阻病人往往药入即吐,甚至见药闻味即吐,长期厌食,以致影响营养吸收,形体消瘦。对此类病人,朱老师采用祖传薰气法:取鲜芫荽(俗名香菜)1把,加紫苏叶、藿香各1钱,陈皮、砂仁各2钱,煮沸后倒在壶内,壶嘴对准患者鼻孔,令其吸气。因芫荽性辛温,含挥发油,有强烈的异香气,功能宽胸和胃,定逆顺气,悦脾醒胃。患者闻此芳香之气便会顿感舒适,数分钟后即可进易消化的食物,一天薰气数次,薰后可少吃多餐。此法对于严重妊娠恶阻,甚至尿醋酮阳性,药、食难进者,亦可应用。[乐秀珍.著名老中医朱小南在妇科临床的用药特色.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8):2]

大豆黄卷(附药:淡豆豉)

大豆黄卷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发芽后晒干而成。味甘,性平。归脾、胃、肺、肾经。清透湿热,行气利水。主治湿温初起,暑湿表证,胸闷脘痞,湿痹筋挛,骨节烦痛,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黑色者)经发酵加工而成的制品。味苦、甘、辛,性凉。归肺、胃经。疏散解表,宣郁除烦。主治外感表证,恶寒发热,胸中烦闷,虚烦不眠,口舌生疮。

钱育寿经验 钱老非常推崇其发表透邪之功,无论春夏秋冬,四季均用。豆卷、豆豉解表力薄,无大汗出。因其用麻黄制过,故有过桥麻黄之称。外感风热者配薄荷、荆芥、蝉蜕、连翘,方如银翘散;暑天感冒配香薷、青蒿、藿香,方如香薷饮、藿香正气散;湿蕴卫气证配藿香、川厚朴、鸡苏散,方如藿朴夏苓汤;卫营同病,或热甚阴伤,卫表未解,配生地黄名黑膏汤,用之能微微汗出,祛邪外达,化湿浊,解暑气。豆卷、豆豉由于制法不同,功用有别。豆卷发表之力胜过豆豉,多用于风热在肺,卫表失疏。另有清水豆卷,发表之力微弱。豆豉化湿之力胜于豆卷,多用于风热夹湿,或湿蕴卫气者。豆豉有生炒之别,汗无表证明显用淡豆豉,有汗胃经症状明显用炒豆豉。[沈瑞兴.钱育寿儿科用药经验举隅.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