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今世果报 敦煌壁画因缘故事(敦煌文化丛书)
20799800000027

第27章 弥勒未来成佛因缘(3)

佛祖对阿难说:“你们认真听,仔细想,我给你们讲解。在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中,在此人间,有一个大国,国王名叫昙摩留支。统领人间八万四千个小国,六万江河山川,八十亿个部落。有两万个夫人宫女,一万个大臣。在他统领的国家中,有一个小国家,物产丰富,国泰民安,国王名叫波塞奇。当时之世,弗沙佛(22)刚刚出世,在这个小国家中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波塞奇王敬信佛法,和国中大臣专心供养佛陀和众僧,没有时间去朝见大王,贡物的信息也断绝了。此时,大王感到奇怪:这个小国为何断绝朝拜贡献?就派遣了一位使臣,前往小国责问原因。使臣到达后,便宣布大王之命:几年以来,你国人信贡物全部断绝。你身为大王臣下,为何违犯国法之规、君臣之礼?是否怀有异心,将欲造反叛逆?

“波塞奇王听了大王的责令,自知违犯国法之规,君臣之礼,心慌意乱,不知所措。立即前往佛陀居处,便把此事全部告诉佛陀,希望得到佛陀的救助。

“佛陀对波塞奇王说:’你不必忧愁害怕。你请使臣回去,以诚转告大王:佛在我国,朝夕侍奉,所以没时间前去朝拜大王。国内的财物,也因供养佛与众僧,再没有多余的财物,可以向大王贡献。’

“波塞奇王得到弗沙佛的教导后,回到王官,就遵照佛的教导之言,对大国使臣说了。使臣回国见到大王后,把小国之王的话全部向大王陈述一遍。大王听后,气愤无比,立即召集群臣,共同商议,如何解决此事。诸位大臣,一同言道:’此国小王,傲慢无礼,横引道理,蔑视大王,不来献贡,应当集合各国军队,前往讨伐。’

“大王同意大臣们的意见,集合军队,亲自统军,前往征伐。当大国之军接近小国时,消息便传到了小国。波塞奇王知道后,心中恐惧惊慌,急忙来到佛的居处,向佛告诉此事。

“弗沙佛对波塞奇王说:’你不要这样忧虑害怕,只希望你亲自去拜见大王,把上次我教你的那些话对大王宣说一遍。’

“波塞奇王遵照佛的教导,立即带领群臣,来到国界,拜见大王。施礼问安完毕,站立一边。

“大王责问:’你凭什么能耐,这样傲慢无礼,违犯常规,不来朝拜觐见?’

“波塞奇王说:’佛世难遇,见佛更难。现今佛陀来到我国,讲说圣法,教化众生。小王朝夕侍奉,所以没有时间前往朝见大王。’

“大王又责问说:’就算是这样,那为何断绝献贡?’

“波塞奇王说:’佛有众徒,名叫众僧,持戒严格,德行清净。为了给世上众生,广种福田,我把全国所有财物,都用来供养佛和众僧。所以再没有多余的财物,向大王献贡了。’

“昙摩留支王听过此话后。对波塞奇王说:’你先住在这里,我去见佛。见佛回来,再向你问罪。’

“大王即带领群臣,前往佛的居处。当时,弗沙佛被弟子和大众围绕,各自静坐无语,悄然人定。有一比丘僧,已进入慈定三昧之中,顶放金光,犹如一团聚火。大王从远处看到佛陀,身相高大,金光闪耀,光芒逾日,大众围绕,犹如群星中的明月。此时,大王立即向前,向佛致礼,尊法问讯。但见那位比丘,顶上光芒,更加耀眼。即便启问佛陀:’这位比丘,修何禅定?怎么顶光这样明亮闪耀?’

