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用药心得2
20724000000037

第37章 温里理气消食药 (5)

第四章 温里、理气、消食药 (5)

胡某,女,33岁。1990年4月22日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两颊及舌面散见大如绿豆、小如芝麻的溃疡点,微红肿,疮面疼痛,影响进食,迭服中西药治疗,时愈时发。近3个月来,口疮频发,劳累后症状加重。诊见:两颊、唇内及舌面溃疡处灰白,触痛隐隐,面色萎黄,神倦易疲,肢凉纳少,溲清,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而润,脉细弱。证属脾肾不足,阳虚火浮。治宜温阳摄火,敛疮止痛。处方:肉桂、炮干姜各6g,党参、白术各10g,白及(研末冲服)5g,炙甘草4g。上方连服4剂后,溃疡已见收敛,部分已愈合,纳增神爽。守方减肉桂、炮干姜为4g,继服5剂而愈。嘱服理中丸善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3.肉桂配五味子,温收治消渴 消渴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总以养阴增液、润燥清热为法。当然,消渴病虽以阴虚为多见,但阳虚者也复不少,尤其对消渴病久,或年老阳虚之辈更应审慎施治,若凉药乱投,非但效微,久用反有损阳竭阴之弊。阳气衰微,上不能蒸津濡润,下不能化气摄水,从而引起上有口舌干燥,渴欲饮水,下有溲多清长诸症。《医学汇海》云:“消渴之证,虽因水亏,亦命门衰少之故。盖热气上蒸则肺润,不能上蒸则肺反燥,失其生化之理也。”李师认为,治此当壮其少火,生发肾阳,肾阳蒸腾自能泉源不涸,助气摄水,则消渴庶可得痊。故取肉桂之热,从阴中育阳,即使阴虚为主,阳损不著者,亦可稍稍佐入,微发肾气;五味子,“性温,五味具备,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本草备要》)。两药相伍,用治消渴属下消者,病机为肾阳不足,命门衰少,常以此药对佐于补阴方中,屡能起疴。

李某,男,46岁。1991年9月17日初诊。糖尿病史10余年。近3个月因口渴尿多,而入本市某医院就诊,查空腹血糖12.1mmol/L,尿糖(+++ )。经口服二甲双胍、达美康治疗2个月,血糖、尿糖控制不理想,口渴尿多等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要求服中药。症见:形瘦神倦,口唇干裂,口渴常喜热饮,日饮水量约4000ml,尿多而清,有时尿如米泔,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肢凉背冷,舌淡红质干苔薄白,脉细无力。证属肾虚阴亏,命门火衰。治宜补肾助阳,滋敛阴津。处方:肉桂、五味子各5g,生地黄、熟地黄、怀山药、生黄芪、粳米、山茱萸各12g,牡丹皮、泽泻、茯苓各9g,麦冬10g。上药服5剂后,口渴顿减,小溲亦少。嘱其坚持服药50余剂,诸症悉失。后2次复查尿糖及空腹血糖基本正常,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李龙骧. 李洁生运用肉桂药对经验拾萃.四川中医,1999,17(7):5]

贾福华经验 肉桂降压 高血压病,在祖国医学属于“眩晕”范畴。《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是说,治疗眩晕要多从“肝”着眼。针对“肝阳亢”引起的头晕胀痛、耳如蝉鸣、口苦、脉弦等症状,笔者曾与上海中医学院副研究员严以平共同制订了一个处方:白蒺藜、黄菊花、黄芩、夏枯草、熟女贞子。由于肝阳亢者相对地具有肝阴虚,所以处方中佐用熟女贞子,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对某些高血压病人,间或烦躁、面色潮红,同时有小便频数者,加用肉桂少许,可使症状很快缓解,血压下降到正常范围。这从中医传统理论说,是肉桂能“引火归原”,而从现代药理说,是肉桂能扩张毛细血管而使血压下降。

方某,男,77岁。初诊:脉搏弦数,苔薄,头胀头痛,位在左右两侧,伴有目弦、耳鸣、心悸、夜寐欠安,时有面部潮红,小溲频数。测血压200/120mmHg。治则:平肝阳、育肝阴,益以引火归原。处方:白蒺藜9g,黄菊花9g,黄芩9g,夏枯草30g,熟女贞子16g,肉桂1.5g(研末吞)。5剂。复诊:诸症悉退,测血压160/94mmHg。为巩固疗效,原方再给5剂。[贾福华.仙鹤草镇咳和肉桂降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6):10]

