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20787200000075

第75章 慧能创立禅宗与佛教中国化(1)

慧能(638-713),本是一位文化水准不高的"獦獠"、樵夫,但他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慧能在推动佛教中国化方面的贡献,在中国佛教史上可谓千古一人。

一、慧能的人格特质与历史机遇慧能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为当地大族。唐高祖时,其父谪官到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成为平民。唐贞观十二年(638)慧能出生,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采樵卖柴养母。相传慧能是一个文盲,这虽不一定可靠,但可以肯定他的文化水准不高。家族地位和家境生活的巨大落差,青少年的艰辛生涯,特有的人生阅历,使慧能经受了磨炼,也使他早熟。他又长期生活于平民阶层中,直接感受到了平民向往自由的热烈情绪。所以,有一天慧能在集市卖柴,闻客店有人诵宣扬"无住"思想的《金刚经》,颇有领会,发心信仰佛教。咸亨(670)初,慧能安顿好母亲后,即北上湖北黄梅,投奔皈依弘忍禅师。这是慧能生平的一个重大转折,表明他对世事无常、人生痛苦有着深切的体验,从而对佛经思想发生了共鸣,以至离家遁入佛门,寻求符合当时平民自由思想、要求的道路。慧能在弘忍处,开始以行者身份在碓房舂米,同时也随众听法。一次弘忍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深浅,命每人作偈呈验。弘忍认为慧能的偈比当时众中上座神秀的偈更切合禅学意蕴,就密付法衣于慧能,并叮嘱其南下暂作隐晦,待时行化。慧能回到广东西北山区后,"怀宝迷邦,销声异域。众生为净土,杂居止于编人;世事是度门,混农商于劳侣"(王维)。"异域"指岭南,"编人"指有户籍的平民。如此经过10余年后,慧能才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受具足戒。不久他又北上到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弘扬禅法约30年。他在韶州大梵寺的说法被门人编录为法语,即世所行的《法宝坛经》,这是中国僧人作品中唯一称"经"的典籍,标志着中国禅宗的诞生,也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慧能皈依佛门后,先后居住在湖北黄梅东山和广东北部山区,长期生活在山林寺院和山区平民中,对下层民众的现状、特点、需求、愿望有真切的了解。他限于文化水准和写作能力,并无自己撰写的著作,但他勤于动脑思考,善于抓住所听闻经典的实质、核心,并自觉不自觉地将其与平民向往自由的思想要求和信仰结合起来,从而开辟了佛教的新道路、新天地、新局面。纵观慧能一生的历练,实具有成就事业的如下人格特质:(1)悟性高超。慧能天赋聪颖,理解力强。史载,慧能听从师父弘忍"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第一》,下引该经仅注品名。);"《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顿渐品第八》。)。慧能文化水平不高,但一接触佛法,就对所听诵的经文有独到理解,并善于吸纳和融会为自己弘法的内容。如慧能传授的"无戒相"就取自《金刚经》中关于"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说法,他提倡的"无住为本"则来自《维摩经·观众生品》里的"一切法均从无住建立"的说法。慧能的悟性还表现在,他对平民的艰苦生活和精神需求,对民间的文化心理和信仰特点有着深切体察,这构成了他创宗的重要因素。(2)忍性坚强。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载,慧能"教人以忍。曰:忍者,无生方得,无我始成,于初发心,以为教首"。"忍"是忍受,忍辱。只有忍,才能达到"无生"、"无我"境界。"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敦煌本《坛经》,[36],见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忍是要求只见己非,不见世过。慧能长期以"行者"身份从学修持,即使密授袈裟得到了嫡传,但由于当时佛教内部争夺正统地位的斗争十分激烈,他回广东后,仍然隐居在西北山区过着为猎人守网、吃肉锅边菜的生活,长期秘而不宣,直到因缘成熟后,才南下广州正式出家受戒,开始从事佛教活动,弘扬禅法。(3)富于创新。慧能善于独立思考,富于创新精神。他从不盲从附和,如初见弘忍,"忍曰:岭南人无佛性。能曰: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赞宁等),慧能当场就表示不赞同弘忍的说法。他针对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同上书,[6]。),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同上书,[8]。),提出了异于神秀的禅修主张。至于慧能在韶州(今韶关)大梵寺(今大鉴寺)的施法,更是提出了一整套创新性的禅学体系,洋溢着独立创新精神。慧能不仅具有优异的人格特质,而且适逢创立佛教宗派、推进佛教中国化的重大历史机遇,如盛唐时代、岭南一带的文化特色、佛教创宗高潮等诸种因素。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中最强盛繁荣富庶的时代,经济发达,政治统一,文化繁荣。与国家的统一、强大、繁荣相应,受盛唐气象的文化自信、自觉的感染,各种文化也出现了综合的新形式,佛教亦综合南北体系而有新的宗派建立。岭南是大庾岭等五岭以南地区,即今广东、广西等一带。岭南背山邻水,与中原长期隔绝,境内多有少数民族聚居。唐代岭南是一个文化相对活跃的地区,异域殊风浓郁,发挥自由思想、学术创新的空间较大。慧能强调岭南人同样有佛性,并提出一套见性(佛性)的主张,符合当地平民的要求,故长期在岭南一带流传。

