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史上最强狐仙
20781100000261

第261章 朦胧之美

书生?

哦,说的是漠然吧。

我可不说什么反驳的话毕竟现在的报恩手法是这个确实没错。

看这位赵公子非富即贵的样子我也是保准了自己是绝对不会上这条贼船的。

况且距离产生美。

距离会使本来不很完美的人看上去很完美。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诗中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确,真正的距离并不在乎路程的长短,心与心如果能靠近,那天涯也如咫尺一般切近。

我没有去过太空,但我听说,从太空遥望地球,那是一颗美丽的天蓝色的星球,像一颗宝石,在摇曳着光辉,但从小就生活在地球的我,每天看看脚下的土地,工厂不停地排出的废气、污水,一切似乎没有了那份祥和和宁静。于是,我理解了距离产生美的意义。

一直不相信完美而又一直在追求完美的我们,有时太过于接近目标,以至于它那微小的裂痕都被我们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于是我们厌倦了这些不完美而去追求别的完美,人生也在这一次次放弃和追求中充实。之后,我明白了,真正的完美需要距离的修饰。

有一个画家,在他作画的时候,总是不时地后退几步来观察自己的作品。因好奇心的驱使,问他后退的原因,他的回答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的作品。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猛醒:作为人,了解不需要形影不离,喜爱需要有一定空间来彼此放松。

距离的存在使我大悟,原本优雅的山峰,欣赏其优雅,无需身临其境;原本汹涌的大海,要领略它的波涛,也不必登上海轮,你只要站在高高的岩石上,任海风吹乱发丝,任骄阳晒黑皮肤,任潮水拍打脚下的巨石。如果你还觉得不够,那么,让自己飞翔,化作一只苍鹰,你会看到蓝天、白浪、金色的沙滩、暗红的礁石。这时,你说你找到了通向美的道路,我衷心向你祝贺。

其实每个人都能看到美,感受美,只是有人太急于求成,把一切都抓取到眼前,以致无美可言,于是抱怨这个世界太不美。想一想吧,不是吗?有的人或抱得太紧,或看得太清,而世间本就没有完人,所以他们的一生充斥着孤独和失落。人与人就像两个运动的分子,只有拉开了距离才会相互吸引,只有距离才会使本就不完美的人看上去完美。

于是距离成了一双眼睛,她明亮、她迷离,她使世界因她而充满了美。彼此不要如此紧密,世界就会因充满了距离而美丽。

其实这样的距离美也称作朦胧美。

对象形象模糊,概念不确定,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其特征是用某种朦胧模糊而含蓄的形式来表现多义性的内容,使欣赏者在欣赏中通过猜测、想像和意会,才能获得某种审美享受。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已开始重视艺术的朦胧美。《世说新语》中记载“纡余委曲,若不可测”,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说“隐之为体”,“优采潜发”,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及后人说的“水中月,镜中花”等,都是追求一种朦胧蕴藉的美。

现代中外艺术追求模糊、抽象等,也试图达到朦胧美的效果。自然界中,水光山色的空蒙迷茫,月光下物体的模糊恍惚等即为自然界的朦胧美。艺术中的朦胧美表现于内容意蕴的模糊、多义、抽象、含蓄蕴藉不直露,表现于形式多用比兴、象征、隐喻,语言、形、色、声及其组合的模糊不确定、离奇超常,大幅度的变形、变色、变声,使人难以通过直观和按常理加以理解,必须通过丰富的想像力进行猜测、推断,才能把握其真实的含义和内在的美。

朦胧美可以造成特定的意境,诱发人的好奇心,激起人的探究心理,使人在似明白又模糊中得到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距离美是不是一定是美,那是不确定的。

