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七):文學文獻
20802100000015

第15章 近代至当代篇:江山代有才人出(1)

历史进入到近代,兰州文学进一步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名家辈出,如马世焘、吴可读、保鉴、刘元机、朱克敬、王烜、周应沣、刘尔炘、王树中、杨巨川、王炳麟、张国香等一批作家都为兰州文学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马世焘(1809—1875年),字鲁平,回族,皋兰人。少从平番(今永登)寿山先生学诗,懂晓“读书当先正本原,愿将学业溯源头”的道理,博涉群籍,著述丰富。左宗棠读马世焘著述,赞不绝口,写信想保荐他,被他委婉拒绝,左宗棠更加钦佩他的为人,撰联书赠:

“钟鼎山林各天性,风流儒雅是吾师”,以表达倾慕之情。马世焘著有《四书集注解释切要》、《日新堂诗文集》各四卷,可惜均佚失。现仅存《枳香山房诗草》二卷,为家藏稿本,共收诗284首,其内容可分为吟咏乡土风物、纪游怀古、馈赠师友、品评诗文、应试感怀等五类。

马世焘最有名的是《枳花》诗:“一株仅见在吾家,窗外清香透绛纱。此地本来枳树少,经春都讶杏枝斜。橘逾淮北原无种,药采陇头也作花。留地阶前同爱护,椿萱堂下永清华。”枳花,即中医所说枳壳,其花红白色,味清香。诗中不仅透露了他的书斋枳香山房得名由来,而且提供了兰州引种枳树成功的史料。他所写的《兰州竹枝词》十首组诗,更是通过对兰州四时八节、名胜古迹、民俗特产的描绘,展现了兰州盛貌,抒发了热爱兰州的激情,全诗如下:

其一

金钱再买乐如何,路转星桥灯火多。

的是人间春不夜,满城都唱太平歌。

其二

长堤铁锁压虹腰,天下黄河第一桥。

二十四船联最稳,任他春水浪迢迢。

其三

夭桃秾李满城栽,梨苑花光入眼来。

别有动人春色好,碧桃开罢海棠开。

其四

名山最爱五泉游,炎夏登临似早秋。

烟水茫茫看不尽,一层楼外一层楼。

其五

南山惯种夏时禾,北山秋成大有歌。

东西柳沟三十里,家家门外绿杨多。

其六

凤林山下路弯弯,杂沓征人自往还。

多少东来西去者,阿谁不度玉门关。

其七

淳化原来内府藏,笔痕墨渖重琳琅。

自从石刻装成帖,谁不临池仰肃王。

其八

西瓜名种比青门,半出金城关外村。

送客长亭十里店,春来人似住桃源。

其九

瘦驴小小驾圈车,载得邻妻去母家。

最是妇人多古道,至今障面用乌纱。

其十

秋日凄凄景倍闲,重阳前日订高攀。

明朝共载黄花酒,不上南山上北山。

诗人笔下的“太平歌”、“梨苑”、“碧桃”、“西瓜”、“黄河桥”、“五泉山”、“淳化阁帖”、“重九登高”、“妇女遮面”等,这些兰州的风物、风习及人文景观,似乎都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就像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不仅千姿百态,琳琅满目,而且让人倍感亲切。

马世焘的另一首《角黍》诗则描述了兰州传统小吃粽子:“朝来玉粽又同尝,节屈天中兴倍长。本是黍抟三角好,居然粉饵一团香。采菱人至形相拟,新艾糕成味并芳。却爱多缠菰叶好,儿童争食最清凉。”此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风趣自然。他还用酣畅的笔墨描写了绕城而过的《黄河》“浑浑浩浩撼金城,势抱雄关便不平。二万里余虽遍绕,三千年后为谁清?浪翻白马天瓢倒,波滚黄云地轴惊。若使乘槎能得路,好凭机石卜前程”。此诗以气吞山河之势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壮丽。在其诗中最有表现力的是他的《题淳化帖碑石歌》诗,写道:

淳化之帖本肃王,儒林遗迹重琳琅。自从石刻墨拓装,声价倍增翰墨场。银钩铁画不可方,笔端若有龙蛇翔。真草行楷体势尽飞扬,历代书家可考详,下自元宋溯汉唐。兰郡黉宫百仞墙,文光炳巍明伦堂。其石乃在明伦堂下之西厢,有如秦中碑林近接泮池香。旧碣未随风雨同苍凉,若有鬼神呵护在其旁。吁嗟乎!肃王遗冢著烟荒,樵牧迹深走牛羊。何以此帖人人尚珍藏?乃知世间惟有墨宝传留长。况今盛世际文昌,挥翰犹能播名芳。晴川日暖砚田良,再浣银毫临数行。