“佛对大王说:’这位比丘已进入慈定之中,所以光芒明亮闪耀。’

“大王听说此话后,心里更加钦仰。感叹自言:’这慈定真是高妙极了,我也应当修炼这种慈定,进入三昧(23)之境。’大王发此心愿后,志慕慈定,性情就变得慈祥温和,更无伤害之心。立即邀请佛与众僧屈神劳驾,前往大国,接受供养。弗沙佛即便答应邀请,第二天准备前往大国。

“波塞奇王听说佛与众僧要前往大国,心中十分眷恋。但愁苦无奈,心里自念:’如果我是大国之王,我就请佛与众僧常住我国。因为我是小国之王,这事便由不得我了。’波塞奇王对此,心里常怀不平,就前往佛处,启问佛陀:’诸王之中,何王最大?’

“弗沙佛回答:’转轮圣王最大。’

“波塞奇王听后,自立誓言:’愿我一生,供养佛与众生,以此功德,祈愿将来之世,世世常做转轮圣王。”‘

佛祖讲到此处,对阿难说:“那时的大王昙摩留支,就是现今的弥勒比丘。从那一世中开始,他即发各种慈善之心,从此以后,常被称名弥勒。那位波塞奇王,就是现今的祗陀太子。从那一世开始,就做转轮圣王。从此以后,世世常做转轮圣王,直到今天,功德不尽。所以今日还祈愿做转轮圣王。”

当时,穿珠师听过佛祖的讲解,立即发无上真正道意。其余听会大众,闻听佛法后,有的获得初果;有的获得二果,有的获得阿罗汉果位;有的发无上真正道意;有的得迁往不退地者(24)。个个敬戴世尊,欢喜奉行。

‘(注释]

①灵鹫山:地名,佛教圣地。梵文音译为”耆阇崛山”,汉文意译为”灵鹫山”。在古印度摩竭陀国王舍城北部。因山顶似鹫,山中多有鹫鹰故称此名。相传释迦牟尼在此居住说法多年。

②三十二相:佛教术语。亦称”三十二人相”、”三十二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等。是说佛陀生来不同凡俗,具有神异相貌,有三十二个显著特征与八十种细微特征。常译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合译为”相好”。其实是把人的各种健美的特征,附会在佛陀身上。如三十二相中有:双手过膝相,两耳垂肩相,眉间白毫相,头顶卷髻相,舌头广长相,眼睛牛睫相等等。

③弥勒:人名,是梵文的音译,汉文意译为”慈氏”。是佛教中的著名菩萨。传说释迦牟尼给他授记,在未来世中继承释迦牟尼的位置。所以又称”未来佛”。在未成佛前,居住兜率天宫修行,是一身补处菩萨(即佛的接班人)。又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中说:他原出于婆罗门家中,后来成为佛的弟子,先佛入灭,上生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当下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④第一四天:佛教术语,是四禅天中的初禅天。四禅天是修行四禅者死后所生之处。在初禅天中者,已不食人间烟火,故无鼻舌二识。但有眼、耳、身、意四识而生起的喜、乐二受,具有思维能力和超人神通。

⑤牢度差:人名,佛教传说中的六师外道之徒,具有神通幻术,常与佛门弟子斗法。最著名的是佛传故事或《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弗舍利与牢度差斗法的故事。

⑥三明六通:佛教术语,三明是指佛和罗汉果位的修行者所具有的三种神通,因能以这三种神通破除愚暗,故名”三明”亦称”三达”。这三种神通是:(1)宿命通:能知一切众生在过去世中的苦乐之事。(2)天眼通:能知一切众生在未来世中的生死情况。(3)漏尽通:已断除一切烦恼愚昧,得到了佛陀具有的智慧。六通是指佛陀、菩萨、罗汉所修行达到的六种神通,除上述三通外,再加三通:(1)神足通:能飞天入地,出入三界,变化自由。(2)天耳通:能听到六道众生的苦乐忧喜语言和世界上的一切声音。(3)他心通:能知道六道众生心中所想所念之事。上述六种神通合称为”六通”。

⑦十力无畏:佛教术语,是佛陀所具有的十种智力。这十种智力注释很长,较难懂。现只简述名称:深心力、增上力、六便力、智慧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菩提力、******力。十力无畏。即具有十种智力,对一切无所畏惧。

⑧十八不共:佛教术语。亦称”十八不共法”,是只限于佛陀具有的十八种功德法。限于佛而不共同于二乘(大乘和小乘)菩萨的功德法,所以称为十八不共法。这十八种功德法,注释很长,亦较难懂,普通读者难理解,此处不作详注。

