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用药心得2
20724000000019

第19章 清热泻下药 (6)

第二章 清热、泻下药 (6)

文琢之经验 忍冬藤之力胜金银花 金银花广产于各地,昔人多忽视,而专用花而弃其藤,不知其藤能宣通营卫,清透疏达,渗入经络,能清肝胆风火上窜少阳阳明而发生龈肿、发颐、痄腮、时毒,及善治瘰疬、结核、乳痈、身痛寒热、经脉痉挛、脱疽、水肿、疮疡等,较花为胜,勿以其简便廉而忽视其功效。

金银花以山东产者,较长大肥润,因其修长弯曲,故名眉银花,讹写则作蜜银花,其色淡黄者为金花,洁白者为银花,合用则称为双花,人皆以此入药。不知此花是经过人工炮制,效力则远逊于忍冬藤,故文老多不采用,常以毛银花代之。用毛银花及各地土产银花及叶与藤枝15g,功在净银花30g以上,价且便宜。(《文琢之中医外科经验论集》)

李玉和经验 重用忍冬藤治热痹 顽痹中具有关节红肿灼热者,笔者常在治痹方中加入忍冬藤60~120g,常收到满意的疗效。忍冬藤善于清络中之热而治热痹。为加强疗效,笔者常加入防己30~60g以加强忍冬藤消肿通络止痛的作用。[李玉和.重剂治疗顽痹经验谈.中医药学报,2000(5):32]

连 翘

为木樨科植物连翘的果实。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胆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外感风热,温病疫疠,痈肿疮毒,瘰疬瘿瘤,喉痹肿痛,淋闭,耳聋。

张锡纯经验 连翘:味淡微苦,性凉。具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为疮家要药。能透表解肌,清热逐风,又为治风热要药。且性能托毒外出,又为发表瘾疹要药。为其性凉而升浮,故又善治头目之疾,凡头痛、目痛、齿痛、鼻渊或流浊涕成脑漏证,皆能主之。为其味淡能利小便,故又善治淋证,溺管生炎。

仲景方中所用之连轺,乃连翘之根,即《神农本草经》之连根也。其性与连翘相近,其发表之力不及连翘,而其利水之力则胜于连翘,故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之,以治瘀热在里,身将发黄,取其能导引湿热下行也。

连翘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至一两必能出汗,且其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彻夜微汗,翌晨病若失。

连翘善理肝气,既能疏肝气之郁,又能平肝气之盛。曾治一媪,年过七旬,其手连臂肿疼数年不愈,其脉弦而有力,遂于清热消肿药中,每剂加连翘四钱,旬日肿消疼愈,其家人谓媪从前最易愤怒,自服此药后不但病愈,而愤怒全无,何药若是之灵妙也!由是观之,连翘可为理肝气要药矣。(《医学衷中参西录》)

青 黛

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豆科植物木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叶加工制成的干燥粉末或团块。味咸,性寒。归肝、肺、胃经。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治肝火犯肺咳嗽,发热惊痫,温病头痛,热毒斑疹,血热吐血、衄血、咯血,喉痹,痄腮,口疮,丹毒,湿疹,疮肿,蛇虫咬伤。

郑全福经验 青黄散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青黄散由青黛、雄黄二味药组成。青黛,味咸寒入肝经,可泻肝散瘀,凉血解毒。雄黄,味辛温,可解百毒,消积聚,化腹中之瘀血。

余治一少女,面色 白,乏力头晕,潮热,骨痛,纳差,食后痞满,腹内结块,左右肋下皆3横指,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化验:血红蛋白7g%,白细胞104 000/mm3,血小板50 000/mm3。脉细涩,舌质淡,苔薄黄。此乃外感之邪毒循经络,侵及脏腑,致气血瘀滞,而成癥积。此乃虚人癥积,一般治则,当先补其虚,调其脾胃,尔后再攻其积。然急则治其标,癥积不消,脾胃难调。余以攻补兼施,用青黄散以解毒消积为其主,辅佐香砂六君补脾和胃。青黄散:青黛2g,雄黄0. 2g,混匀,盛于胶囊,1日2~3次,饭后白水进服。香砂六君加减煎汤服之。进上药20天,诸症减。白细胞降至10 000/mm3,血红蛋白升至9g%,血小板升至170 000/mm3。青黄散减量继续服至3个月,诸症愈,血象已近正常,骨髓穿刺完全缓解。余与同道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0余例,十之八九获良效。(《燕山医话》)