距离产生美,在很长时间里,以为这句话无懈可击。随着岁月的流逝,心中又多了一点点感想,身边依然可以听到很多人说“距离产生美”。然而距离产生美是否是正确的?无论是怎么样的感情,适当的距离会产生美是对的,所谓距离美,朦胧美。这个距离产生的东西,在适当的距离,适当的空间与时间,会让人产生一定的美感,而美的距离到度是在哪个程度上呢,是否有一个标准的度数,是否有一定的长度可以量出?我想对此无从说起吧!人与人之间彼此双方都需要一点神秘或个人的一点空间,如彼此连一点点个人空间都没有的话,那时间久了也会生厌,所以这时就需要营造一个距离。对于短暂的距离应该是说可以产生美,因为彼此分开以后有一种迫切渴望重逢的雀跃,所以也就有“小别胜新婚”一说法。但是这种距离如果分开的时间比较长,是否还可以产生那种美?在情感上,距离有时并不能产生美,反而远离了美。分居两地的恋人,有着一个固定的距离,如果再加上无止境的时间,长久的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有时有可能造成彼此感情上的距离与陌生,或者移情别恋。不是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变化的概率很大,因为人的情感是善变的,是需要不断通过交流来加深和不断补充的。分开时间久了,是否还能找到共同的语言,不在同一个空间里,你的苦衷对方是否了解,有时需要一个深情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却不可能一直用几句言语来代替。渐渐的距离的美于是变成了记忆里的美。然后再由时间将记忆慢慢淡化。距离产生美有时听上去很浪漫的,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从古至今有哪个爱情是由距离产生的?分离的日子如果是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那的确是一种美。如果说距离一定会产生美的话,那么,牛郎织女它们的距离是一种美还是一种折磨?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美的话,那也无可厚非,是啊!每年漫长的等待只为那一天,这是一种伟大的美,不是么?最起码还是个有希望的等待。如果说距离产生在无止境的时间里,是一个迷茫的无底洞也会是一种美,我只能无言以对了。

在我个人认为,距离产生的美与时间也是息息相关。距离能产生美,在一定情形下,是有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之分的。反而从距离中产生的是距离而非美。时间长了,它可以冲淡一切,它会将很多东西都淡化,将很多的事情从根本上腐蚀,这时所谓的距离美是否还存在呢?不是一直都有人说时间加上空间可以淡化一切么?所以说距离产生美也要受到一定限制才能体现出它的美。

但朦胧美却是不能否定的。

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清晰透明的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杏花烟雨,雾中水月也是一种美;江北高山,奇峰突兀是坚定透彻的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江南小桥,雾锁楼台也是一种美。生活也是如此,精确的数据,经典的公式是严谨之美,而深刻的散文,瑰丽的诗篇更是体现着生活的朦胧之美。

诗人有云: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诚然,星星上的尘土展示的是荒凉与真实之美,然而关于星星月亮的美丽传说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正是这些遐思与向往,正是这些朦胧的美丽唤起人们心中的向往,引导着人们飞向月球、飞向火星、飞向外太空,生活中的朦胧之美是生活进步的助推器。?朦胧之美是传统的民族文化的源头。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造人,从嫦娥奔月到夸父追日,缤纷多彩的神话故事作为民族的瑰宝流传下来。这些,何尝不是前进中的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朦胧的感知呢?即使在接受了物种起源和进化论的今天,信奉无神论的我们仍旧可在其中体会到想象与创造的美丽。

朦胧之美是灵感迸发的源泉。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那一句“江枫鱼火对愁眠”更是深入人心。然而近年来,不少人却提出新解,将之译为江村桥和枫桥对着愁眠山,还不惜为此进行考证,结果将千古绝唱的动人意韵破坏的荡然无存。如果说探索月球是未知的神秘在召唤我们,是对朦胧之美的继承,那对“新解”所做的考证就完全是画蛇添足了。当汨罗江畔的屈原吟出《天问》时,我想他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一个回答。问天何寿?问地何极?生何欢?死何苦?情为何物?苍生何辜?若是将这些疑问尽数回答,那这千古瑰丽诗篇的韵味岂不是要荡然无存??生活的智者总会在如流的岁月中坐观红尘,拈花微笑。纵然失意如张继,悲苦如屈原仍能品出生活的朦胧意韵,我们又何苦去破坏呢?懂得领略朦胧之美,才能懂得生活的真谛。

现在那赵公子看着我是觉得美了,可要知道我的真实本性还不一定喜欢我呢。

况且我还是个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