⑨郁毗罗王:人名,古印度摩竭陀国王,崇信佛教。

⑩阴藏相:佛教术语,是佛陀具有的三十二人相中的一相,阴部(生殖器)如马。

⑾阿那含:佛教术语。梵文音译,汉文译为”不还”。是断尽欲界烦恼的圣者。此圣者未来当生于****和无色界。不再生于欲界,所以叫不还。阿那含果是小乘佛教中的第三果位。

⑿优陀耶:人名,亦译为”优波离”、”优婆利”、”优波夷”等。汉文意译为”近执”。佛传故事中说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人,属于首陀罗种姓(农夫)后为释迦王宫理发师,是释迦牟尼青少年时的朋友。释迦牟尼成佛还国时,跟随佛陀出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修持戒律谨严,称”持律第一”,传说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背诵出律藏。

⒀尼拘卢僧伽蓝:地名,尼拘卢是一种树,”杆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方有枝叶,其子微小,如柳花子。”我国无此树。有人似译为榕树。僧伽蓝,是佛教僧人居住的地方,就是中国叫的寺院。全名可汉译为榕树寺院。

⒁摩诃波阁波提:人名,梵文音译,汉文意译为”大爱道”或”大生主”。是释迦牟尼母亲摩耶夫人的亲妹,父王净饭王的继妻。佛传故事中说,释迦牟尼生下七天后,母亲便去世,由姨母抚养成人。释迦牟尼成佛,回国时,波阇波提随佛出家,成为佛门弟子中的第一个女比丘。从此后,佛门才开始接受妇女加入佛教僧团。

⒂娇昙弥:人名,释迦牟尼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的另一名字。释迦族女性的称呼。

⒃娇陈如:人名,佛教著名五比丘中的第一人。原为迦毗罗卫国释迦族子弟。佛传故事中说:释迦牟尼出家后,净饭王劝阻无效,派遣娇陈如等五位亲族子弟,随侍太子。后来释迦牟尼成佛,在鹿野苑初******,收这五人做弟子,佛教始有僧团。

⒄七宝:杂名,佛教常说的七宝是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等珍宝。有时七宝中名称略不同。如有的加换珍珠、玫瑰。

⒅阿那律:人名,全称”阿那律陀”,梵文音译,汉文意译为”无贪”。是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之子,释迦牟尼的堂弟。释迦牟尼成佛后,回国省亲时,跟随出家,成为佛的十大弟子。佛经故事中说,他因在释迦牟尼面前坐睡,受到斥责,立誓不眠。后得天眼,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的苦乐。故在十大弟子中称”天眼第一”。

⒆毗婆尸佛:佛教过去七佛之一。

⒇辟支佛:全称辟支迦佛陀。梵文音译。汉文意译为”缘觉”、”独觉”。是指身处无佛之世,性好静修,严守戒律,无师友之教,自我独悟,得佛道者。

(21)三事顺利:佛教术语。三事即三事戒,是身、口、意三事之戒。三事顺利,是身心言行,一切顺利。

(22)弗沙佛:佛教过去佛。佛经上说,此佛是释迦牟尼师傅。释迦和弥勒是此佛的胁侍弟子。此佛给释迦牟尼先授记为现在佛,给弥勒后授记为未来佛。

(23)三昧:佛教术语,亦译三摩。汉文意为”正定”。是佛教僧人坐禅修行的一种境界。即心定一处而不动。用现代汉语讲就是聚精会神,息虑凝心。

(24)迁往不退地者:佛教术语,”不退”是说所修功德善根,逾来逾增,进而不退失,不退转。佛教中有”三不退”、”四不退”、”五不退”之说。迁往不退地者,是常指”四不退”中的地位不退。就是迁升初得菩萨的地位不退失。[附记]

一、此故事依据《贤愚经》第12卷《波婆离品》译写。原文见《大正藏》第4册,第430页。

二、莫高窟此故事画绘于如下洞窟:

第98窟北壁屏风画中 五代绘

第108窟北壁屏风画中 五代绘

第146窟北壁屏风画中 五代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