祁开平经验 余早年长期在农村工作,根据民间经验曾以肉桂治愈急性附子中毒14例。现仅举一例,以供参考。龙某,男,48岁,农民。1976年2月14日因服了1市两附子炆狗肉1市斤,食后半小时突觉眩晕,冷汗出,舌麻肢冷,发病后约1小时来求医。诊察患者,面唇发白,精神萎靡,声音低微,口淡,查患者平素健康。舌质如常,苔白,脉迟而弱。诊为急性附子中毒。治以回阳救脱。即处肉桂10g焗服,服后15分钟觉全面暖和,呕吐1次,吐出部分狗肉,医者惟恐其连药同时吐出,嘱再焗服10g肉桂,1小时后,患者自述尿量增加,大便1次,症状明显减轻。第二天病者来诊,上述症状大减,要求巩固治疗,再给8g肉桂焗服。第三天患者自述一切如常,追访3个月,无任何不适。

讨论 1. 附子乃辛甘大热之品,但其中毒之早期却以舌麻肢麻,四肢厥冷,口吐清涎,冷汗出,心慌脉迟之里寒证为主要表现。其中中毒原因除可能与******中毒有关外,附子为温里药,过量或去毒不全服后而为物极必反,由热化寒。附子中毒所以出现里寒证是否与此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2. 对于附子中毒,肉桂的用法是:肉桂5~10g(视中毒轻重而定),泡水口服,服后约5~15分钟即出现呕吐,使毒物吐出,15~30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若仍不解可再取肉桂3~5g,如法再服。附子中毒病变迅速,但若及时抢救,一般很快可恢复。

3. 肉桂不是催吐药,但对附子中毒病者,一般在服药后10余分钟后出现呕吐,这样的催吐作用,对于附子中毒的治疗是有积极作用的,其机制是否与振奋脾阳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4. 根据附子中毒的病者反映,口服肉桂15~30分钟后,便觉心跳有力,四肢温暖,随后唇舌及四肢之麻木感逐渐缓解,其理可能是肉桂甘温,能鼓舞气血,温经通脉,因而生效。

5. 附子乃大辛大热之药,与肉桂同类,为何附子中毒时不能自救?其一附子本身含毒,不去其毒,中毒之症难除。其二肉桂除与附子同入脾肾经外,肉桂并独入肝经,能鼓动肝之疏泄功能,从能补益命门火衰,温肝暖血,使全身气机舒畅,加速气血运行,促进二便的排泄,一则回阳,提高机体抗病力,二则去毒而显效。

6. 附子中毒亦可出现热证,对此热证能否使用肉桂,余尚未验证,不敢妄言。本文所载均为里寒之证,且病例不多,仅供临床和科研工作者进一步观察与探索时参考。[祁开平.肉桂治附子中毒.新中医,1987,(5):53]

关永富经验 读《吴鞠通医案》肿胀类陈姓病例,反复探索,虽例于肿胀,实为鼓胀,以鼓为主,虚甚而肿,其病情比较危重,鞠通抓住病之关键,注重脾肾二经,行太阳之阳而泄厥阴之阴,使阳和得布,阴霾渐消,气机枢转,气行水行。五苓化气行水,行太阳之阳,先以附子配于麻黄,虽助其发汗,实亦顾及命门之火,因得紫油桂,水气始通。余师其意,用药较审慎,颇受启发。以中药汤剂冲服肉桂末(每次0. 6g,2 /d,30天为1个疗程,一般须2~3个疗程),并配合护肝、对症治疗血吸虫病性肝硬化腹水42例,疗效显著。

肉桂为化气利水要药,古人云其为味厚甘辛大热之品,下行走里之物,壮命门之阳,植心肾之气,宜导百药,无所畏避,使阳长则阴自消,而前诸证自退矣。在肉桂的选择上,以云南产为上好肉桂,取其多年生长之大树,在处暑与白露间剥离的桂皮,晾干后剥其粗皮,肉桂心色泽紫黑,油润有甘味诚佳品也。本组患者在治疗上,取肉桂末始用0. 6g由上方之汤药冲服,2 /d,每次最多不超过1g,患者腹胀渐松,舌苔减退,食欲增加,面色渐有光泽,脉亦渐柔和,小便清长,腹胀消其大半,肉桂末每剂可减至0. 3g,待腹胀已消退,达临床治愈,后需续服月余,以巩固疗效。通过2年随访大多无复发情况,充分说明了肉桂在臌胀腹水消退治疗中的良好作用。[关永富.肉桂在臌胀治疗中的应用.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15(6):371]

