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皮肤病实效经典
20725200000037

第37章 癣 (1)

第11章 癣 (1)

本病西医称为皮肤真菌病,是一种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和黏膜的传染性皮肤病。

第一节 西医疗法

一、诊断

1.症状常见的有手足癣和头癣。

(1)手癣:多由足癣感染所致,小儿患病,传染源几乎都是来自成人,也有少数来自感染的动物。本病多发于湿热交蒸季节,夏日加重,冬季转轻,日久则皲裂,在南方本病最为常见。损害一般局限于手掌、足跖及指、趾间。其症状表现不一,有的初起为针头大小水疱,干燥后形成环状脱屑,可融合成大小不规则脱屑性斑片;有的发于指(趾)缝间,表皮浸渍发白,将表皮擦去,可露出鲜红创面,有渗液;有的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皲裂,病程慢,常年累月发作,有疼痛,手足癣开始一般单发,日久则对称,多数以足癣开始,因搓足而感染成为手癣。

(2)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本病主要见于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成人患者也多从幼年开始。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临床常见。

①黄癣多见于农村儿童,偶见于成人。初为毛发根部起小丘疹或小脓疱,时瘙痒,继而流黄水,逐渐蔓延,结黄痂,其状如蝶,中央凹陷,有毛发贯穿其中,痂皮灰黄,质脆,闻之有鼠臭味,除去痂皮,下呈萎缩性瘢痕,不再长发,形成永久性秃发斑。病程缓慢,至青春期可减轻,若不及时医治则绵延终身而不愈。

②白癣好发于城市学龄儿童。初发为头皮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脱屑斑,圆形或不规则形,小者如豆,大者如钱,时有瘙痒,日久蔓延,形成大片,斑上毛发干枯,失去光泽,且距头皮2~4mm处易自行折断,毛发根部绕以白色菌鞘。病程缓慢,至青春期可自愈,愈后毛发可正常生长。

③黑点癣较少见,城市及农村均有。损害分散于头皮,豆大鳞屑斑片,头发出头皮即折断,呈黑点状。发展缓慢,儿童若不治疗,可迁延至成年,愈后头部呈点滴状秃发。

(3)足癣:起病多在第3、4趾间,有红斑鳞屑,以后鳞屑增多扩大,蔓延至足跟、足侧、足掌和足背,日久角化明显,甚至足跟部形成厚而坚硬的鳞屑,常发生皲裂、疼痛、妨碍行走。

(4)股癣:股癣常以左侧大腿近阴囊处为首发部位,多双侧累及,损害边界清楚,边缘隆起,由多发性红斑性丘疱疹组成,呈半环形。

(5)念珠菌感染:口腔念珠菌病表现为口腔内出现凝乳状灰白色假膜,边缘清楚,有红晕,去除假膜,呈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伴疼痛、吞咽困难、食欲缺乏等。念珠菌性阴道炎表现为阴道壁充血水肿,覆灰白色假膜,阴道分泌物呈黄色或乳酪样,常混豆腐渣样小块,伴剧烈瘙痒。

2.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出的皮损及并发症。

(2)实验室显微镜检查可见真菌的菌丝、孢子等微生物学特征。

二、治疗

1.头癣采用“剃、洗、搽、服、煮”5字综合治疗。

(1)剃:每周1次将病发剃去,连续8周。

(2)洗:每日用硫黄皂或2%酮康唑洗头,连续8周。

(3)搽:可选用5%~10%硫黄膏、2.5%碘酊、3%克霉菌素、1%联苯苄唑、复方苯甲酸软膏,每日2次,连用2个月。

(4)服:口服抗真菌药。首选灰黄霉素,成人600~800mg/d,分3次口服,儿童10~20mg/(kg·d),疗程3~4周。灰黄霉素耐药可试用伊曲康唑口服,成人200mg/d,儿童3~6mg/(kg·d),疗程4~6周。或特比奈芬成人250mg/d,儿童62.5~125mg/d口服,疗程4~6周。

(5)煮:将患者用过的生活用具及理发用具进行煮沸消毒。

此外,脓癣不宜切开引流,可用0.1%依沙吖啶湿敷或莫匹罗星软膏外搽。

2.体、股癣以局部治疗为主,选用复方苯甲酸、特比奈芬霜、3%克霉唑霜、2%酮康唑霜、复方雷琐辛搽剂等。为避免复发,应坚持皮损消退后继续用药1~2周。由于阴股部皮肤薄嫩,应使用刺激性小、温和的外用药,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病变广泛难治者,可口服伊曲康唑每日200mg,连用7d,或特比奈芬口服250mg/d,连用2周。

3.手足癣局部治疗为主,可选用复方水杨酸制剂、复方苯甲酸、联苯苄唑霜,每日1~2次。如继发感染,应首先治疗感染,选用0.1%依沙吖啶、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或湿敷,每日2~3次,每次20~30min。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用药1~2个月,角化鳞屑型或外用药疗效不佳可口服抗真菌药。