诗人借助歌行体的形式,赞颂了肃本淳化阁帖的精美,并对肃藩传播文化的业绩进行了充分肯定。首二句写淳化阁帖的由来,次二句写淳化阁帖的价值,中间四句写淳化阁帖书法之精美无与伦比,最后几句抒发作者的感慨,充满了感情和人文关照。整首诗格调高古,笔势酣畅,浑然天成,既有写实,又富有诗歌作品的夸张与恣肆,是一首颇有史诗意味的作品。另有一首《拟凯歌》是为兰州回汉健儿西征所作,诗中说:“盛世有百年不用之兵,男儿无四方立功之日,嗟彼有志之英豪,半终老于家室。昨闻邮程速飞星,边疆闻警羽檄疾。官兵收拾整戎装,挥箭弯弓各一一。车马辚辚壮军声,勇士峥嵘皆杰出。送军我亦到长亭,对此能不思投笔。不日凯唱玉门关,万里欢腾声洋溢。君不见张骞持节自西还,仁贵箭定古天山,古来封侯不一公,立功异域乃英雄!”诗作激励健儿们奋战沙场、立功西陲,洋溢着强烈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马世焘还有一首《黄河滩上有披沙拣金者歌》,生动刻画了兰州淘金者的形象:“黄河岸上积沙深,披拣人人费苦心。不有良工精决择,焉能沙里认来金。”表现下层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他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体悟。马世焘诗宗陶渊明,王烜称其诗“恫幅无华”,有数十篇被选入《兰山清诸家诗钞》。

吴可读(1812—1879年),字柳堂,一作柳塘,号冶樵,皋兰人。

性颖悟,工诗文。主要著作有《携雪堂集》、《携雪堂试帖》、《携雪堂时文》等。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集中在《携雪堂集》四卷中。该集卷一为奏疏,共6条。卷二所收文,有论、序、启、跋、公呈等。卷三为诗,后附对联。

吴可读的文章,现实性较强,重义理辞章,如在《请令各国使臣进见不必跪拜疏》中说,“愚以为,我之尊自若也,不因彼之尊而我始尊也”,关键在于“用兵”,“别求吾自强之道”。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耿直与无畏,爱国与忠君。他的文章风格谨严,语词精炼,善用排比对称手法,层层推论,颇能服人。如《性理论》:“河图出而八卦画,洛书呈而九畴叙。孔子生而性道之旨著,孟子出而性善之说明。……世俗儒者之学,内则局限于章句文词之习,外则杂于老子释氏之言,浅陋乖离,盖已千有余年矣。”他的《足食足兵论》一文,论证国家长治久安之计,颇有政治家的见解。吴可读的文章受韩愈的影响较大。借写序抒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反映自己对时政的看法与感慨是韩愈赠序文的一大特色,吴可读也写了一些此类序文。如《王梅村大令六旬晋七寿序》曰:“天下之治在州县,州县之治在得民。一州县得其民则一州县治,天下之州县得民则天下治。盖州县不得其民,不但无以御外寇也,而内患即生于其民……”在这篇赠序文中作者阐明了应如何治天下的政治主张,论述精辟得当。

吴可读的诗以七言律为主,内容颇多感时伤怀之作,风格阔大雄浑,苍郁悲凉。如“一尊美酒一高歌,良夜迢迢怅几何。半壁江山余战伐,故乡岁月耐消磨”。又如:“一鞭风雪大河头,万里苍茫起暮愁。灯火西来歌舞地,云山北走帝王州。岁月怜司马,段平生泣少游。往日韶华何处觅,夕阳不照水东流。”但有一些诗好用僻典奇字,使人难以理解,如“枯阳底事穷搜索,曾歉韦郎五字诗”。

吴可读的对联也写得十分工整有趣,以挽联、春联、寿联、喜联为多,对仗工稳,于数十字中包罗万千气象,颇见艺术功底。如《甘肃创建举院联》,多达192字,但觉一气呵成,毫不费力。对联写道:

