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今世果报 敦煌壁画因缘故事(敦煌文化丛书)
20799800000014

第14章 无恼中邪杀母因缘(3)

驳足王在山中自思自言:“须陀素弥王,今天期限已到,该回来了。”他便坐在山顶上,从远处等候观看,看到须陀素弥王顺路而来。当须陀素弥王来到面前时,驳足王看须陀素弥王和颜悦色,无忧无虑,比以前更加轻松无畏。

驳足王说:“没想到你回来得这样快,人生在世,没有一人不珍惜生命,你今天就要死去,反而比过去更加高兴。你回到本国,得到了什么大利?”

须陀素弥王说:“大王,由于你的慈悲宽恩,给了我七天时间,使我完成了布施供养的许诺。既坚守了信用,又听到了圣法,心开意解,大悟大彻。使我今日,心愿已满,虽当就死,心情欢愉,死如犹生。”

驳足王说:“你听到的是什么圣法,能向我说一说吗?”

须陀素弥王对驳足王讲诵了婆罗门道士诵赞的那首偈语,又用各种方法广说圣法,分别讲解了今世杀人造罪,来世必得恶报;今世慈心修善,来世必得福报。

驳足王听后,十分高兴,对须陀素弥王尊敬地施礼,接受其教导,再无害人之心。当即放了抓来的诸位国王,让国王们各回各国。须陀素弥王收集兵众人马,交还给驳足王,让他回原先的国家。前面那位仙人发下的誓言,十二年的期限也已期满。从此以后,驳足王再不吃人,又回到国内称王,像原先那样治国安民。

讲到此处,佛祖对波斯匿王说:“因缘果报就是如此。大王,你想知道那时的须陀素弥王是谁呢?就是我的现在之身。那时的驳足王,就是现今的无恼指环。那时十二年中被驳足王杀害的人,就是现今的众人。被指环所杀的,也是现今的这些人。他们世世代代常被指环杀害,我亦世世代代降伏教化指环弃恶修善。想我过去,凡夫之时,教化他弃恶修善,不要杀人,况我今日,修成佛陀,众德具备,诸恶永息,难道还不能降伏教化他吗?”

波斯匿王听后,又问佛祖:“今世所杀的这些人,他们在前世造下何种恶业,而世世代代常被别人杀害呢?”

佛祖说:“大王,你仔细听着,我给你讲说。”

在很久远的过去世中,此人世间,有一大国,名叫波罗榇。其时国王名叫波罗摩达。国王有两个儿子,各有雄才,而又相貌端正俊美。国王十分喜爱两个太子。当时,小太子心中自思:“如果父王去世,也是哥哥继位。我年纪小,又无希望继承王位,人生一世,不能为王,处在世上,还有什么作为呢?还不如到幽静之处,求仙学道为好。”

小太子打定主意后,便去对父王说:“我爱慕深山,想去山中修道,希望父王答应,让我实现自己的心愿。”如像这样多次向父王乞求,意志坚定,志不可夺。父王便答应了小太子的乞求。小太子便进入深山,修行学道去了。

数年之后,父王崩亡,兄长继位。统率人民,治理国家。兄长继位治国没有几年,忽得疾病,医治无效,年轻命终,没有留下儿女,更无继承之人。群臣集议,国不可一日无君,但又找不到一个继承王位的人。有一老臣突然想起:“老王曾有一个小太子,在老王在世时,乞求出家,人山学道。应当把小太子迎回国来,继承王位。”

诸位大臣听后,十分高兴,当即议定此事,即便相约,率领人马,进入深山去请二太子回国。群臣们来到深山,对二太子讲明国内情况和请太子回国继承王位的意图。希望太子慈悲垂怜,以国家人民为重,回国继承王位,治国安民。

二太子已修仙得道,对群臣们的请求,婉言拒绝:“这事难为可怕,我在深山清静安乐,没有任何忧愁。凡世人间,人极凶恶,喜好争斗,互相残杀。如果我回国为王,就会遭到人们的谋害。我非常喜欢这儿的清静安乐,不愿回去继承王位。”

