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20787200000072

第72章 普贤的实践品格及其现代价值(1)

普贤菩萨是印度佛教经典中的著名菩萨之一,在中国佛教信仰中更被奉为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是实践菩萨道的行为典范,也是佛教着力塑造的重要神圣形象。普贤菩萨观是怎样演变的?普贤菩萨行法的内容为何?普贤行法有否现代价值?这是本文拟简要论述的问题。

一、普贤菩萨观的历史演变菩萨

是印度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众生"。菩萨意译为"觉有情",即觉悟有情众生。佛教早期经籍《大毗婆沙论》卷176云:"如契经言:有一有情是不愚类,是聪慧类,谓菩提萨埵。"(《大正藏》卷27,886。)菩萨的原意是聪慧有情。大乘佛教经典多称菩萨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摩诃萨埵",意为"求道的大心人"。大乘佛教强调菩萨不仅聪慧,而且更是发大心的人,即不但要自己觉悟成佛(自觉,自利),而且还要引导他人觉悟成佛(觉他,利他)。在大乘佛教看来,凡是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最终成佛为目的的修行者,包括广大普通佛教信徒,都是菩萨。大乘佛教强调菩萨要发菩提心和修菩萨道。所谓菩提心即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之心。所谓菩萨道是指四弘誓愿、四无量心、四摄法门、六波罗蜜等,如依四圣谛而发起的四弘誓愿为:因众生多苦,故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因苦由业集,故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使众生向道,故发愿无量法门誓愿学;为使众生证果,故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说,菩萨的特质不仅仅在于个人觉悟,更重要的是济度众生、不舍世间的利他行。为了佛教的护法弘法事业,大乘佛教经典塑造了许多菩萨形象,著名的有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大势至、常不轻等菩萨。其中普贤菩萨是极为重要的一位。特别受到中国佛教崇奉的两部重要佛教经典《华严经》和《法华经》都对普贤菩萨有重要的论述,四十卷本《华严经》也称《普贤行愿品》,《法华经》中则有《普贤菩萨劝发品》。一些密教经典也对普贤菩萨有专门的描述。在佛教经典中,普贤菩萨被描绘为佛法的化身,是与三世诸佛等身的诸菩萨之首,称其行愿是大乘菩萨修行的集中体现。正如文殊菩萨对普贤菩萨的评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华严经·净行品》,见《大正藏》卷10,69~70页。)值得注意的是,在《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中有所谓的"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理智具全,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位;普贤菩萨主理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右位。普贤菩萨被奉为"三圣"之一。"华严三圣"是强调普贤的大行和文殊的大智对彰显、庄严毗卢遮那佛(清净法身)的作用。而在密教中,普贤菩萨的地位更高,被视为与密教教主、法身佛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同体。密教的理论体系要点即源于《大日经》的三句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句法门中的"菩提心为因"即是指普贤十愿,"大悲为根本"即是普贤愿行,"方便为究竟"是说一切修行皆为成就佛果。三句论中的菩提、大悲都以普贤为代表,是成佛的因,即佛因,而大日如来是成佛的果,即佛果。因果为二,实为一体。也就是说,普贤是因位的大日如来,大日如来是果位的普贤,普贤和大日同为法身。由于《华严经》、《法华经》和密教经典在中国的流传,并相应地形成了华严宗、天台宗(法华宗)和密宗,以及这些佛教经典对其他中国佛教宗派的广泛影响,普贤菩萨在中国佛教信徒中拥有普遍而崇高的信仰。因此,一些佛教学者还进一步发展了普贤菩萨观念。如唐代佛教居士、华严学者李通玄(635-730)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创"三圣圆融"说,认为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圣"之间存在着主伴、因果、体用、理智四重关系,体现了三圣之间圆融无碍的特征。(详见《新华严经论》卷4、卷16、卷23、卷32,见《大正藏》卷36,745页、823页中、946页、876页。)这是阐发一种观行方法和认识方法,以强调"三圣圆融"是贯穿于菩萨修行始终的主导原则。唐代僧人、华严宗四祖澄观更撰写《三圣圆融观门》,把"华严三圣"圆融无碍的关系又分为两方面:一是"相对明表",就相对方面而言,文殊、普贤二圣为因,毗卢遮那如来为果;再是文殊、普贤二圣各"表"不同的"三法":文殊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和能证之智,普贤则表所信法界、所起万行和所证法界。二是"相融显圆",就相融方面而言,先是文殊、普贤二圣各自法门的圆融,进而是彼此互相圆融,并在此基础上是三圣法门圆融,"二圣法门既相融者,则普贤因满,离相绝言,没因果海,是名毗卢遮那"(《大正藏》卷45,671页。)。澄观的学说是对李通玄思想的发展。大乘佛教菩萨在中国受到特殊的崇奉,弥勒信仰、观音信仰等汇成了巨大的信奉潮流。菩萨被视为佛教某种义理、精神、特质的化身,慈悲济世、护佑众生的象征。中国佛教对菩萨信仰的选择,还与佛教徒的朝拜活动相关。随着佛教徒寻师求法和朝拜圣地修持活动的日益开展,唐代还逐渐形成了佛教集中朝拜之地,如唐代刘禹锡视嵩山、五台山、衡山是佛教三大名山。唐末,则主要有四处:五台山,文殊菩萨圣地;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终南山,三阶教圣地;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圣地。南宋时,以浙江为中心有"五山十刹"的重要名刹之说。至明代,又形成了分布地域比较均衡的"四大名山"说,即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时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又以四大道场为地水火风"四大"的结聚,称九华山,地也(地藏);普陀山,水也(观音);峨眉山,火也(普贤);五台山,风也(文殊)。四大名山的确立与四大菩萨的影响,壮丽的自然山色与神圣的宗教景观互动互补,相得益彰。四大名山和四大菩萨的影响日益扩大。

峨眉山最初流行道教,至唐代则佛教日渐兴盛。北宋时塑有普贤菩萨像,随后又铸造巨型的普贤铜像,建阁安置,并将原有的白水寺改名为"白水普贤寺"。此后,峨眉山遂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成为峨眉山宗教崇拜的中心,至明清时代,峨眉山梵宇琳宫,大小寺院近百座,极一时之盛。

由于佛教菩萨信仰的广泛流行与巨大影响,普贤菩萨也被道教奉为真人。明代长篇小说《封神演义》把佛教文殊、普贤和观音"三大士"变成破太极阵的文殊广法天尊、破两仪阵的普贤真人和破四象阵的慈航道人,他们分别坐骑虬首仙的青毛狮子、灵岩仙的白象和金光仙的金毛犼,从而也就使普贤等三位菩萨愈来愈汉化了。

二、普贤菩萨行法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