二百年草昧破天荒,继滇黔而踵湘鄂,迢迢绝域,问谁把秋色平分?看雄关四扇,雉堞千寻,燕厦两行,龙门数仞,外勿弃九边桢干,内勿遗八郡楩楠,画栋与雕梁,齐焜耀于铁马金戈以后;抚今追昔,饮水思源,莫辜负我名相怜才,如许经营,几番结撰。

一万里文明培地脉,历井鬼而指斗牛,翼翼神州,知自古夏声必大。

想积石南横,崆峒东矗,流沙北走,瀚海西来,淘不尽耳畔黄河,削不成眼前兰岭,群山兼众壑,都奔赴于风檐寸晷之中;叠嶂层峦,惊涛骇浪,无非为尔诸生下笔,展开气象,推助波澜。

对仗工整、用典适宜、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文采斐然,表现了兰州的山川地理与人文景观,是天下闻名的长联之一。

作者在京城任职时,以日记体的形式写过一些文章,记叙自己母亲由病到殡葬的情况,间录一些时事,如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事。文字平易,情感炽烈,字里行间透露出国仇家难的郁闷和悲怆。“(七月)初一日至初十日,慈亲得腹泻之症”。“十四日。是日,不孝见慈亲病势有加无减,心中焦灼”。“(八月)初四日,慈亲于早间呼不孝进前,执手呜咽曰:‘我病必不能好,可给我预备,我于今日不想饮食矣。’不孝心如刀割,急呼李裁缝……”。“初七日,我军与夷兵战于齐化门”。“十二日,慈亲大泄不至,……至是夜亥时,竟弃不孝而逝矣”!“(九月)初六日,英夷来照会,……索赔银五十万两。适俄夷亦来照会,……是时,夷人所添十六条无一不从者。当事者惟求其退兵,无一敢驳回。于是夷人大笑中国太无人矣。

呜呼,尚忍言哉!尚忍言哉”!

作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世,便给儿子写了《遗训》,事无巨细,一一劝诫交代,读来使人落泪。还有托付“周老道”办理自己后事的《遗嘱》。朴素平淡的字句凸现出作者铮铮铁骨,大义凛然,从容赴难的英烈形象,但读来也使人悲伤不已。

作者参加乡试、会试时作过许多试帖诗,偶而也有一两首清淡平易之作,如《赋得玉关柳得关字五言八韵》:“折罢阳关柳,迢迢又玉关。一声哀怨曲,万树别离颜。……何人留绝调,呜咽不可攀。”作者参加应举考试时也作了许多时文,如《大学之道》题下自注:

“庚申会试拟墨”。《有子曰信近于义》乃“辛未会试拟墨”。文章题目,都在《四书》之内,且都是代圣贤立言之作,如《孔子于乡党》,《子曰有教无类》,《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等。并无什么艺术性可言。

保鉴,字镜如,平番县(今兰州永登县)人,幼年敏悟,过目成诵,被称为“才子”,通经史、善诗文,著有《春晖草堂诗集》。保鉴在京为官时,曾与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切磋诗艺,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一定的艺术造诣。

他在《春晖草堂集序》中说:“世运之兴衰,时事之得失,与吾生出处离合之故,悲愉喜怒之端,有难以语言争者,无不发之于诗,转觉抑谁语中,得一放谈法,有触即吟,无事不书。”体现了他的文学观。清代同治年间,西北回民频繁发动起义,曾波及平番县。各路回军猛攻苦水堡、秦王川等地,与清军、民团大战,在战乱期间,连续三年遭受重旱,紧接着又发生瘟疫,死人无数。保鉴生当其时,他的诗大量形象地反映了当地兵燹灾荒的惨状。如《登楼眺睨》诗,云:

四顾何茫茫,暝色入细突,鸦点散寒烟,霞光明返照,树木多伐绝,青黄间缭绕,负郭无人家,近邮成古道,田间窜鼢鼯,水际鸣豺激,饥鸟啄死人,荒烟迷野烧。对此益苍凉,感余发吟啸。俯首望城中,伤心滋痛悼。纵横但街衢,峥嵘空寺庙,屋瓦耸高门,炊烟断冷灶。

诗人登上城楼眺望,进入眼帘的是郊外树木已光,荒烟漫野,兽类横行,鸟食死人,城中无人迹,屋内空当当的景象,引发了诗人的伤心和感慨。还有《万人坑》诗:

