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九):重教興學
20802000000015

第15章 “党化教育”渗入学校 进步师生争取民主(5)

李蒸以教育家的学识和品格,在主持办理高等师范教育的10多年里,周密计划,精心实施,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师资,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他的《我的办学经验》等论著,充分反映了一代教育家在旧中国办学的艰难处境和可贵经验。李蒸认为,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中心,是一切教育之母。高等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分区设立,使之成为独立系统,是战时教育的一大创举。他主张教育必须实现专业化,应由专家或专门人才去主持,那种以为任何人皆能高谈教育,以为教育是一种常识而非学问的论调,只能是不科学的头脑,是阻碍教育的怪论。他在主持北平师大、西北师院的工作中,一直主张以专业训练为学校之“重责”,大力提倡培养专业精神。他认为教育事业是精神事业,从事教育事业者必须先养成专业精神,要以事业为重,安贫乐道,不见异思迁,负起为国家培育人才之职责。他在给西北师院1943年毕业同学毕业册题序中,谆谆告诫诸位弟子:“开发西北,首赖教育”,“诸君毕业之后,当以西北为服务领域,下定决心,争先恐后,同在西北工作”,“切不可仍陷故常,竞赴通都大邑,图个人之安逸”,充分体现了一代教育名家的品格与见识。

在学校建设方面,李蒸认为,学校的构成要素有三:一为教师,一为学生,一为设备。评定一所学校的优劣,就要评价这三种基本条件,而后两种基本条件的完成,大部分要靠头一种基本条件的具备。由此,一所学校的成功,主要的是师资的健全。因此,培养优良师资,是师范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李蒸还非常重视培育和保持传统校风。他认为,优良校风可使全校师生精诚团结,工作振奋,在有形无形之中不仅学到知识,且可变换气质,养成高尚品质。他以“刻苦耐劳,诚朴笃实,埋头苦干,不尚宣传”来概括西北师院的校风,与广大师生共勉。

李蒸还认为,校长的学识、品格、作风,对办好学校至关重要。他以多年的亲身体验,总结出一系列办学理念,认为作为大学的行政领导,要保持尊师重道的风尚,只有取得全校教师的竭诚合作,才能真正办好学校。大学校长在学问方面虽然不一定是全校的领导,但必须是一门学科的权威,在品行方面则应是全校的表率,能够以身作则,对人对事必须公道真诚。李蒸向以思想开明,办事公允而为人称道。他十分赞同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主张,认为大学教授应享有学术自由之权利,不能把他们当作官吏一样任意调动。

李蒸对西北教育文化建设寄予厚望,并愿为此尽力。他认为,抗战以来东南华北人才内移,西北开发与建设的声浪益高。借此良机,西北教育事业必将快速发展。他还认为,西北师范学院的使命之一,就是协助西北各省教育行政当局扩充中等学校数量及改进其质量。在他的主持下,西北师院开办教育实验区,通过本院的毕业生,对推进兰州和全省的中小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指出,作为西北地区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西北师院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及狭义的师资培养,还必须发扬民族文化,弘扬国民道德,并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竭力进行。

李蒸在西北师院迁来兰州后任职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的品格、作风以及勤俭办学的业绩,为广大师生以至许多民众所敬佩。1945年李蒸调任去职后,十里店一条街曾被命名为“李蒸路”,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与怀念。

辛树帜(1894—1977),湖南临澧人,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赴德国留学,专攻生物学。回国后任职于多所大学,1941年来甘、宁、青考察,对西北开发建设具有浓厚兴趣。1946年受命主持筹建国立兰州大学,对创办和建设兰州大学具有重要贡献。

1946年3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委任辛树帜为国立兰州大学校长后,他随即来到兰州,开始为建校而奔忙,历经艰辛,功效卓著。辛树帜经过考察研究,并征询省府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后认为,新组建的兰州大学,不仅要符合大学规程,而且要具有西北特点。当年6月,即向教育部呈送了《计划大纲》,提出按大学规程设置文、理、法、医四学院的意见,并以发展畜牧,防治畜病,改良品种,对发展西北经济大有裨益,上书教育部和甘肃省政府,积极支持在兰大特设兽医学院。他还认为,西北各民族各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据此专门呈报教育部,在文学院内增设了边疆语文系,内设蒙古、藏、维吾尔文三个组。

辛树帜认为,要办好大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因此十分重视礼聘国内知名学者来校任教。他为此奔走各地,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先后聘请知名教授、教师近30名。