蒲公英

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东北蒲公英、异苞蒲公英等同属多种植物的全草。味苦、甘,性寒。归肝、胃、肾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除湿利尿。主治乳痈,肠痈,诸疮肿毒,痄腮,瘰疬,风火赤眼,咽肿喉蛾,胃脘疼痛,泄泻痢疾,黄疸,小便淋痛,噎膈癌肿,蛇虫咬伤。

刘惠纯经验 蒲公英利水通淋 蒲公英一药,传统用于解疮毒、治乳痈、疗诸疔;西医则谓其有利胆作用,用于治疗肝胆疾患。余读《本草从新》,书中载蒲公英为“通淋妙品”。常思一试。后诊一病人腰痛,叩之更剧,小便频数,尿道刺痛,验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较多,即处以单味蒲公英60g,水煎服。2剂后腰痛减轻,再服1剂,排出黄豆大结石1粒,症状逐渐消失,附记于此,以资交流。(《南方医话》)

白花蛇舌草

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味苦、微甘,性微寒。归肺、肝、胃经。清热利湿,解毒抗癌。主治肺热喘咳,咽喉肿痛,湿热黄疸,热淋涩痛,水肿,痢疾,肠炎,肠痈,痈肿疮疡,毒蛇咬伤,癌肿。

徐利民经验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以白花蛇舌草为主,配合丹参、黄芪代茶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曾治12例,均为HBsAg(+),抗-HBc(+),肝功能无明显异常。其中8例HBsAg和抗-HBc均转阴,2例抗-HBc转阴,2例除自觉症状减轻外化验结果无变化。

如患者陈某,女,48岁,慢性乙型肝炎6年,食少乏力,胁肋隐痛,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c(+),余无异常。以白花蛇舌草10g,丹参5g,黄芪5g代茶饮,每2天1剂。坚持服用1年,复查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均无异常,食少乏力,胁肋隐痛等症状消失。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花蛇舌草能刺激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表现为网状细胞显著增生,细胞体增大,胞质丰富。能明显地增强网状细胞及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能刺激嗜银物质倾向于致密化变化,显示免疫过程中机体防御性升高。白花蛇舌草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治疗乙型肝炎起到了重要作用。[徐利民. 白花蛇舌草治疗慢性肝炎. 中医杂志,2007,48(6):535]

倪寄兰经验 临床上将白花蛇舌草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现将主要经验介绍如下。①配龙葵可以增强清热利咽的作用,能治疗咽炎。②配鱼腥草可以增强清肃肺金、止咳化痰的作用,用以治疗急性支气管炎。③配桑白皮有清泻肺热、化痰平喘作用,可以治疗肺炎。④配金钱草能清肝利胆,渗利湿邪,治疗胆囊炎。⑤配垂盆草有清肝解毒、利湿化浊之效,用以治疗急性肝炎,效果良好。⑥配石韦能清利膀胱湿热,常常用以治疗泌尿系感染。⑦配葎草有清热利湿化浊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⑧配牡丹皮、玄明粉可以清热凉血,通腑泻下。能治疗急性阑尾炎。⑨配萆薢、莪术能清热利湿,活血消肿,可以治疗急性前列腺炎。

配漏芦、穿山甲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治疗急性乳腺炎。配穿破石、薏苡仁可清热利湿,散瘀止痛,用以治疗盆腔炎。配草河车、芙蓉叶能清热解毒,散瘀凉血,多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管炎。配蝉蜕、苦参以清利湿热,散风止痒,用以治疗各种痒疹。配生石膏、知母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共奏退热之功。配芦根、葛根能清热解毒,疏风解表,可以治疗病毒性感冒。配急性子、威灵仙能清热解毒,抗癌利膈,用以治疗食道癌。配砂仁、蜈蚣能解毒抗癌、行气止痛,可治疗胃癌。配鳖甲、水红花子有解毒抗癌、软坚散结之功,可以治疗肝癌。配紫苏子、地龙能解毒抗癌,降逆平喘,可以治疗肺癌。配薏苡仁、白蔹以解毒抗癌、渗湿散结,临床用以治疗宫颈癌。配黄药子、山慈菇能清热解毒,散结消瘿,可以治疗甲状腺肿瘤。

白花蛇舌草味甘、性淡凉,能清热解毒,活血利尿,不仅有抗菌作用,还能抗病毒及抗癌其作用难以一一列举,不再赘述。由于配伍不同,作用各异,疗效也大相径庭。此药用最宜大,一般用30~60g,药量太小则疗效不佳。(《燕山医话》)

