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20786300000123

第123章 秦汉产业布局及运销区划(三)

居延汉简可见所谓“廪盐名籍”(1412)如“鄣卒□□盐三升十一月庚申自取”(28612)。简文更多见“盐”与“食”一同受取之例,如“鄣卒张竟盐三升十二月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一月庚申自取”(20314)。、“盐出入簿”(EPT7:13)如:“出盐二石一斗三升给食戍卒七十一人二月戊午□□□”(13931),“出盐三升”(268·9),“出盐二升九龠”(26812)。。边地又有容量相当可观的储盐设施,如简文可见:

永始三年计余盐五千四百一石四斗三龠 (EPT50:29)

敦煌汉简也有:

盐临泉二千五百积稚卿(1125)

尽管如此,仍然可以看到有时出现可能因盐运不足所导致的食盐匮乏的情形,如:

十二月食盐皆毕已敢言之(EPT52:254)

有的戍所甚至出现食盐完全断绝的境况:

卒胡朝等廿一人自言不得盐言府●一事集封八月庚申尉史常封(13644)

所谓“一事集封”,或许反映这种情形受到充分重视。与盐运有一定关系的简例,又有:

三年调盐九十石(EPT 31:10)

前宿

取盐不还仁有(EPT52:672)

坐劳边使者过郡饮适盐卌石输官(EPT51:323)

又如:

其市买五均之物及盐而无二品(EPT6:88)

则反映以盐为转贩对象的商运,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受到政府的严格统制。

秦汉时期巴蜀滇地区大致以井盐自给,但是分析其区域交通形势,仍不能忽视盐运的意义。成、哀间成都商人罗裒“贾京师”,“往来巴蜀”,“赊贷郡国”,又“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遂殖其货”(《汉书·货殖传》)。经营盐运,当是致富途径之一。四川出土汉代画像砖反映盐业生产的画面中对于盐运情景的精心描绘,也突出强调了运输“表现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的继续”马克思:《资本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4卷,1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的意义。

贾谊为长沙王太傅,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其辞有所谓“骥垂两耳兮服盐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贞《索隐》引《战国策》曰:“夫骥服盐车上太山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下车哭之也。”今本《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服盐车而上太行”,似亦可作为河东郡安邑盐池产盐流通范围的例证之一。看来,盐运是人皆以为艰难鄙下的最为普遍的运输活动。王莽诏曰:“夫盐,食肴之将”,“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卬于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汉书·食货志下》)。卫觊与荀彧书也写道:“夫盐,国之大宝也,自乱来散放,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三国志·魏书·卫觊传》)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总理盐政,往往同时对盐运也施行严格的统一管理。自汉武帝时代开始推行的这一政策,对于稳定汉王朝的经济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汉武帝时代政府面临经济困难时,“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赡之”(《史记·平准书》)。据《汉书·元帝纪》,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夏四月诏令罢“盐铁官”,然而时仅3年,永光三年(前41)冬,即“以用度不足”“复盐铁官”。有关汉代盐官设置的文物资料有上海博物馆藏印“琅盐左丞”及《封泥考略》“楗盐左丞”、《封泥汇编》“琅邪左盐”等。又《凝清室古官印存》“莲勺卤咸督印”,陕西省博物馆藏印“莲勺卤督印”及“石盐督”印,则反映曹魏盐官制度。参见王子今:《两汉盐产与盐运》,载《盐业史研究》,1993(3)。这一政策又体现出久远的历史影响,历代****政府多以此作为其基本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