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七):文學文獻
20802100000009

第9章 近代至当代篇:五泉山色大河声(2)

黎锦熙(1890—1978年),字劭西,湖南湘潭人。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对我国现代语法、文字改革和辞典编纂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先后任北师大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并兼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1955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有《新著国语文法》、《比较文法》、《国语辞典》等书。1939年北平师范大学改名为西北师范学院,黎锦熙随之于1941来到兰州,并留有《兰州慕少堂(寿祺)席间赠诗,依韵和答》、《再度陇至兰州》(四首)、《端午节,兰州千龄诗社小集,用元袁易重午客中诗分韵,唐君为代拈得诗字》等诗。《兰州慕少堂(寿祺)席间赠诗,依韵和答》诗云:

正月三日滞兰州,孟尝觞我意气投;座中大老大国后,再度相见相绸缪。公为文献之所寄,岂但闳肆文章优!三十年前我善饮,今不能阮况乃刘!桥陵有客新察勘,惜少叙事同左丘。四千余载尽传说,掘地所得无其俦。史迁本纪列第一,坐令土德垂千秋;我但据此理其注,更为疏证杨其流。承举先德相策励,诵芬旧亦名吾楼。瀛台琼岛夹中海,大典小片今存留;何时收蓟入燕市,陪公万卷同冥搜。

诗人在古今文献中探寻真理,在同席学者中畅谈学术。全诗用典灵活,颇具特色。又有《再度陇至兰州》:“平凉好城池,雄姿胜长安。柳湖旧如画,暖泉今不澜。礼殿启新规,会讲藉寸闲。北游约崆峒,西征向六盘:砭骨来雪风,冻馁成僵瘫;绨袍感友朋,竟同范叔寒。

静宁一日程,深夜抵皋兰。”作者自注:“省立平凉师范学校,俗称柳湖师范,有暖泉,自起微澜。雨止临行前与志仁(袁敦礼)同往参观,校长即集合学生400人请讲演于其新建大礼堂。六盘山头皆雪,仅着毛褂裤,车中感寒而栗,至静宁,病不能兴,志仁为我往县中学求医,校长王君等偕至,并假以皮帽毛毯,包裹身首;未明登车,过华家岭,车无窗板,风极凛冽;幸当夜十时即抵兰州矣。”诗作展现了由平凉至兰州途中陇原大地的独特景象,寄托了作者对这块土地的无限深情。还有一首《端午节,兰州千龄诗社小集,用元袁易重午客中诗分韵,唐君为代拈得诗字》诗:

避警得低咏,长途能赋诗。一自抵皋兰,欲无吟髭。诗社集千龄,诗人又节期;而我滞郊庠,十里隔闻知。亦曾恣搜索,榜贴和壁泥;计得百卅首,八年存史资;将以贡群公,为我刊削之。邮筒传韵来,宁率未敢迟;奈无湘累意,复乏袁子辞。报章苦重叠,促漏寻端倪;溟涨信无极,超越凭云霓。时代如飙轮,世事难置思。汨罗染夷氛,净扫在今兹。陇上榴花红,还乡不逾期;飞堡瞬息程,鸟瞰屈子祠。明年会重午,置酒湘之湄;欢迎看巫舞,山鬼从文狸;竞渡万龙舟,湘君搴桂旗;弭节祝融顶,东皇颔其颐。息壤博一哂,此情良不痴。

作者自注:“千龄诗社多老人,如慕寿祺、萨镇冰、高一涵、方旭芝等,总得一千岁,故名。”分韵,数人相约赋诗,选择若干字为韵,由各人分拈,依拈得之韵作诗,谓之曰分韵。这首诗主要写分韵赋诗之联想,并表达了希望抗日战争当即胜利的情怀。

张恨水(1895—1967年),原名张心远,见李煜《乌夜啼》名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而以“恨水”为笔名。生于江西广信,祖籍安徽潜山。创作了小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八十一梦》等,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会理事,创办北华美术专门学校,历任多家报刊总编,建国后先后被聘为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所作小说,大都为章回体,并且对传统小说形式加以改造,使适应于描写现代社会人情世态。

《西游小记》,是张恨水于西北考察后所追记。“九一八”事变后,有识之士忧患国难,提倡将西北建设为大后方,以作为抗日救国基地,纷纷赴西北考察。张恨水也于1934年携北华美专工友小李辗转西北各地,“意在调查西北民生疾苦”,并应上海中国旅行社《旅行杂志》之邀,另将沿途所见风景名胜、民俗地理记入《西游小记》,“着重于旅行常识,俾为将来西北游者,略作参考。间以风土穿插之,以增阅者兴趣而已”。因此,张恨水在书中,往往以温和圆转的笔调,将有关旅行的一切娓娓道来,如他说兰州的气候,“夏部大褂,简直用不着。…(端午前三天)满城人都穿的是夹衣,早上还非加棉不可,这比东南哪个避暑的地方都好”。说兰州的旅馆,“最贵的房间,一元钱上下,不带伙食。其次几毛钱的,也勉强可住。…西北人朴实,兰州人尤其干脆,旅馆商人没有什么讹诈人的事情,旅客可以放心”。说兰州的瓜果,“果子里面,要算梨最好,有一种醉梨,买回来先不吃,放在风凉的地方,过两三天,瓤软化了,喝起来像甜酒一般。他们说得津津有味,只可惜我早来了两个月,不曾尝到”。和善的神态婉转于字里行间。

