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九):重教興學
20802000000007

第7章 教育革新兴学育才 新式学堂雨后春笋(1)

清朝晚期,中国社会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为了挽救败局而宣布实行教育“新政”。随着全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性质的变革,兰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剧烈变化。清政府“新政”的推行,在客观上为兰州的教育革新提供了法令、章程依据,伴随着科举取士制度的日益衰败,终于被彻底废弃;书院制度以及各种传统教育的基本模式,也逐步被新式学校教育所代替。新学制的推行和新学堂的兴办以及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都起了转换文化模式的作用,是兰州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晚清的教育革新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1901年,清政府在其推行新政的谕旨中,强调“为政之道,首在得人”,应速筹“求得人才之法”,并于是年谕令内阁大

臣和地方督抚,在京师开设“经济特科”以选拔新人才,在各省分设各级学堂。“命各省将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厅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州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此后,又制定了兴办学堂的各种制度,提出了各种措施。于是“兴学育才”的主张成为清政府在推行“新政”时期制定各种教育政策的基本方针,这给全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一时期,兰州的教育革新是在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的背景下展开的。封建陈腐的科举考试制度,是破格求才和兴办近代新式学堂的最大障碍,科举不废,新式学堂就没有发展的余地。对此,清政府自1901年起开始采取了逐步废弃的政策,至1906年,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从而使长期支配和影响学校教育的科举制度得以彻底解体,随后,各地的旧书院和旧儒学成为被取代、被改造的对象,这给近代学堂教育的发生发展开通了道路。与此同时,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兴办新式学堂的章程,为各地创办新式学堂、发展学校教育搭起了基本框架和必须遵行的规章制度。自清政府有关兴学育才的各种法令颁布后,各地开始响应。1901年,著名维新教育家刘光蕡等人应邀到达兰州,筹设“甘肃大学堂”,成为甘肃最早的新式学堂。1905年,甘肃将省城兰州的兰山书院改设为“优级师范学堂”,接着创办了速成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极力贯彻注重师范教育的方针。其他各类学堂亦蓬勃涌现,从而掀起了“兴学育才”的高潮。

作为省城的兰州,其各类新式学堂的兴办,是按照清政府的“新政”诏令,与全国各省同时起步的,从创办大学堂起,先后设立了高等学堂和专门学堂,以及中学堂、小学堂、蒙学堂等,数年间形成了等级类别较为齐全的各类学堂。由于符合时代要求,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可循,又有旧书院作基础,因而各类教育在短时期内有了较快发展。

清末民初兰州的各类学堂主要有:甘肃文高等学堂。筹建于1902年,最初称为甘肃大学堂,后改名高等学堂、甘肃文高等学堂,1903年迁入通远门外畅家巷,同时派人前往京、津和东南各省调查办学情况,并在京师延聘俄文、日文、法文的各科教习。在校学生人数达到一百多名,学堂经费由藩库拨发,是当时经费比较充足的一所新学堂。文高等学堂的总负责人由杨增新担任,总教习为陕西维新学士刘光蕡,后由兰州人在籍翰林刘尔炘担任。按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中有关高等学堂的规定,文高等学堂的学制低于大学堂,高于中学堂,略同于专门学校。1907年至1908年,文高等学堂的学生分期毕业后,一部分服务于社会,其余分为四批,先后保送北京,经复试合格后,再入京师大学堂深造。此后本科再未招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本科预科全部毕业,文高等学堂改为“全省中学堂”,民国建立后又改为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校。文高等学堂的变迁史,则成为省内各专门学堂发生发展的缩影。

法政学堂。1909年,在原兰州府学吏局、法律馆、法政馆的基础上组建了甘肃法政学堂。当时分设官班和绅班两科,另设外班20人。学生年龄大小不限。所修课程均按学部所颁章程开设,主要有大清律例、大清宪法大纲、政治、历史、法学、国际法、监狱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等,所需经费由本省统捐局每年拨银12200两,为数不少。1913年,更名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移校址于西关举院内。两年后,经教育部酌定,分其学科为法政别科、法政讲习所、法律别科、法律本科、政治经济本科、经济本科。后来,改校更名为甘肃学院,增设教育、文史两系及医学专修科,这是抗战以前兰州唯一的高等院校。

武备学堂与陆军小学堂。武备学堂是1904年由杨增新创办的,地址在省城通远门外畅家巷。学生来源由各营军官中选送,必须经过严格的品格、体格检查,凡年龄、品格、出身、志趣、学业、身长、胸围、体重、肺量、手力、目力、五官等12项,都有具体标准,检查合格后方能入学肄业。所设课程有修身、伦理、国文、历史、地理、算术、外国语、医学、兵学、兵操、图画等11门。课程考试分为月考、假期考、年终考和毕业考四等,各项一并检算,以定优奖。办学宗旨是培育“运筹帷幄,制胜疆场”的陆军将才。但是,该学堂因条件不足,难以达到培养目标,只得于两年后改为陆军小学堂,专门培育下级军官。课程比原来减少4门,聘有教习20人,分设甲、乙、丙三班,每班定额100人。学生从各府州县的高等小学堂中考取,实际上属于中等专科学堂。改学堂连续招办5期,共毕业学生四百余人,至1913年停办。

