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皮肤病实效经典
20725200000013

第13章 痤疮 (1)

第5章 痤疮 (1)

痤疮是指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患,为青春期男女的常见病,尤以男性为多见。多在13~16岁开始发病,发于10岁以下者较少见。本病在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然痊愈,也有少数持续至成年以后。

好发于颜面、上胸及背部皮脂腺发达部位。初起损害表现为与毛囊口一致的小丘疹,周围色红,顶端有针头大黑色小点,称黑头粉刺,挤压有黄白色脂栓排出。继发感染时丘疹中央出现小脓疱,严重者可形成小结节或囊肿。可伴有皮脂溢出过多,面部油滑光亮或毛孔扩大。病程缠绵反复,时轻时重,愈后可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或沉着,严重者可形成凹陷性瘢痕。继发感染者自觉有疼痛。

第一节 西医疗法

痤疮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因素有以下几种:①雄激素能刺激皮脂腺增生和皮脂分泌,并影响毛囊皮脂腺管角化。②皮脂分泌的增加与痤疮发病的严重程度有关。③皮脂腺分泌的主要产物是脂质,其能影响腺管的角化;另外皮脂是皮肤微生物的重要营养物。④毛囊角化异常。⑤细菌是痤疮炎症的主要环节,常有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糠秕孢子菌。

本病经及时适当治疗,预后一般较好。如失治误治,常可导致皮损增多,病情恶化,容易遗留继发性色素沉着和凹陷性瘢痕,严重者影响美观。重度聚合性痤疮患者进展期常伴关节痛或关节炎,且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增高。

一、诊断

1.症状寻常痤疮好发于面部、胸部、背部,以面部为最多。发病对象主要是青春期男女,但青春期后、绝经期、婴儿期也可发病。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种。

(1)皮脂溢出:大多数患者均有明显皮脂溢出,油脂的程度与痤疮的严重程度相关。

(2)多形性皮损:痤疮患者根据发病的严重程度常同时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皮损表现。

①粉刺:分黑头粉刺、白头粉刺、微粉刺,是毛囊漏斗角化过度的表现。

②丘疹:为局限性高出皮面的突起,多为红色。

③结节:为深在性结块,常红肿疼痛,破溃流脓,甚至形成溃疡。

④脓疱:常较小,深在性脓疱常为重度痤疮的表现。

⑤囊肿:是黄豆至蚕豆大囊状皮损,肤色或红色,有波动感,感染明显时肿痛剧烈。

⑥瘢痕:常见于结节囊肿型痤疮,呈橘皮样。

⑦色素沉着:为痤疮常见的后遗症,影响美观。

重度痤疮皮损好发于胸、肩、背及后颈部,也可累及四肢、面部。皮损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为主,常形成脓疡,遗留凹陷性瘢痕。严重者可伴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2.诊断要点

(1)部位:面部、上胸、肩胛间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

(2)好发年龄:青春期男女,以男性为多。

(3)皮损表现:呈多形性,表现为散发性粉刺(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常对称发布。

(4)继发损害:继发色素沉着、瘢痕。

(5)病程:为慢性,自青春期开始发病,一般发育期过后倾向自愈。

二、治疗

1.局部治疗

(1)局部药物外治:可选用硫黄制剂、维A酸类、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制剂外用。

(2)局部注射疗法:对结节、囊肿和增生性瘢痕皮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

2.全身治疗

(1)抗生素:可选用四环素、红霉素、氯洁霉素、美满霉素等。四环素使皮脂中游离脂肪酸浓度下降,并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中性粒细胞趋化性;氯洁霉素是四环素的替代品;对其他抗生素无效时可选用米诺环素。

(2)维生素:可选用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等辅助治疗。

(3)维A酸类:异维A酸、维胺脂可减少皮脂分泌和粉刺形成,对结节、囊肿性皮损效果较好。

(4)糖皮质激素:严重型痤疮可短期使用泼尼松。

(5)雄性激素拮抗剂:螺内酯、西咪替丁等,但不作为常规用药。

3.手术疗法脓肿形成后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术;萎缩性瘢痕采用消磨术,可用机械皮肤消磨术或脉冲CO2激光消磨术。

