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20799600000149

第149章 后记

——作者心语

一株参天大树的成长,需要阳光、雨露和充足的养料。我们共同编著的这部关于临夏旅游文化方面的专著也不例外,它同样经过了由创意、策划、构思动脑、搜集资料、组织撰写和加工润色等多个成书环节。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各自的丰富内涵和充足养料。在此,让我们向您——我们亲爱的读者朋友略做交待,权作本书的后记吧!

创意出自于读者——那还是在2003年的“首届临夏民族风情旅游观光节”期间,当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地游人朋友对临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多彩的民俗风情、旖旎的山水风光赞叹不已并产生浓厚兴趣时,却苦于在各大书店中找不到一本既全面翔实又生动活泼的图书作为“向导”,有些急需相关内容的读者只好以其他书籍代替游记。为此,我们便萌发了着手撰写这样一部填补地方旅游文学专著空白的愿望。今天,当这部还算精美厚重的旅游专著即将付梓之际,我们首先要感激那些不知名姓的外地朋友们的友好“提示”和思路导航。

动力来自于州庆——有了好的创意,还必须付诸于实践才行。2006年8月,临夏回族自治州将迎来它50周年的华诞。与此同时,我们四人经过三年时间精心打造的首部旅游文学专著也即将与广大读者见面了!作为向州庆献礼的重点图书,本书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州上领导王玺玉、马正录、年仲华分别为本书撰写了总序和前言。从组织编写、查阅档案、征集图片到分工合作,我们在每一个重要环节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力求完善,共同的心愿就是能够向州庆50周年华诞奉献一部称得上精品力作的精神食粮,为“让临夏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临夏”尽到我们的绵薄之力。

成果源自于勤奋——我们深知编写这样一部有珍藏和参考价值的精美图书,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心血。为此,我们四人分头工作,精诚合作。近三年来,从浩瀚的地方史书资料和已有的众多成果及千余张图片中遴选出了400余幅图片,其中不少图片集史料、风光、民俗与摄影为一体,可谓做到了“沙里淘金”、“海中觅宝”。而对已经成书的文字稿件,更是做到了精益求精、再三审读和几番修改,并聘请了有关专家担任本书顾问,严把书稿内容关、思想关,增强了文字的准确性、可读性和文学性。

红花靠的绿叶扶——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

本书从初审稿、修订稿到发排稿,得到了州文联主席李学政及有关临夏地方史志、民俗风情等方方面面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其中州政协副主席马世仁审核了保安族源和婚俗等历史卷内容;词作家、副研究员牛杨先生也两次通读全文,并提出了部分审读意见;民族学专家马国忠先生和州民委副主任、州宗教局副局长谭得胜及宗教科科长王云审读了民族宗教、民俗方面的章节并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花儿学家魏泉鸣先生审读了花儿方面的内容;州文联副主席、地方史专家马志勇先生也在百忙之中抽空审阅了全书,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其他还有许多专家、学者也给本书提供了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图片征集工作得到了临夏州文联、州摄影家协会诸位知名摄影家们的热情参与和倾力支持。州文联书记、摄影家协会主席马忠贤先生亲自出面组织征集了大量民俗及风光图片,因而为本书增添了许多的亮点和精彩之处。历史资料图片的征集得到了州博物馆、州档案馆、州旅游局、市博物馆、各县文化馆等州市单位和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的广泛配合,保证了史料图片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担任本书印刷制作的兰州新华印刷厂的全体职工更是加班加点、辛勤劳动,同时感谢州委宣传部、州招商局、州民族报晚刊等单位的领导和同仁为作者给予支持,保证了本书的如期出版。

总之,一部好书的诞生和面世的确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心血汗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成果。如果说,这部专著能够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话,与众人的无私奉献和默默劳作是分不开的,而我们只是其中的“播种者”而已。种子从萌芽、出土到结果需要的很多很多,不是几个人的力量所能做到的。因此,让我们再次向他们致以由衷的敬意和深深地谢意!

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然而,由于我们四人的力量有限、水平有限、时间有限、资料有限,加之文章篇幅、体例等等方面的原因,本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遗漏和失误乃至校对差错等不足之处,请广大读者朋友见谅并予以指正。

另对于书中引用的资料,只列出了主要参考书目,未做详细注明,敬请原书作者谅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