高等巡警学堂。创办于1910年,是陕甘总督长庚为加强其常备军的辅助力量而设立的。校址在甘肃举院旧址,也属于中等实业学堂性质。附设有“警察传习所”,属短期训练班性质。学生两班,一为官班,由省署考收;一为绅班,由各府州县选送,均为简易科,学制一年。学生毕业后,大半分派为省府州县的巡警官。所设课程有法学通论、民刑法、民刑诉讼法、监狱学、警察学、违警律等,是当时专业性较强的一所新学堂。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化,仅办两年,至民国元年停办。

仵作学堂。创办于1910年,校址在兰州庄严寺(今兰州晚报社),是当时的省属当局为了转变原有衙役、仵作在办案手段上与近代司法制度不相适应的局面,培训法医和检验人员的专门学堂。学堂建立后,决定由各州县选送一人入堂学习,但由于风气未开,观念陈旧,无人乐于入学,最后只得将仵作学堂的本科改为速成科,半年毕业,学院仅自省城一带就地招收,定额100人。所开设课程大都以清廷刑部新刊法学书籍为主要课本,兼习我国古代的《洗冤集录》等名著。该学堂一直延续到1923年,然后改设为检验传习所。除此之外,1911年春,总督升允仿效张之洞在湖北省设立的存古学堂的模式,利用初级师范的校址,创设了一所另立体制的存古学堂。存古学堂的宗旨是“保存国粹”。开始时由

原甘肃学政叶昌炽任经学总教,兰州道台王树枬任史学总教,继由文高等学堂总教习刘尔炘主讲经学,并任监督,主管校务。他们都是带有保守思想的头面人物。学堂先从各地的廪生、增生、附生****招收50人,组成“存古班”,专学经、史两科;继又接收了原初级师范学堂预科和简易科的毕业生七十余人,另外又附设了一个师范班。学生膏火银每月均为四两。但学制体系不甚一致,一开始就不是一所专业化的学堂,所设存古班也不符合规定。按清廷学部于宣统三年公布的《存古学堂章程》规定,存古学堂的创办目的是培养师范学堂和普通中学的经学、国文、中国历史的教习和经科、文科大学的预备生。其学制系统与一般学堂不同,设中等科和高等科两科,课程分经学、史学、词章三门。而兰州的存古学堂,只有几种经学科,别无其他设置,既不符合统一体系和办学目的,也不是专门培育当时新式学堂的急需人才,故为时不到一年,即宣告结束。

师范学堂是清末新学堂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兰州最早设立的师范学堂应是1904年附设于文高等学堂的“师范馆”。但师范馆为时只有一年,而且仅开设人伦道德、经史、国文、算术、教育、体操等6门课,学制仅一年,不符合全国定制,是一种短期应急性的师资培训机构。当时共培养学生135人,修业期满后,绝大多数分配到高等小学堂任教。这虽然是兰州教育史最早的师范学校,但由于不符合有关规定,次年宣布停办,开始筹设正规的师范学堂。当时单独创办的师范学堂共有3所:速成师范学堂。当师范馆即将停办省署当局仿日本速成师范之制,于1905年将兰州贡院巷的求古书院改建为速成师范学堂。该学堂最初由兰州道台彭英甲任总办,主持筹备事务。后由王鸿福任提调,刘光祖任总教习,教职员定额为13人,学生每期定额为60人,学制为一年。所修课程有修身、伦理、史学、经学、教育、算术、舆地、格致、英文、图画、体操等11门,以培养初、高级小学堂教师为目的。由于该校师资不足,有些学科设而未开或开而无实。入堂学生由各府厅州县按省署配额,从当地固有生员或中学堂学员中择优选送,实际上不少举贡出身的士子也在应选之中,故其年龄差别极为悬殊。据前人回忆,第一期毕业生中,年龄最大的51岁,最小的只有18岁。但由于学龄没有限制,修业期限较短,而且待遇比较优厚,除发给全部书籍文具外,每月还有膏火银8两,因而应选入学者较多。在管理方面,学堂纪律比较严格,凡违犯学堂规则者,分别给以记过、罚银、掌责,以至驱逐出堂等处罚,因之学风良好。但是,由于清廷学部为了统一师范学堂的体制规范,决计停办速成师范学堂,因而兰州的速成师范学堂于1908年宣告停办,被改为初级师范学堂。