商宪敏经验 肉桂治疗复发性口疮 一患者,长久以来,体弱无力,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近五六年,经常口舌生疮,几乎每月必发。初起,常服用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之类,后来口疮越发越频,药越吃越不灵了。余曾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去升麻、柴胡,加肉桂少许,连服6剂,病很快好了。最近2天,由于工作劳累,口疮再起,特来请我再开一方。问病人还有何不适,自述症状与前相仿,不过较前为轻。病人面黄少华,舌胖质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舌尖有一米粒大溃疡,知为脾虚未复,相火浮越,嘱继用原方。3日后口疮收敛,改服人参健脾丸调治月余以资巩固。

数日后,一临床实习生遇一老妇,患口疮缠绵10年,时作时止。平日极易感冒,常常头晕倦怠,口燥咽干,腰膝酸软,察其舌质红苔薄,切其脉,沉细尺弱。欲给“苦药”泻火,但无实热之象,欲给“甜药”温补,又无气虚见证。我遂拟六味地黄丸改汤剂冲服肉桂粉少量。1周后,口疮渐平,为方便患者予六味地黄丸,以水冲服肉桂粉。3天后,改用六味地黄丸与人参健脾丸早晚交替服用,以善其后。

口疮病因,责之于火。辨火当分虚实,新发者多实,久病者多虚。实者多是心胃之火上炎,虚者多是阴火(或称相火)浮越。阴火包括心火与肝肾之火,心火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肝肾之火代之。肝肾之火,又称龙雷之火,雷乃木之气,属肝,龙乃水之气,属肾;土实水满,龙潜于海,雷伏于地,相火藏于命门真水之中,而不为害。今龙雷之火之所以腾越,缘于中气不足,脾胃气虚,水湿下流,闭塞下焦,则相火妄动,阴火上冲,火乘土位。脾胃气虚,运化无权,则真元亏虚,元气愈虚,阴火愈炽,元气充盛,阴火自潜。

复发性口疮病人的辨证要点,一是火,二是虚。火,要辨是阳火还是阴火。虚,要辨脾胃气虚,还是肝肾不足。阴火者,不宜直折,若施苦寒,虽能取效一时,终必水灭湿伏;宜用引火归原,导龙归海之法,于方中加肉桂少量,即是此意。脾胃气虚者,宜甘温补中,取《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减去升麻,柴胡;肝肾不足者,宜滋补肝肾,取《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

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四经。此药为纯阳之品,善补命门之火,又能引火归原。治疗复发性口疮配伍肉桂,旨在引火归原,剂量宜小,通常入煎剂用2~3g,冲服粉剂用0. 6~1. 5g。

口疮久不愈,属中气不足者,用香砂六君子丸或人参健脾丸,另冲服肉桂粉;属肝肾不足者,用六味地黄丸或麦味地黄丸,另冲服肉桂粉。(《燕山医话》)

吴茱萸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和疏毛吴茱萸近成熟的果实。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暖肝止痛。主治脘腹冷痛,呕吐吞酸,寒湿泻痢,霍乱转筋,厥阴头痛,胁痛,寒疝腹痛,脚气肿痛,痛经,口舌生疮。

傅再希经验 余族妹如凤,年方及笄,即患上腹部剧痛,在床上乱滚,手足发厥,呕吐黄水苦水,必痛过三四日,才逐渐缓解,停止。但不过两三个月,又复如此,已两三年。时余尚在老师处学医。其祖母嘱余带往就诊,时值间歇期间,并未发作。先师详细询问,诊察其脉,但云肝胃气痛,胆火横逆。方用:全瓜蒌15g,川黄连6g,姜半夏9g,党参9g,泡吴茱萸4. 5g,黄芩9g,麦冬9g,白芍9g,枳壳6g,甘草3g。10剂,焙研为末。用板稀面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9g。开水送下,早晚各1次,当时告余曰:此方治肝胃气痛有特效,往往可以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