乱世人民死无主,谁人为填坟上土?北郭门外掘长坑,贵贱贤愚同一处。出自北门,偶经坑侧,血肉淋漓,尸骸枕藉。乍见惊心浑不悲,徘徊不觉双泪垂。生前你我容相识,对此茫茫知是谁?旁有少妇呜咽哭,藏刀暗里割人肉。莫道后来能居上,前者藉你任屏障。

描述了无数人在战乱中死去,被埋入万人坑中。坑里堆满尸骨,坑旁竟有少妇用刀割人肉,将扣人心弦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掘草根》诗描写一位妇女,因家中无粮,翁姑垂死,以挖草根为食的惨状。《弃儿行》诗则叙述了一位妇人在丈夫逃亡后带着三个孩子,为了生活将长男“换军营”,将幼子“委草莽”,“指望弃二活其一”,但因“投身作佣聊度岁,人家食指嫌儿赘”,只好将仅留一个孩子也弃之“不返顾”,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流离失所的境况。《杂感》诗则揭露了晚清政府的政治腐朽,空谈武备,拉娃娃当兵充数的虚弱本质。这种对统治阶级揶揄挖苦式的抨击,更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他“自叹只身无寸柄,仰天长啸欲如何”(《杂感》之三),感慨自己不能施展抱负,感到前途渺茫,而沉重、孤寂、惆怅,也反映了封建王朝没落时期失意的知识分子的悲观心理。

他的叙事诗,古朴雄浑,敦厚有力,通俗易解,往往突兀而起,开门见山。如《独木杠》诗描述了当时死人之多,独木杠都已经抬葬不及,用绳索把尸体一串一串“鱼贯”般往万人坑里拉的惨状。

这种写实手法,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而死人如麻的景象令人毛骨悚然。他的抒情诗,忧时讥事,直抒胸臆,写得深沉痛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豺狼接迹纷猖獗,雀鼠伤心尽掘罗”(《杂感》之三),“天寒白骨狼嗥处,日落青磷鬼哭时”(《伤乱》),这些凝炼的语言,工整的对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战酣难望鲁阳戈,困守孤城计靡他”(《杂感》之三),“游釜鲋鱼活,处堂燕雀哭,高矣天下闻,哀哉民无告”(《登楼眺晚》)等诗句用比喻说理,设喻贴切,极为自然。

刘元机,字小蟾,皋兰人,清同治时西安八仙庵主持。著有《云水前集》、《云水后集》各一卷。刘元机好读古诗,后虽出家修道,仍喜吟咏。其诗受唐代王维、韦应物及白居易的影响较深,清丽冲淡,不假雕琢,但主题狭窄,内容单薄,诗意浅显,多描写烟霞云水之乐,山林竹树之幽,或与道友交往酬唱自己的修道生活与感悟等。诗以七言绝句为主,不少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如《梅花十咏·其一》“五瓣香花带雪浓,黄昏月下影重重。何人东阁拈诗句,敲尽寒山半夜钟”。语言清淡,意境空灵闲静,耐人回味。再如《秋日偶成》“迅疾风雷日色昏,阴云漠漠雨倾盆。推窗忽有岚光合,雀噪残红客扣门”。用平实的词语形象地描绘出山区雨来雨收的景色。除此类作品之外,集中尚有不少与修道生活有关的诗歌,如“我有关心三件事,调神炼气养元精”;“打坐参禅入上乘,功夫到了便飞腾。名流要问收心法,寂似寒灰冷似冰”;“卷卷仙经道可稽,不知口诀令人迷。而今打得疑团破,露出灵明一点犀”等。集中还有《兰山五泉》,描写了五泉景色。又有《金城十咏》,描绘了梨苑花光、河楼远眺、白塔层峦、兰山烟雨等兰州十景。集中间有几首另类之作,如《率性吟·其六》“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困来眠。有人问我升沉事,水在长江月在天”,“我与狂童天性合,不衫不履乐优游”,让人看到他狂放不羁和追求自然的另一面。

朱克敬(1792—1887年),字香荪,号暝庵,又号餐霞翁,皋兰人。他一生喜欢交游,与人饮宴酬唱。他的文学思想大体倾向于儒家文艺观,认为“六艺皆源于圣道”。颇重视文学的功利作用,厌恶陈腐文风,其论说文质朴切理,笔记体语言流畅,文笔简洁,诗作或托物言志,或借景咏情,或感事抒怀,无不雄丽凄清,沉郁顿挫。一生著述甚丰,著有《暝庵杂识》、《暝庵二识》、《儒林琐记》、《雨窗消意录》、《柔远新书》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