优级师范学堂。创办于1906年,由兰山书院改建而成,是一所正规的师范学堂。学制分为预科和正科两科,教育目标是培养中学和初级师范学堂的合格教习。其基本设施和培养目标,大体相当于以后的高等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开设的课程,预科有伦理、经学、子学、国文、算学、史学、地理、博物、理化、日文、英文、俄文、教育、心理、图画、体操等16门;本科分设史地、博物、理化、数学四大类,其学生来源,为各府州县选送的廪生、增生、附生、监生等。开始时规定每县选送2人,较大的县选送4~5人,共选送200人。但那些已有秀才身份的生员们,还幻想以后再登科场,或谋求一官半职,不想就学,因而优师正式开学上课时,只有学生80余人。只得于1907年,又令各府州县在新学堂中选送学生,但仍为数有限。师生两缺,始终是创办优级师范的主要困难。在学生待遇上,师范学堂一开始都采取比较优厚的政策。优级师范每月发给膏火银2两4钱,并供给全部书籍文具。学期结束时,对于大考成绩优良者发给奖银8钱至4两,这样的待遇相对于当时一般公务员的最低月薪。这与全国其他师范学堂的情况基本相同。

优级师范开创时间在国内也是较早的。1907年,新旧学生只有140人,全部合并为预科。次年冬,预科生全部毕业,旋即如数升为选科,分成史地、理化、博物、数学四科,使优师变成了选科优师。1910年底,选科生全部毕业,此前总办杨增新已调往新疆,优师再未招生。之后,省署将初级师范学堂合并于优级师范学堂,改名为两级师范学堂。民国成立后,改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初级师范学堂。1905年,由速成师范学堂直接扩建而成,是一所五年制的正规化师范学堂。根据清政府规定的统一学制,分设完全科和简易科两科。完全科又分为本科和预科,本科3年,预科2年。经费全由藩库开支。初级师范设有提调管理全堂事务,下设监督、教务长等职。学生来源,也由各府州县按配额选送,全属廪生、增生、附生。招收学生时,没有年龄限制,简易科第一届学生的年龄最大的43岁,最小的24岁。学生每月膏火银皆为4两,由各府州县按其所送名额筹解。所修课程分修身、读经、讲经、教育、文学、历史、地理、算学、理化、博物、图画、体操等12门,其中经学课时与一般学堂相似,由总教习主讲。在师资中,合格的西学教习太少,这是初级师范和其他新学堂的普遍现象。即使以比较优厚的待遇延聘西学教习,也难能在短期内改变这种困境。

实业学堂作为近代兴起的技术专业学校,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紧密联系的。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着手创办一批外语学校、近代实业技术学校。到了20世纪初,清政府标榜“自强”、“求福”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但要求社会前进的呼声却更趋强烈,加之外国传教士的长期活动以及近代工业的初步发展,产生了对科技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于是,兰州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各类实业学堂相继创办。这些学堂主要有:农林学堂。1908年,由兰州道台、甘肃农工商总局的总办彭英甲创办,校址在兰州西关举院(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所需经费由农工商矿总局筹拨。修业年限五年,分设预科和本科。办学方针是一面学习,一面参加生产。课程设置方面,以经学、国文、历史、地理、格致、算学、物理、化学、日文、英文、藏文、实验、实习、图画、体操等为公共课,另设日文、代数、几何、三角、农林等专业课。招生办法,一由学堂出题招考,二由各州县推荐保送。后来因专业教习缺乏,名实不符,在第一期学生毕业即陷入停办状态。

矿务学堂,也是1908年由彭英甲创办的,与农林学堂合办于同一地。矿务学堂的学制、年限、和科别设置、学生来源等情况与农林学堂相同。学校设有监督、庶务长、监学、会计等职员,所设课程中,公共课与农林学堂相同,专业课设有英文、法文、藏文、化学、试金、冶金、采矿、地质、测量、制图、应用力学等,共有教习13人,其中比利时教习贺尔慈讲授化学,林阿德讲授英文,法国人狄比纯讲授法文,其他合格的专业教习几乎空缺。该校同样于首届学生毕业后停办。

此外,还有1909年在兰州织呢局附设的一所实业学堂即兰州织呢艺徒学堂。这所学堂专为培养该局所需艺徒而设,属于初等实业学堂。该学堂在管理体制方面与农林、矿务学堂相似,都由主办机构和本省提学使署兼理,所需经费由织呢局支付。学生正额20人,从织呢局挑选;副额10人,从局外招考。修业期为三年,所修课程由本局的德国籍工匠和本国工程师及外文翻译任教习,分门讲习各项制造工艺与所需科技知识。学生毕业后分派本局工作。这所学堂的创办虽有一定功效,但其发展历程只能取决于织呢局的需要程度,局限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