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当我把互联网上的公众表达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时,显得既顺乎情理又不合时宜。顺乎情理的是,尽管经历了互联网经济的低潮.网络传播在大陆的发展依然是一日千里之势,而其中涌现出来的种种事端确堪深究。不合时宜的是,新闻传播学界研究网络,大多数都是将着眼点放在新闻上,或者着力于描述网络传播的受众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将网络论坛作为重点,作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研究。就显得有些敏感而另类。
研究是我的工作。我承受着工作的枯燥和烦琐。但是寻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课题。它就成了我的精神依托之一,我享受着小小的发现里所包含的乐趣。我相信,互联网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表达习惯乃至行为方式,乃至我们的社会结构。如果我的努力能够推动人们对这方面的关注,哪怕只是一点点,对于我,这几年的苦与累也就有了充足的价值。
到本书成稿时。这都是一个没有经费的课题,因此,我所设想的一些社会调查很难展开。不过。好在互联网是一个如此开放、如此具有包容性的空间。通过搜寻各种网上材料和对网络内容进行文本分析,我还是尽力完成这项任务。遗憾在所难免。如果未来条件许可。如果我还有能力对这个课题作更深入的思考,我愿意继续下去。
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张国良先生对我的研究指导和关心爱护。感谢黄旦老师所给予我的深刻的学术影响。感谢北京的闵大洪先生。他的著作给我很多启示。感谢我的丈夫潘小东先生。感谢我的儿子潘忆扶,在他生命最初的几年里,我欠了他太多。也许终我一生再也无法弥补他,只愿他长大后。能够稍为体谅我的不易。
陈红梅
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