4.物理疗法

(1)面膜治疗:采用中药面膜或倒膜治疗,达到清洁、去脂、美容的目的。

(2)激光治疗:采用光子痤疮治疗仪治疗,达到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消炎的目的。

第二节 中医辨证治法

中医学根据本病的特征,痤疱又名“酒刺”“痤”“面皰”“肺风粉刺”“肺风疮”“面皶”“皶疱”等。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有记载:“劳汗当风,寒薄为齄。”王冰注曰:“齄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面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说:“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内屑。”清代《洞天奥旨·肺风疮齄鼻疮》说:“肺风疮齄鼻疮,生于鼻面之间,乃肺经之病也。夫肺开窍于鼻,肺气不清而鼻乃受害矣。鼻既受害,遂沿及于面。”《外科大成·卷三》记载:“肺风由肺经血热郁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散或荷叶煮糊为丸。”《外科启玄》:“妇女面生窠瘘作痒,名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致生粉刺,盖受湿热也。”

本病多由禀赋不耐,起居饮食失宜,肺胃血热内盛,上蒸头面;或脾虚失健,痰湿内生,互结肌肤;或冲任不调,相火妄动而成。

一、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多为素体阳盛,营血偏热,以致肺经血热,熏蒸头面,或因过食辛辣油腻之品,脾胃化湿生热,湿热循经上熏所致。

1.肺经血热素体阳盛,肺热熏蒸,血热蕴阻肌肤而致。

2.脾胃湿热多因阳盛久蕴郁热,加之偏嗜肥甘辛辣,化湿生热,蕴结脾胃,上熏肌肤而发。

二、辨证论治

1.肺经血热型

主证:多为面颊、额部皮肤潮红,较密集或散在分布小丘疹,中有黑头,或有小脓疱,疼痛,伴口苦口干、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则:清肺凉血,祛风泄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菊花、牡丹皮、生石膏(先煎)、生甘草。口苦加黄连;口干加生地黄、玄参;便秘加生大黄(后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脾胃湿热型

主证:皮疹遍布颜面,重者蔓延胸背,色红有脓疱,甚至小结节,疼痛明显,伴口干、腹胀纳少、小便黄短、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脾化湿,泄热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黄芩、黄柏、生薏苡仁、车前子(包)、泽泻、生大黄(后下)、茯苓、六一散(包)。脓疱多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有结节、囊肿加夏枯草、昆布、牡蛎;纳少腹胀加生山楂、陈皮;小便黄短加木通、淡竹叶;大便难行加玄明粉(冲服)、番泻叶。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第三节 中医外治疗法

方1

配方:鲜猪胆一个,鲜樱桃枝叶30g,鲜桃树叶50g,鲜槐树叶、鲜柳树叶各40g。

用法:上药煎汤,待温后加鲜猪胆汁2~4ml,搅匀后洗脸,每日2次。

适应证:抗菌止痒,减少皮脂淤积,增强皮脂代谢的作用。

方2

配方:丹参、白芷、野菊花、腊梅花、金银花、月季花、大黄各9g。

用法:上药水煎取汁,熏洗、外敷患处,每日2次,每次20min,15d为1个疗程。

适应证:清热解毒、行气活血。用于痤疮。

方3

取穴:取内分泌、皮质下、肺、心、胃穴。

治法:用王不留行子贴在穴位上.并嘱患者每天轻压1min左右,5d换1次,7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用于痤疮辅助治疗。

方4

取穴:耳郭内分泌点。

治法:针具用撳针或皮内针,平时浸泡在75%乙醇中消毒备用,按常规埋入,小胶布粘贴固定,7~10d为1个疗程。

适应证:用于痤疮辅助治疗。

方5

取穴:夹脊穴。

治法:用75%乙醇棉球消毒后,用三棱针挑刺背部、脊柱两侧旁开二指,与脊突平行点上,由肩至腰部每侧10~12针,挑刺完毕,再用力挤出1~2滴血液为度,最后用干棉球擦去血液。每2d挑刺1次,8~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囊肿型痤疮。

方6

取穴:大椎、肺俞(双)。

治法:采用小号三棱针点刺出血少许,3d1次,5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痤疮。

方7

取穴:主穴:大椎、至阳、身柱、筋缩、神道、命门;配穴:降压沟、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