为了让更多著名学者来到兰大,他还采取短期讲学的办法,利用兰州夏季凉爽的有利条件,邀请著名学者来校开设暑期讲座,辛树帜为表示礼遇,常常到堂听课。由于他的积极努力,使兰州大学的教学质量在短短两三年内即有显著提高,同时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办好大学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具有较为充足的图书仪器设施。辛树帜在接受任命、来兰州之前,即设法在上海订购多种仪器药品。在校期间,更是投入重资,多次派人去京沪等地采购图书,充实馆藏。正如顾颉刚在兰大新建的图书馆落成时所作《积石堂记》中所说:“(辛树帜)先生高瞻远瞩,知树人之大计,必以师资及图书仪器为先,既慎选师资,更竭其全力购置图书”,先是车载而来,后更以飞机运之,“二年之间,积书十五万册,轶出他人数十年之功,卓然而为西北巨藏矣!”除图书仪器外,辛树帜对兰大校舍建筑亦亲作筹划,倾注心血。他曾几次造访教育部,争取建筑经费,又诚聘工程专家精心设计建设。在首批新建筑落成后,特以西北名山天山、祁连、贺兰命名,并于1947年8月10日亲自撰《中山堂记》:欣喜“三堂且竟,教室实验室,粗有丽止”,而“大学洎四年,人数必半万”,在时艰物迫的情况下,期待礼堂、宿舍等工程亦能相继告成。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迅猛发展,国民党当局加紧控制学校,迫害进步师生,兰州大学处于危机状态。辛树帜以一个教育家的责任感,多次奔走于南京等地,向国民政府索要欠费,以维持学校教学与生活。兰州解放前夕,他坚持留在学校,团结全校师生,以应付拖延的策略,抵制国民党军政当局迫令迁校的阴谋,保护校产免遭破坏,为人民政府接管准备条件。总之,辛树帜作为一位富有魄力、注重实际的教育家,尤其是对创办和建设国立兰州大学所做的重要贡献,深得广大师生和兰州人民的称赞。

赵元贞(1879—1974),字正卿,甘肃正宁人,甘肃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人士,以主持甘肃教育工作、筹建兰州志果中学等教育活动而闻名,为兰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赵元贞出身农民家庭,自幼家贫,勤奋刻苦,1908年毕业于甘肃文高等学堂,之后入京师大学堂学习地质,19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以优异成绩被公费派往美国留学,获匹兹堡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曾一心想留学美国的赵元贞走实业救国之路,用所学知识建设家乡,但在旧制度下此路难行,便以主要精力从事教育工作。曾先后于1923年和1930年两度出任甘肃省教育厅厅长,1940年以后任私立志果中学校长,直至解放。建国后曾任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赵元贞初任教育厅长后,认真办理教育行政,创办《甘肃教育》月刊,筹办矿师养成所,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四处奔走,各方求助,亲自组织建所、聘师、实施教学,后因调任而中断。1930年复任教育厅长后,因从政难有成就,次年即放弃政务,以主要精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曾先后在省立甘肃学院、甘肃农业学校任教,讲授化学、地质、英文等课程,精心培育专门人才。

1940年春,为救助因日寇飞机轰炸、学校迁移而失学的青少年入学,兰州“兴文社”等八社团发起创办私立志果中学。因学校经费仅仅来自各社团的赞助,又无官方督导,屡聘校长都推辞不就。于是,赵元贞应邀担任校长。他为办好学校,全力以赴,精心筹建,并慷慨捐助自家房产、良田,以弥补筹建经费之不足。为保证当年秋季招生开学,他以极少的经费,权衡分配,“拿情面聘请教员”,终于按期招收近百名初一新生。开学之后,更是把全部心血倾注于学校。他亲自上课,选购图书,组织师生义务修整操场,关注教职员和学生生活,使学校在困难环境中得以正常进行教学活动。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创办之初董事会曾决定每三年招一次新生。但赵元贞认为这不符合中学教育规律,力主连续招生,终于得到支持,增加经费和教学设施,于第二年连续招生,使得学校得以正常发展,并于1942年获教育部备案成功。

志果中学这颗幼苗,在赵元贞的精心呵护下,经过全校师生九年的努力,由原来无人知晓、默默无闻,到解放前因其办学有方、教学质量较高,成为一所声播陇原、受人赞誉的私立中学。赵元贞曾昭示志中校友:“世界最著名的学校是私立学校”,鼓励他们饮水思源,努力深造,将来服务社会。解放后,志果中学改设为兰州第二中学,赵元贞继续兼任校长。他在担任教育厅副厅长、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仍坚持到校授课主持校务,深受师生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