张恨水也往往用他那东南人的目光,领略富有西北特色的兰州风物。他笔下的黄河铁桥上,还“铺着一层厚的木板,笨重的骡车马车,滚着铁板咯咯作响,由架空的桥梁下,一重重的钻了过去,又是新的,又是旧的,倒也别有风趣”。对于黄河上的牛皮筏子,他尤其感到有意思:“…向里面灌气,整个牛皮腔子,吹成了个白而光滑的大泡泡。

泡泡之大,大于书桌。这样的大泡泡,多则几十个,少则六个,将它用棍子编夹起来,就成了牛皮筏。…兰州城里,每日都可以看到撑牛皮筏的人,背上驮着一大排牛皮大泡泡招摇过市,乍见之下,东方人士是不能不笑起来的。”他往往怀着一颗童心,趣味地描述着在兰州所见到的奇异景观和独特民俗。

陈毅(1901—1972年),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委书记、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建国后,任上海市市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著作有《陈毅诗词选集》。陈毅在1953年3月率中央代表团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途经兰州,游五泉山时,作《游兰州五泉》两首诗,其一曰:“星期佳日游五泉,危楼飞阁互连绵。甘肃绿化积极甚,植树担水上皋兰。”其二云:“黄土高原山无树,兰州却有钻天杨。杨柳行行多意态,笔挺穿空立道旁。”生动反映了兰州特有的风物与春季植树的情景。

朱东润(1896—1979年),原名朱世溱,江苏泰兴人。曾任武汉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史记考索》、《陆游研究》等书。他曾为上海慰问团副团长,随团来兰州,慰问上海支兰职工及其家属。后来兰州诗词学会成立时,他写下《祝兰州诗词学会成立》:“皋兰驿传到燕台,闻道催诗人又来。我亦曾尝陇上水,廿年旧事首频回。”予以祝贺。

李孤帆,生卒年不详,浙江人。1918年前后在北京读书,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供职于中国银行,因职务关系游历多地,交游广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工作于中国银行香港分设机构。《西行杂记》就是他以中国银行高级职员的身份,于1939年3月19日至12月19日间,在甘肃、青海、四川、陕西等地公干之余的游记。作为银行职员,他的游记人文气息浓厚,往往把目光更多投向一地的民风民俗,而不是仅仅关注自然景观。李孤帆在“兰州初旅”中,以朴实的语言介绍了兰州人民的精神面貌、物价情形、淳朴民风、空防情况、文化水准,处处旨在帮助认识西北、开发西北。不事雕琢、直截了当的文字正反映了他对国事朴厚的关心。如他记应当加紧整治兰州:“尤其是兰州为甘、宁、青三省的枢纽,东通陕西,西通新疆,南通四川,亦为西南至西北的交叉点,又为沟通中苏的国际路线的联络站。对于民族问题应如何加紧融洽,交通方面应如何积极整顿,农村应如何努力发展,政治机构应如何切实改进,实均为兰州当务之急呀。”领教了兰州黄土飞扬的土路,想到改进兰州交通的重要性,他甚至着急到“越俎代庖”地自己加以规划:“我们现在应该做到兰州为西北交通的交叉点,并为西南和西北运输的联络站,也是中苏国际交通的起讫站,第一步整理公路,第二步调整航空线路,第三步才轮到建设铁路,同时赶紧将陇海路修到兰州,方才有实行孙先生计划交通的可能。”他时刻想着怎样改变现状,使民族走上复兴之路。连在五泉山红泥沟看到志公和尚生前坐关的所在,想到的也是“志公笃信佛法,生前苦修,得以留此遗迹。今全民抗战,也应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我们,方可达到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目的”。行文里处处都是反思,对所见破败景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蕴含着对民族对社会深沉的情感。他站在金山寺顶远眺兰州全景,想到的是“然而比较持久而仅有的伟大建设,如黄河铁桥、织呢厂、制造厂、造币厂等,均为前清所留下的遗迹,细思之,殊令人慨然”。见到****火柴的平民工厂里工作的多为妇孺,想的是“以妇孺做这种有害健康的工作,报酬复如此的菲薄,真不知如何生活”。他对普通劳动者总是充满深切的同情,在桃林中见到骡子不听赶车骡夫的使唤,想的也是“西北劳动家的苦处,也不是东南的人们所能想像的,大人先生好空谈开发西北,大家没有深入西北的民间,何从得知西北老百姓的贫乏呢?”李孤帆对所见所闻充满了深挚的情感,时刻想的是怎样改进现状,虽然文字没有任何修饰,然而正反映了他淳朴厚重的情感。

高良佐(1912—?年),字梦弼,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

曾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之秘书。1939年,任三民主义青年团筹备时期中央宣传处副处长。1935年,邵元冲及中央监察委员张继等人,参加陕西黄帝陵民族扫墓大典,之后邵元冲作西北视察之行,高良佐一路随行,沿途将所见记为《西北随轺记》,随即刊发于当时各大报刊,一时反响热烈。