诸位大臣对仙人说:“你兄为王,现已驾崩,没有后人继承王位。惟有大仙,是王之种。国土人民,不可无主。希望大仙,慈悲垂怜,顾全大局,为国为民,回国为王。”

在大臣们至诚殷勤反复地请求下,仙人不忍拒绝,就跟随诸位大臣回国,继承王位。仙人从小出家修道,不知男女欲事。回宫治国,渐近女色,****愈深,荒淫放荡,昼夜迷恋,不能自制。不久还向全国下令:“凡国中一切女子,要想出嫁,必先委身国王,然后才能身从丈夫。”因此,凡是国中端正美貌的女子,只要被国王看中,全被糟践凌辱。历经多年之后,有一大胆女子,在大街当中,人多广众之处,赤身裸体,对着众人,站立撒尿。看到的人无不惊异耻笑。有人前来呵斥:“你怎么这样没有羞耻?在众人面前做出此等事来?”

女子回答:“女人在女人之中,裸体撒尿,有何羞耻?你们站立撒尿,从不感到羞耻。我和你们没有不同,有什么羞耻可言?”

众人不明白这女子的话,就问女子:“你讲的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女子回答:“现在全国之中,惟有国王一人是男子。一国女子,全被国王凌辱。如果你们也是男子,他就不敢这样做!”

听过女子的话,在场的男人互相观望,自感羞愧。人们互相议论:“这女子讲的话,实在有理。”并把女子所讲的话,私下互相传播,暗中共同合谋,定下密计,杀死国王。

本国王城外有一花园,花园中有一清凉浴池,国王经常到浴池中洗澡。臣民们在花园中安下伏兵。国王前来洗浴,刚人浴池,伏兵突出,四面包围,步步逼近,要杀国王。国王惊恐地说:“你们要干什么?”

诸位大臣说:“你身为国王,要正法治国。可你荒淫无度,坏乱人伦,污辱臣民,臣等不堪忍辱。所以前来除灭你这个罪恶之王,另外寻求贤能之王。”

国王听后,更加惊恐,立刻对诸位大臣说:“我实在有罪,辜负了臣民们的重望。请允许我改过自新,今后决不再犯。请宽恕我过去的过错,从今以后,我将与臣民共同治理好国家。”

诸位大臣说:“即使今日天上下黑雪,你头上生黑蛇,我们也不会放过你,你就不必多说了。”

国王听说后,自知必死,气怒感慨地对大臣们说:“我在深山,与世无争,是你们强行逼迫,要我为王。没有大错,你们又共同合谋,图谋害我。现在我人单力弱,无法自救。愿我来世,常杀你们,如若得道,亦不相容。”国王虽然立下此誓,臣民们还是把国王杀了。

讲到此处,佛祖对波斯匿王说:“善恶果报就是如此。大王,你想知道那时的仙人王者是何人呢?就是现今的无恼指环。那时臣民同心杀死国王者,就是现在所杀的这些人。被指环所杀害者,从那时候起,就常被指环所杀,乃至今日,还被指环所杀害。”

波斯匿王长跪佛祖面前,又问道:“指环比丘杀了如此多的人,今天已经得道,难道他就不受前世果报吗?”

佛祖说:“大王,行必有报,今天这位比丘在房中修行,地狱之火从他毛孔而出,所患极为痛苦难言。”

当时,佛祖为了让听会的所有弟子大众知道做恶必有恶报的法理。指派一个比丘说:“你拿一个捅户棒,到指环房前去用木棒从窗户捅人房中。”

这位比丘遵照佛祖的教导,前往指环房间,把木棒捅入窗户内,木棒立刻燃烧消尽。此位比丘惊愕无比,立即回来,将他看到的情景告诉佛祖。佛祖对比丘和大众说:“善恶因果报应,就是如此。”