土茯苓

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及暗色菝葜的根茎。味甘、淡,性平。有毒。归肝、肾、脾、胃经。解毒散结,祛风通络,利湿泄浊。主治梅毒,喉痹,痈疽恶疮,瘰疬,癌瘤,筋骨挛痛,水肿,淋浊,泄泻,脚气,湿疹疥癣,汞中毒。

朱良春经验 土茯苓治头痛、疗痛风 土茯苓甘淡性平,入肝、胃两经,功可解毒,除湿利关节。古籍谓其擅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疮、痈肿、瘰疬诸疾。近代又有用于防治钩端螺旋体病的报道。朱老经过实践验证,证明其为治疗湿浊上蒙清窍所致之头痛及痛风之要药,或可补前人之未逮也!头痛病因纷繁。土茯苓所主之头痛,乃湿热蕴结、清窍不利而作痛。若延之日久,经脉痹闭,则痛势甚烈。斯时祛风通络之剂难缓其苦,惟有利湿泄热,祛其主因,配合祛风通络之品,始克奏功。而朱老独到之经验,在用量上突破常规,一般每日用60~120g,随症配伍多可获效。

至于痛风疾患,朱老云:“此乃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中医认为系湿浊瘀阻、停着经隧而致骨节肿痛、时流脂膏之证,应予搜剔湿热蕴毒,故取土茯苓健胃、祛风湿之功。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此证确以湿毒为主因,但往往兼夹风痰、死血为患。朱老治此证,恒以土茯苓为主药,参用虫蚁搜剔、化痰消瘀之品,屡收佳效。

孙某,女,40岁。1981年5月6日就诊,头痛宿疾已历六载,痛无定时,痛剧如裂,常觉口干,苔薄黄腻,舌质衬紫,脉象细弦,此乃湿热瘀阻,清窍不利。治宜清热化湿,祛瘀通窍。处方:土茯苓60g,蔓荆子、川芎、菊花各10g,甘草5g,服10剂。头痛未作。乃继予10剂。间日服1剂以巩固之,迄今未复发。

周某,男,28岁。1979年8月9日就诊诉:10年前右足趾因不慎扭伤之后,两足趾关节呈对称性肿痛;尔后约5年,两手指及膝关节呈对称性游走性肿痛。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是年7月下旬发现右手拇、食指有多个结节,且液化溃出白色凝块及淡黄色液体(后查血尿酸952mmol/L,病理活检确诊为“痛风石”。X线片提示双足趾跖关节第5跖骨头外缘有半圆形掌齿状小透亮区。诊断为“痛风”)。嗣后两上肢、指关节、髋、膝、踝关节疼痛,每气交之变增剧。平素怯冷,面白无华,形瘦神疲。曾服西药“别嘌呤醇片”,因胃肠道反应停药。

苔薄舌淡,脉象细数。体温37. 5℃,血沉32mm/h,尿蛋白(+)。乃湿浊留滞经脉,痹闭不利之咎。治宜化湿浊,通经络,蠲痹着。处方:土茯苓60g,全当归、萆薢、汉防己、桃仁泥、炙僵蚕各10g,玉米须20g,甘草5g。20剂。1979年10月25日:60剂后,复查血尿酸714μmmol/L,血沉12mm/h,尿检正常。患者手足之结节、肿痛渐趋消退。药即获效,嘱继服。1979年11月25日,又服药30剂,惟感关节微痛,肿胀、结节已除,复查血尿酸357μmmol/L,嘱再服10~20剂,以善其后。(《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任继学经验 土茯苓解毒除湿,消除尿蛋白 土茯苓首见于《滇南本草》,归肝、肾、脾、胃经,甘平扶正,淡渗湿毒,临床可用于湿热邪毒所致痹证、淋浊带下、疮疡肿毒等。任老用土茯苓解毒除湿,治疗肾风蛋白尿及湿浊头痛,尤以前者为多。正虚外感是肾风病成之因,湿浊毒邪则是肾风病成之机。《本草正义》谓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任老认为,土茯苓为治湿毒要药,归经脾肾,能通经透络,解毒除湿,它既能渗利湿浊之邪,又能正化湿浊而使之归清,湿渗浊清毒解,精微固藏,尿蛋白自可消除。土茯苓“败毒祛邪,不伤元气”(《本草秘录》),《救荒本草》云其可以代粮,故长期大剂量服用无明显不良反应。任老治肾风常重用土茯苓至200g为君药。《本草备要》谓土茯苓“有赤白两种,白者良”,慎不可用代用品,否则损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