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阳和曲阜汉城的道路遗迹,发现有用砾石、碎砖瓦和炼渣等废料铺敷路面的形式。秦汉栎阳城遗址一号路第4层为路土,“路土中有少量小河卵石和汉代碎瓦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栎阳发掘队:《秦汉栎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载《考古学报》,1985(3))。秦汉曲阜城遗址4号干道,“路面上压着较多的铁渣、硫渣和红烧土等,可能与干道北侧的联中冶铁遗址有关”。(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国故城》)秦始皇陵园、汉长安城遗址、福建崇安城村汉城遗址等,其道路遗迹也发现类似情形。除了改变路面材料的构成以防渗水来保证通行条件而外,秦汉都市道路还普遍在两侧开掘排水沟,即《释名·释道》所谓“道有夹沟以通水潦”。从事汉长安城发掘的考古工作者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大街都分成三条并行的道路,其间有两条宽约90厘米、深约45厘米的排水沟。这两条排水沟,形状很规整,断面为半圆形,它们固然是为了排除雨水而设,但也起了使大街一分为三的作用。”“城内的积水,通过大街两旁的水沟,从城门地下的涵洞排入城外的壕沟。”《汉书·刘屈氂传》记载,巫蛊之祸发,太子刘据诛江充,发兵,“ 四市人凡数万众,至长乐西阙下,逢丞相军,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血流入沟中”。颜师古注:“沟,街衢之旁通水者也。”秦汉栎阳城遗址经勘探发现的五号路和六号路,路两边有宽1米的“明沟”,其宽度与长安城内道路排水沟宽90厘米接近,体现出城市道路建设大致施行相同的制度。勘探和试掘告称,五号路明沟“有厚为105米的灰淤土”,六号路“明沟内有厚11米的灰淤土”,看来这种路沟沿用年代较久,这一现象,或许也体现出这种道路形制的历史稳定性。左思《魏都赋》所谓“疏通沟以滨路”,也说明道路两侧开掘排水沟,是秦汉时期各地都市普遍遵行的交通道路制度。
左思《魏都赋》又有“罗青槐以荫途”语,形容都市交通道路两侧植立行道树的制度。《释名·释道》说,“古者列树以表道”。据说“周制”就有“列树以表道”的内容,周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路过陈地,见其“道无列树”,以为即“道路若塞”,“道路不可知”,“是废先王之教也”,“是弃先王之法制也”(《国语·周语中》)。《汉书·贾山传》说秦汉驰道制度,“三丈而树”,“树以青松”。而《史记·孝景本纪》六年“后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的记载,又说明驰道行道树除青松外,还有杨柳一类易于扦插繁育的树种。参见王子今:《“伐驰道树殖兰池”解》,载《中国史研究》,1988(3)。都市交通道路植种行道树的制度应当更为严格。《三辅黄图》卷一引《汉旧仪》说到长安城中“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之后,又说:“树宜槐与榆,松柏茂盛焉。”其中当然包括可以起到遮阴、防尘、护路和绿化环境等作用的行道树。《太平御览》卷一九五引陆机《洛阳记》有所谓“夹道种榆槐树”语,汉代洛阳交通建设,也应当有夹道栽植行道树的定制。
于是,秦汉都市道路形成了良好的交通环境。左思《吴都赋》所谓“高闱有闶,洞门方轨,朱阙双立,驰道如砥,树以青槐,亘以绿水,玄荫眈眈,清流亹亹”,可以在认识相关情形时引为参考。
都市交通系统为适应车流交通和人流交通复杂多变的情势,保证安全、便捷、畅通,出现了形制多样的道路。很可能于秦汉时期发明的几种特殊道路形式,如实现立体交叉的复道,两侧筑壁以保证通行安全的甬道,以阁梁方式克服地形障碍的阁道等,均优先于都市出现,又转而应用于更广阔的交通环境中,并对后世道路形式的进步,表现出积极的影响。
《三辅黄图》卷一引《汉旧仪》说,长安有“十六桥”。又说道:“城下有池,周绕广三丈,深二丈,石桥各六丈,与街相直。”《三辅黄图》卷六列述汉代长安的桥梁,则有横桥、渭桥、灞桥、便门桥、饮马桥等。陕西咸阳沙河古桥参见张德臣、马先登:《咸阳沙河古木桥遗址T2第一次调查简报》,载《文博》,1991(3)。沙河古桥或以为是沣河桥,或以为即西渭桥。参见段清波、吴春:《西渭桥地望考》,载《考古与文物》,1990(6);辛德勇:《论西渭桥位置与新发现的沙河古桥》,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2);吴春、段清波:《西渭桥地望再考》,载《考古与文物》,1991(4);时瑞宝、邓霞:《对陕西咸阳沙河古桥的初步认识——兼谈西渭桥地理位置》,载《文博》,1991(4)。,三桥泬河古桥参见王自力:《西安发掘汉代河木桥遗址》,载《中国文物报》,20061229。,也应当归入长安城市交通系统之中。《太平御览》卷六四二引孔融《肉刑论》所谓“今之洛阳道桥,作徒囚于厮役,十死一生”,说到洛阳城市交通系统中桥梁建设工程之艰巨。邺城交通建设,也包括“石杠飞梁,出控漳渠”(左思:《魏都赋》)。刘渊林注:“石窦桥在宫东,其水流入南北里。”《华阳国志·蜀志》说成都“西南两江有七桥”,即冲治桥、市桥、江桥、万里桥。夷里桥(笮桥)、长升桥、永平桥,“长老传言:‘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又“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江上多作桥,故蜀立里,多以桥为名。”桥梁,成为水乡都市的基本交通设施。在以航运为重要交通形式的城市,则又有所谓“通门二八,水道陆衢”结合的交通结构。左思《吴都赋》记录的“水浮陆行,方舟结驷,唱櫂转毂,昧旦永日”,“轻舆按辔以经隧,楼船举帆而过肆”的形势,应当也大致符合秦汉时期南国都市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