4.甲真菌病

(1)外用药治疗:用指甲挫或小刀将病甲尽量去除,再涂以2%~3%碘酊、复方水杨酸酊,每日2次,至新甲长出;40%尿素软膏封包,使甲软化剥离,再外用抗真菌药;拔甲治疗,因损伤大,患者非常痛苦,现较少用。

(2)服药治疗:适用于病甲数目多或局部治疗无效者。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每日400mg,分2次口服,服药1周,停药3周为1个疗程,趾甲受累可用3~4疗程,指甲受累2~3疗程;特比奈芬口服每日250mg,指甲受累需6周,趾甲受累需3个月;氟康唑每周150mg,指甲受累需3~4个月,趾甲受累需6个月以上。

第二节 中医辨证治法

癣是指发生在浅部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又有“秃疮、白秃疮、肥黏疮、圆癣、金钱癣、荷叶癣、田螺疱、臭田螺、烂脚丫、鹅掌风、鹅口疮、灰指甲等名。”早在晋·《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就有记载“治头白颓疮,发落生白痂,经年不差”。明·《外科启玄·卷七》记载“肥黏疮,小儿头上多生肥黏疮,黄脓显暴。皆因油手抓头生之,亦是太阳风热所致,亦有剃刀所过。”清·《外科证治全书·鹅爪风》记载:“鹅爪风,即油灰指甲。用白凤仙花捣涂指甲上,日日易之,待至凤仙过时,灰甲即好。”

一、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多因湿热蕴结于内,毒邪乘虚侵袭于外而致。

1.风湿热虫外感风湿热虫之邪,蕴结肌肤而生。

2.湿热蕴毒湿热虫毒郁于肌肤,日久蕴成湿毒而致。

3.风盛血燥湿热虫毒蕴结肌肤,与气血相搏日久,风盛血燥,肌肤失养而生。

二、辨证论治

(一)手足癣辨治

1.风湿热虫型

主证:皮疹以水疱脱屑为主。初起为皮下水疱,也可几个水疱融合成较大的水疱,疱液透明,境界清,有痒感。数天后水疱自然吸收,遗留黄白色痂皮或脱屑。多见于手掌、足底及指(趾)侧缘。舌红,苔薄,脉浮数。

用法:外治。

方药:土荆皮酊或各种癣药水外搽。

2.湿热蕴毒型

主证:以糜烂浸渍为主。多发于指(趾),局部皮肤浸渍、糜烂、渗液、边缘清楚,去除浸渍的表皮,露出潮红的新生皮肤,伴有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用法:外治。

方药:先用三黄洗剂或半边莲、马齿苋、蒲公英等中药煎水浸洗患部,然后揩干,外用足粉或止痒扑粉,或用青黛散麻油调敷,待皮损干燥后再外搽土荆皮酊或各种癣药水。

3.风盛血燥型

主证:以干燥皲裂为主。多见于手掌、足底、足根及手足侧缘。皮损为圆形或环形淡褐色斑片,界限清,局部皮肤变厚,干燥,粗糙、脱屑、皲裂,伴有瘙痒及疼痛,冬季皲裂尤明显,夏季仍可发小水疱,苔薄,脉细。

用法:外治。

方药:雄黄膏或癣药膏、华佗膏外搽。

(二)头癣辨治

1.外感风燥型

主证:初起头皮灰白色鳞屑小点,日久蔓延成片,患处毛发干枯,易折断、拔除,毛发根部有白色菌鞘围绕,痒感,舌质红,苔薄,脉浮。

治则:疏风润燥、杀虫止痒。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防风、牛蒡子、连翘、藿香、栀子、金银花、苦参、黄精、当归、甘草。瘙痒剧加苍耳子、白蒺藜;脱屑多加何首乌、蝉蜕。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脾胃湿热型

主证:头皮上黏附黄色污秽厚痂,有如堆砂,中间微凹,边缘凸起,有毛发穿过,揭去厚痂,底层微红湿烂,有鼠臭味,瘙痒明显,伴口干,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萆薢、黄柏、薏苡仁、赤茯苓、苦参、车前子(包)、连翘、牛蒡子、牡丹皮。瘙痒甚加白鲜皮、白蒺藜;口干加玄参、麦冬;便干加生大黄(后下)、天花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配合外治则:将头发剪短或剃光,找出病发区或可疑病发区,每日用5%~10%白矾水洗头,然后外涂10%硫黄膏或雄黄膏或一扫光,用油纸盖上,包扎或戴帽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药1周后,病发较松动,即可用镊子拔去病发,直至全部拔光,继续用药至痊愈为止。

第三节 中医外治疗法

方1

取穴:取曲池、然谷及患处。

治法:针刺法取曲池、然谷,施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直接灸:洗净患处,将点燃艾条对准病区施雀啄术,每次15min,2d

1次,5次为1个疗程。间接灸:取然谷、足三里,用鲜生姜片贴在穴上,每穴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头癣。

方2

配方:白矾、黄连各20g,藿香、大黄、紫草、黄精各30g。

用法:煎水2000ml,微温外洗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