波斯匿王和与会大众,莫不信服。此时,佛弟子阿难长跪佛祖面前,问道:“指环比丘,在前世之时,又有何种善行,今世身形雄壮,力大无穷,健捷身轻,行如飞鸟,又遇佛尊,度脱生死。希望世尊,慈悲垂怜,为我和大众解说。”

佛祖对阿难说:“你们要想知道,就认真听我讲说:在过去迦叶佛在世之时,有一位比丘,是管理僧团生活事务的执事。一次,他带领僧人,用牲畜载施主布施的谷米粮食。走到半途,遇到大雨,无处躲避,谷米囊物,全被浇透。当时,这位比丘心想:这都是自己力气小,走得慢,力不从心所造成的。因此心怀悔恨,即立誓言:’愿我来世,力敌千人,身轻行速,快如飞鸟。将来有佛,释迦牟尼出世,使我得见,受到教化度救,永脱生死之苦。”‘

讲到此处,佛祖说:“善恶因缘果报,就是这样。阿难,那时的执事比丘,就是现今的无恼指环。由于他在那一世中,出家持戒,营办僧事时,立下誓愿的缘故,自从那世以来,世世身形雄健,力大勇猛,行走如飞。全部如他立下的誓言。今又遇见我,得到教化度救,永离生死之苦。”

当时,阿难和与会的凡俗比丘大众、国王以及臣民,听过佛祖所讲的因缘行报之法,人人感慨,思维四谛圣法。有人获得佛法初果,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果位。有人种辟支佛善根,有人发无上真正道意,有人得住不还退心意。全都摄身护口,诚心从善,闻听佛法,欢喜奉行。[注释]

①唱呗:呗是梵语呗匿的简称。呗匿是歌咏赞颂的一种形式。唱呗是用歌声赞颂咏唱佛经。唱颂的多是佛经中诗歌形式的偈语。

②飞行罗刹:是梵语罗刹娑的简称。是佛教世界中的八部鬼众之一的”捷疾鬼”,此鬼暴恶,飞行食人。后来泛指一切恶鬼。

③须陀素弥王:国王名。有的经中也音释为须陀须摩。汉文意释为”普明王”。有的经中也释为”宿善王”。[附记]

一、此故事依据《贤愚经》卷11《无恼指环品》译写。原文见《大正藏》第4册,第423页。

二、此故事又见如下经典:

(1)《六度经》卷4《普明王本生》。见《大正藏》第3册,第23页。

(2)《出曜经》卷17《惟念品》。见《大正藏》第4册,第703页。

(3)《大智度论》第4卷。见《大正藏》第25册,第89页。情节从略。

(4)《经律异相》卷25《须陀须摩王为鹿足王所负还布施事毕获免》。见《大正藏》第53册,第139页。(此故事后半部与《大智度论》同)

(5)《经律异相》卷8《一切世间现为师妇所爱迷命致苦》。见《大正藏》第53册,第41页。(与此故事前半部同)

(6)《央掘摩魔罗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见《大正藏》第2册,第510页。

(7)《佛说鸯掘摩经》,西晋竺法护译。见《大正藏》第2册,第508页。

(8)《佛说鸯崛髻经》,西晋法炬译。见《大正藏》第2册,第512页。

(9)《经律异相》卷17《鸯崛矍暴害人民遇佛出家得罗汉道》。见《大正藏》第53册,第91页。

(10)《大唐西域记》卷6《室罗伐悉底国》中,”鸯窭利摩罗”条,是指此故事。见《大唐西域记校注》,第488页。(季羡林主编校注本)

(11)《增一阿含经》19卷。

此故事总体上是一个因缘故事,其中又包含几个本生故事。因此有时把其中的本生故事单独译出,又成为独立的几个佛教经典。

三、新疆克孜尔石窟中,此故事已考证清楚的是:第17、38、110、114、157、198窟中的菱形格单幅画。其中第114、198窟保存完好。

四、敦煌石窟中,此故事画绘于如下洞窟:

第98窟北壁屏风画 五代绘

第146窟北壁屏风画 五代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