隋唐时代是佛教的创宗高峰期。时代赋予佛教创宗的需要,也提供了创宗的可能。一方面,由于佛教传播的日益广泛,这就要求佛教更加适应社会各阶层信徒的需要,特别是下层平民的需要,也要求佛教宗派更加直面和适应中国儒、道等固有文化、伦理道德、民族心理、民风习俗,调适佛教与中国实际的矛盾,并为其提供各种有中国特色的教理和修持体系。同时,佛教寺院的经济基础日益庞大,寺院僧人也需要采取宗派形式加强组织,以维护其既得的利益。另一方面,迄至隋唐时代,印度佛教经典大量译出,中国佛教义理学不断发展;又由于全国统一,南北佛教的思想体系得到了交光互摄、展现自身特色的机会。如禅宗就是以参究的方法、以彻见心性为宗旨,而在众多佛教宗派中独树一帜。此宗自菩提达摩以来,历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数代,不断发展变化,以求切合中国信众的需求。历史的有趣"安排"是,慧能在一次偶然机会听诵《金刚经》后,有人告之黄梅弘忍禅师受持此经,从而导致了后来慧能北上黄梅成为弘忍的弟子,并得到弘忍的赏识和衣钵传授,这使慧能得以在以往祖师创业的基础上,完成创立禅宗的大业。

二、慧能的创宗活动与佛教中国化

慧能禅宗对印度佛法虽有所吸收、继承,但对旧说亦做了许多改变、革新。他从人与佛的界说、成佛的根源与方法、禅法与日常行为和现实世间的关系、成佛的境界等几个基本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说法,从而创立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极大地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1.慧能高扬人的本位和本性,认为佛经和佛法皆因人而置、因人而兴,人是佛教教化的对象。慧能不仅肯定人的重要性和智慧性,而且强调人所处的地域虽有不同,但具有的内在佛性并无差别,宣扬人性的平等、佛性的平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慧能提出了适应平民的信仰诉求与相应的修持方式。人与佛的差别何在?人与佛如何界定?慧能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敦煌本《坛经》,[30]。)这是说,人与佛的差别只在于迷或悟:迷是凡人,悟则是佛。什么是迷?什么是悟?《坛经》云:"令学道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同上书,[31]。),"若识本心,即是解脱"(同上书,[31]。)。这里的本心与本性是含义相同的两个概念,都指人本有的心性、心地。所谓迷是不识本性、本心,所谓悟就是自识本性、本心。由此也可以说,人与佛的差别就在于是否识本性、本心:若识即是佛,不识即是凡人。这也就是所谓的"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同上书,[36]。)命题的意义。慧能把成佛的观念加以扩大化和普及化,其影响至深且巨。人与佛的根本差别在于是否自识本心、本性;人的本心、本性,即人们的心地,是成佛的根源、源头、根据。慧能说:"见自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性上生。"(同上书,[20]。)佛是从人的本性生成的。那么,人的本性(本心)的含义又是什么呢?从《坛经》的论述来看,主要包括五方面:(1)"般若之智",如说:"本性自有般若之智"(同上书,[28]。),"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同上书,[12]。)。"知",同"智","般若之智",即认识、体悟万物缘起性空的智慧。(2)"本觉",慧能说:"自色身中……自有本觉性"(同上书,[21]。)。本觉是先天具有的佛教觉悟、佛教智慧。(3)善性。佛教讲的智慧是与伦理道德讲的善相联系的:"一念善知惠即生"(同上书,[20]。)。慧能认为,人心一念善,就生智慧。善性也是人心本有的。(4)"清净"性,"世人性本自净……自性常清净"?(同上书,[20]。),人们的自性本来清净,"本源空寂,离却邪见"?11(敦煌本《坛经》,[42]。),清净即空寂、无邪见。人的邪见、妄念,人性的污染是后天不良环境影响所致。(5)佛性。慧能强调,佛性是人人本来平等具有的。在慧能看来,人性中先天具有智慧、德性、清净性,也即佛具有的本性。这也是对人性包含优良品质的肯定、赞美,对人的主体性的坚信、高扬。

2.慧能强调本心、本性是禅修成佛的根源,由此出发,进而提出成佛是一种"自性自度",即无须外界助力的自我解脱。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同上书,[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